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紀言、余統(tǒng)浩兩個人坐地鐵二號線從崇文門站下車,向東百余米,進入東交民巷一帶。
東交民巷距離天安門一公里,是明清兩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慶年間曾有“迎賓館”供外國使臣居住。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打完,這里有了英、法、俄、美等國使館,1901年后改為使館街,共有11個國家在巷內(nèi)設(shè)立聯(lián)合行政機構(gòu),還設(shè)有美國花旗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英國匯豐銀行、日本正金銀行及教堂、醫(yī)院等。
這段挺鬧騰的歷史為東交民巷留下一批風格迥異的西洋建筑。
昔日的比利時使館是這群建筑里比較突出的,它是典型的歐式建筑,樓是尖頂,石柱回廊,年代久遠的木地板顯出疲態(tài),人走在上面咯吱咯吱響。
現(xiàn)在這兒叫紫金賓館。劉長樂的樂天公司設(shè)在這個賓館的一號樓和二號樓。
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艾倫在這里采訪過劉長樂,他寫道:“在北京市中心的一家歐式賓館,可以看到一輛早已報廢的中國最早的紅旗牌轎車,據(jù)說這輛手工打造的豪華汽車是江青的坐駕。這里是劉長樂的北京辦公室……他本人曾經(jīng)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士兵?!?/p>
余統(tǒng)浩就在這里見到了劉長樂。
他倆談了一會兒,有點相見恨晚。劉長樂說:“老余,你到我這兒來干吧?!?/p>
余統(tǒng)浩說:“可以。”
余統(tǒng)浩事后說:“我從劉長樂身上看到了一種理想主義的光芒,也許這就是人格魅力吧?!?/p>
劉長樂生得人高馬大,身高一米八二,腦袋比一般人大一號。當兵時,軍隊最大的軍帽是“特號”,可他硬是戴著緊,只能放在腦瓜頂上。那時候,兵們剃的是光葫蘆頭,他大頭小帽,不像軍人,倒像個出家的和尚,在操場上一走,給嚴肅的軍營帶來些許幽默和笑意。中國民間有種說法,頭大聰明,劉長樂也認為自己的腦袋比較好使,遇事反應(yīng)也快。
在他形成人生觀的年代,中國還看不到電視,他的信仰、志向和觀念大多來源于書本。小時候,他是個書蟲子,14歲時已經(jīng)讀了大約100本世界名著。其中蘇聯(lián)小說《船長與大尉》里有兩句話他用紅筆畫了下來,念給小伙伴聽。
第一句是:“探求奮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p>
第二句是:“永遠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
劉長樂說:“要求自己出類拔萃不見得就是想出人頭地,在某種意義上講,一個有追求的人就是出類拔萃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