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旱,民不聊生,有地方官員報告重慶,蔣介石不信。假借各種名目搜刮民財,包括救災款,蔣介石這種態(tài)度對一些官員一點也不冤枉,可那些敢說真話的媒體呢?重慶《大公報》被勒令???,洛陽《中原日報》《行都日報》也一樣下場。河南省政府機關報《河南民報》,轉載《大公報》一篇文章,被勒令追回當天的報紙。寫了《豫災實錄》的大公報記者張高峰,被國民黨逮捕,并遭刑訊,罪名是“共黨嫌疑”。誰說真話,瞅著你就像共產黨,在一些國民黨人那里已成一種思維定式,也就難怪有那么多進步青年往延安跑。
中國記者無法履行到底的使命,由美國《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白修德接力,完成了最后一棒。年初,他已從大使館那兒得知河南災情,《大公報》的遭遇,更加堅定了災區(qū)之行、地獄之旅的決心?;氐街貞c,幾經周折,等了五天,才見到蔣介石。那也還是美國人的面子大。白修德不能不談到災區(qū)人吃人,就像在那種情境中不可沒有人吃人一樣。蔣介石說這種事情絕不可能在中國發(fā)生,最終是一幅狗吃人尸的照片,讓他震顫、信服了。
1938年10月下旬武漢淪陷,11月11日岳陽又落敵手。12日,蔣介石電令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在日軍進攻長沙時焚毀市區(qū),實行“焦土抗戰(zhàn)”。當天午夜,以警備2團團長為總指揮的24個縱火隊,把傷兵烤火誤以為點火信號,隨即在全城縱火。長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燒毀房屋5萬余棟,燒死市民2萬余人。
1941年1月25日,3000多日偽軍包圍冀東豐潤縣潘家峪,殺害無辜村民1230人。
同年11月1日,汪偽政權在晉中推行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規(guī)定6歲以下、60歲以上者不發(fā)糧食,購棉花15斤者槍決。
1942年6月底,日軍對冀中地區(qū)發(fā)動的“五一大掃蕩”結束,有民謠稱這時的冀中平原:“出門跨壕溝,抬頭見崗樓,無村不戴孝,到處聞哭聲?!?/p>
這年春天,河南大旱,華北也干旱少雨,特別是太行地區(qū),河流斷源,水井干涸,禾苗枯死,人畜飲水困難。加上日寇掃蕩,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存條件極度惡化。7月3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發(fā)出《救災工作指示》,要求各級黨組織、政府、軍隊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社會互濟、減免公糧,以及到國統(tǒng)區(qū)、敵占區(qū)采購糧食,“不餓死一個人”,度過災荒。
1945年3月31日,《解放日報》載文稱,日偽統(tǒng)治下的濟南,每天餓死百余人。
7月26日,重慶《益世報》載:甘肅災民400萬,赤地千里,饑民載道。
電影《一九四二》,讓70年后的國人看到了天災人禍的那場亂世浩劫。河南是人口大省,甘肅人口不到河南的三分之一,400萬災民是個什么比例,餓死多少?
8月15日,即舉國狂歡這一天,路透社報道,日軍侵華期間,造成中國嚴重災荒,饑民約1億。
就是說,4個中國人中,差不多就有一個因饑荒挨餓,甚至掙扎在生死線上的饑民。
青壯年參軍,日軍輪番掃蕩,農田大量荒蕪。日寇沒能進入的大后方,工廠挨炸,橋梁被毀,即便有點糧食和各種日用品,也難以運出來。1945年7月20日,美國記者拉海報道,重慶每月要發(fā)鈔票20噸。重慶人用鈔票糊墻,上海一石大米漲到96萬元,通貨膨脹像瘟疫一樣蔓延全國。民以食為天,戰(zhàn)爭年代糧食的重要性,尤其不是金銀所能衡量的。同為難民,你攜帶多少金銀細軟,能當飯吃嗎?1942年河南大饑饉,國民黨政府有意無意地采取一種殺民養(yǎng)軍的政策,因為軍隊吃飽飯才能打仗,糧食成了第一軍需。
54軍是中央軍嫡系,粗麻布衣服染成草綠色,吃不飽飯,里面還有好多稗子,天天鹽水煮青菜。舊中國講“當兵吃糧”,精銳嫡系尚且如此,那些雜牌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