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對于吟誦是這樣一個看法:語言變成音樂,是一步一步上升的,大概可以分四五層,吟誦是初步的音樂,和尚念經(jīng)也是音樂,它的水平比吟誦要高一點,最高層是新式的音樂。
古代人很早就會吟誦,例如唱山歌。男的女的在山上唱歌,有的時候是抒發(fā)某種情緒,不是戀愛,戀愛的時候就唱情歌。山歌主要是戀愛的,古代人在野外的時間多,在房間里的時間少,唱山歌遠遠可以聽到,男的女的就慢慢走近了?,F(xiàn)在少數(shù)民族還有這種風俗。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在重慶銀行里面工作,戰(zhàn)爭最緊張的時候,日本人壓過來,重慶也有點害怕守不住,局面越來越緊張,需要開辟新的戰(zhàn)區(qū)。當時的后方,實際上主要只是四川、貴州、云南三省。日本人沒有去西北,為了開發(fā)西北,擴大后方,要派人去調查,最重要的是調查那里的金融、經(jīng)濟,就組成了一個五人專家小組,我是其中的一個。最后到河西走廊,今天的河西走廊放寬了,當時沒有這么寬,一面是山,一面是蒙古人的牧場。我們的汽車慢慢地開過去,我向牧場那邊看去,走一段路就能看到男的女的在放羊。一群羊通常是一個人放的,男的也好,女的也好,互相距離很遠。他們的戀愛怎么辦呢?就唱歌。他們的眼睛比我們好,男的能看到那邊是男的還是女的,假如遠遠看到一群羊是一個女的放的,他就唱歌,慢慢地把羊趕過去……很有趣味。后來我在四川西康,也聽到他們本地人唱山歌。
唱歌是很天然的,所有的民族都會唱歌。現(xiàn)在的許多歌唱家是少數(shù)民族的,他們的歌唱得比我們好。
讀書自然就會產(chǎn)生一種音樂感,沒有人教的,從小聽到大人唱,也就跟著念、吟,的確是一個有趣味的事情。
吟誦一方面跟文學有關系,另外一方面跟音樂有關系,它是文學的一個表達方法,同時又走向音樂。今天讀書都跟講話差不多,舊時代讀書跟今天完全不一樣,比如讀古文、有韻的文章,像講話這樣就不能表達感情。吟誦的時候,特別是有韻的文章,就可以把感情表達出來。吟誦的事情,不一定是許多人在一起,一個人讀書也總是吟誦的,自己吟誦自己聽,這是一種愉悅、享受,比今天默默看小說更有意思。
吟誦可以增加文學的氣氛,另外它可以說是一種“原始音樂”。這個“原始”不是壞的意義,是好的意義。它是一種最天真的、最自然的音樂,是音樂發(fā)展的初始狀態(tài),是一個有趣味的事情,現(xiàn)在的確是慢慢地要消失掉了。
電影《紅樓夢》里的詩詞,是用朗誦的方法念的。朗誦的方法聲音小,里面是聽不到的。古代人一定是吟誦的,因為吟誦跟唱歌一樣,很遠就能夠聽到。所以,當時我就跟他們講,你們這個地方不對。不但是古代,就是解放前,也是這樣子么,清朝當然更是這樣子了,《紅樓夢》里的詩詞肯定是吟誦的。
吟誦很有趣味,它是每一個地方有一個調子,大體相同,可是各地都有變化,那時沒有五線譜的記錄。我大概十歲左右就到蘇州去住了,蘇州也有吟誦。蘇州的吟誦跟常州的吟誦,調子差一點點,差不多的。江南好幾個地方,我比較熟悉的幾個縣,都是差不多的。
我因為離開常州太久,已經(jīng)有90年了,所以常州話也就不純粹了,我的講話叫“南腔北調”。我給你們講個笑話,我的老伴是安徽人,合肥人,我呢,是常州人,我們兩個人都住在蘇州,后來我們結婚了,她的普通話叫做“半精(京)半肥”,一半是北京,一半是合肥,我的普通話叫“南腔北調”,呵呵……聽常州話我能懂,但是我講就不自然了。今天這個嗓子又不行,聲音要提高提不起來,所以今天這個錄音的效果一定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