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與荀子(1)

李安哲學 作者:亞當·巴克曼 羅伯特·阿普


正是通過孔子及其追隨者的生活和教導,一個有關社會關聯(lián)的完善體系才得以建立。孔子教義的一個主要方面是,認知并確立社會劃分。在《論語》中,孔子鑒別出五種社會關系,并強調這些關系的教育和培養(yǎng)在確保個人成功和社會和諧中的重要性。在這些關系中,孔子認同兩個參與者之間在平等和權力方面的固有不平衡性。很顯然,權力的懸殊存在于君臣和父子關系間,但孔子的觀點似乎是,在那些看似最平等的關系中—同意平等地分擔責任的夫婦,或年齡和資歷相當?shù)呐笥选脖囟〞霈F(xiàn)不平等。簡單地說,在夫婦間,盡管有可能存在經濟責任的平等,但也存在根植于生物性的不平等的無情差異。在朋友之間,即使在那些年齡和資歷相當?shù)呐笥验g,金錢、天賦或機會上的差異也說明了孔子在所有關系中發(fā)現(xiàn)的天生不平等。

這種人、資源、能力和機會間的不同導致了拉幫結派、相互競爭的社會。由于意識到了潛在的災難,孔子力求確立各種參與者之間的恰當關系,以確保社會的安寧和人際往來??鬃咏ㄗh,國家的權力動態(tài)應當以家庭的權力動態(tài)為模型,他力求通過孝或禮的概念來確立社會和諧及秩序。通過依賴在一種關系內部所扮演的角色,上層或下層、特殊的尺度和儀式都會得到制定,以承認那種關系,并尊重彼此和那種關系本身。這些尺度被編成了在衣著、言談、宗教儀式和職業(yè)等方面的法典,在生活中穿衣、說話、表演或尋找適當?shù)穆殬I(yè),就是在維持一個認知體系和社會的和諧。

除了這五種在人類實踐經驗中如此顯而易見的基本關系外,孔子還考慮到了人類本質。像許多哲學家一樣,孔子想知道人的天性的善惡。通過思考,孔子認為,人性本無善惡:我們都兼具善惡的品性,善可以通過教育而得到提升,而惡應當通過教育和禮儀予以打壓??鬃訌娬{用文化和教育來培養(yǎng)人性,以便提升我們所擁有的善,壓制見于我們身上的那些不怎么高尚的傾向。因為教育和知識得到了如此重要的強調,孔子還注意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發(fā)展這些關系,構建關于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世界的知識。社會互動便位于借助于教育的個人發(fā)展的核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