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為口感排序,非常冒險。
尤其是,任何頂級形態(tài)都達到了足夠的高度,而每種高度都自成峰巒,自享春秋,更不易斷其名次。
為普洱茶的峰巒排序,還遇到了特殊的困難,那就是,抵達者實在太少,難以構成廣泛輿論。上好的茶品,既稀缺又隱秘,怎么才能構成能使大家服氣的評判?行家甚至都知道哪幾位老兄藏有哪幾種品牌,說高說低,都有“挾藏品而自重”、“隱私心而待沽”之嫌。
因此,資深茶客們往往只默默地排序于心底,悄聲地嘀咕于壺邊。說大聲了,怕遇冷眼。
好像都在等我。
因為我嫌疑很小,膽子很大。
那么,就讓我來吧。
我對“號級茶”排序的前五名為——
第一名:“宋聘”;
第二名:“福元昌”;
第三名:“向質卿”;
第四名:“雙獅同慶”;
第五名:“陳云號”。
我對“印級茶”排序的前五名為——
第一名:“大紅印”;
第二名:“甲乙級藍印”;
第三名:“紅印鐵餅”;
第四名:“無紙紅印”;
第五名:“藍印鐵餅”。
我對“七子餅”排序的前五名為——
第一名:“七子黃印”;
第二名:“七五七二”;
第三名:“雪印青餅”;
第四名:“八五八二”;
第五名:“八八青餅”。
寫完這些排序,我在大膽之后突然產生了謙虛,覺得應該拜訪幾位老朋友,聽聽他們的說法。
先到香港,叩開了柴灣一個巨大茶葉倉庫的大門,出來迎接的正是白水清先生。在堆積如山的茶包下喝茶,就像在驚天瀑布下戲水,非常痛快,因此每次都會逗留到午夜之后。
白水清先生對普洱茶的見識,廣泛而又細致。原因是做了幾十年的普洱茶貿易,當初很多場合是不能“試泡試喝”的,只憑兩眼一掃,就要判斷一切,并由此決定禍福。我總覺得一次次“兩眼一掃”的情景中包含著有趣的文學價值,可以引發(fā)出許多傳奇故事。小巷、馬車、麻袋、眼神、汗滴……年年不同又年年累積,活生生造就了一個白水清。
但是,白水清先生無心文學。那年年月月的長期訓練,使他的眼光老辣而又迅捷。我建議他編一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普洱茶詞典》出版,因為他有這種知識貯備。說起“號級茶”,白水清先生首先推崇當年的四個茶莊:同慶號、同興號、同昌號、宋聘號。在品牌上,他認為最高的是“紅標宋聘”,口味濃稠而質量穩(wěn)定。其次他喜歡“向質卿”的高雅、鮮爽,“雙獅同慶”的異香、霸氣。“福元昌”和“車順號”,好是好,但存世太少,呈現得不完整,不方便進入隊列。此外,他還欣賞幾個茶莊,例如江城號、敬昌號等等。
何作如先生在普洱茶上,是很多茶人的“師傅”。他原是個文學愛好者,很多年前我只要和金庸先生、白先勇先生聊天,他每次都來泡茶。也不講話,只是低頭泡,偶爾伸出手指點著茶盅,要我們趁熱喝。我們三人當時對普洱茶尚未入門,完全不知道他拿出來的茶是何等珍貴,現在想來還十分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