2010年李滄東的新作叫做《詩》。在被問及這樣的題目會不會影響票房時,他答道:“我想電影既需要觀眾,也需要一個夢想。”電影需要“夢想”,這聽上去有點古怪,因為由光影構成的電影本來就不是“實際”的,觀眾去電影院也不是為了得到二兩黃金,然而在這個功利主義的世界上,電影的本性以及其他許多事物的本性被人們一一拋棄。有評論說,李滄東的電影是針對后現(xiàn)代消費主義的一種回應,是十分中肯的?!对姟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編劇獎。
在解釋這部影片的立意時,導演說:“如果一定要比較,那么《密陽》就像在訴說被害者的故事,而《詩》則像害人者的痛苦描述?!边@回“事故”的矛盾依然尖銳。被害者是一位16歲的中學少女,被同年級六個男生強奸后投河自殺。該女生家境貧困,寡母在田間勞作勉強維持生計。
影片聚焦于其中一位少年的外婆楊美子身上,對于少年本身著墨不多,他看起來像消費虛無主義年代最常見的那種年輕人,麻木不仁,無動于衷,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少年的母親離婚在外地,他應該承受的心理、道德等壓力,轉移到了撫養(yǎng)他的外婆身上。
外婆美子靠社會救濟及幫別人做工貼補生活,收入微薄,居住狹窄,已經出現(xiàn)老年癡呆癥狀。她沒有因此陷入精神困頓,她的不同尋常在于特別愛美,注意打扮,尤其是報名參加詩歌班,因為她從小喜歡花朵和喜歡說一些怪里怪氣的話。她的確經常走神,思緒忽然就飄到了別的地方,這看上去一點也不矯情,也可以用老年癡呆癥來說明。她參加詩歌班沒有什么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是想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寫一首詩”。扮演美子的演員尹靜姬是當年韓國文藝片女王,息影十五年后重新出山,年屆七十卻依然有著優(yōu)美高貴的氣質,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張力在于:一方面,她想寫出一首詩來,一方面卻要應付孫子參與犯罪留下來的嚴重后果,兩者形影相隨。美好的轉折處是殘酷,反過來,殘酷的轉折處是美好,它們都出現(xiàn)在不該出現(xiàn)的地方,但是就是這樣奇特而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如同白天與夜晚一樣節(jié)奏分明。它們互相覆蓋,又互相揭示。
其余五個同學的家長希望用錢來解決問題,提出一共賠償三千萬韓元,這意味著每家要承擔五百萬。這對于美子來說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替女兒著想的堅強的外婆又不愿意向女兒開口。她甚至沒有主動向孫子問起那件可怕的事情。
影片中最不堪的是這位六十多歲的老婆婆,還要與她所伺候的中風老頭做愛。這讓人絕不愿接受,卻又不忍回避。這是出于彌補和贖罪的沖動,想要填補生命的遺憾和這個世界的缺陷。人在精神上的這份沉重,非那句流行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所能囊括。每個人有他自己的救贖方式,救贖肯定是一件最困難的事情。
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的傷痛,她不喊不叫,不發(fā)泄不推卸,有著自己的獨特方式,這也是李滄東的方式。面對不管是殘酷還是美,他是那么節(jié)制和有分寸,好像這兩者都是生活中的野獸,需要將它們牢牢制伏。
她終于寫出了自己的那首詩:
你那里好嗎?
還是那么美嗎?
你能收到我沒敢寄出的信嗎?
我能表達自己不敢承認的懺悔嗎?
時間會流逝,玫瑰會枯萎嗎?
詩的后半部是那個死去的女孩子朗讀的,她重新出現(xiàn)在將她吞沒的河面上,而美子不知去向。
是時候該道別了
隨著黑暗的降臨
蠟燭會再次點燃嗎?我祈禱
沒有人再哭泣。
在回答韓國人是否還讀詩時,李滄東反問記者:“中國人都不讀詩了嗎?”是啊,詩歌是我們禮遇自己的方式,還能找到比這更好的途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