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南陽有個叫李威的人,家里有很多地,種棉花,每年將棉花賣給從外地來的商人,獲利不少。有一年,棉花收獲,從湖南來了三位商人,雇著貨船來到了南陽,將李家所有的棉花都收購了,李威這次賣棉花共得了三百多兩銀子。三百兩銀子相當于明朝一個正七品官員一年的俸祿;相當于現在多少錢?按照明朝當時的糧食價格,一兩銀子大約能買300斤的大米,三百斤大米在現在價值多少,您換算一下就知道了??傊侠罴疫@筆收入是不菲的。三個湖南商人將銀子交給李威,將棉花裝了船,正準備起程,不料頭一天晚上,船上起火,連船帶棉花一起燒了個干凈。
三個商人見狀,癱坐在岸上大哭不已,直要投河自殺。人們在替三個商人惋惜的同時,也替老李家慶幸:慶幸李威將棉花賣給了商人,雙方都兩訖了,現在棉花被燒,不關老李的事。
李威把三個商人請到家里,安頓他們吃飯,說:棉花雖然賣給你們了,但還沒有運走,這還算是我的棉花,燒了,是我的損失。我把你們的三百兩銀子全部還給你們。我損失這些棉花,我的棉花地還在,明年還可以種,你們若沒有了這些銀子,拿什么生活(“汝若失此貨本,何以為生?”)……
三個商人感動極了,但說什么也不接受:咱們都兩訖了。只能算我們自己倒霉,就是官府,也管不著啊……
李威說:這種利益至上的標準,自古以來是給一般小人用的,我李家是耕讀傳家,以仁義教子弟,希望我家的子孫人人當君子,不當計較利益、冷酷無情的小人?,F在你們連船和棉花都被燒了,這些銀子我拿著能心安嗎?我今后能向子弟們講仁義嗎?我這是僥幸得財,這會讓我一生內心不安。請成全我!
三個商人感動得又哭了一場,拿著銀子回去了。就這樣,老李家那年的棉花幾乎沒有收入,但因為有了這個義舉,很受當地人的贊揚。李威自己也覺得內心暖烘烘的。
李威就是明朝內閣首輔李賢的祖父,李賢輔佐明朝五個皇帝,人稱五朝元老,祖上三代都受到朝廷的封贈,非常榮耀。
“臨財毋茍得”——南朝宋人孔覬,任御史中丞,類似紀委主任,他的弟弟孔道存和從弟孔徽兩個人非常有商業(yè)才能,在外地做生意做得非常大,哥哥孔覬雖然當官,但日子很清貧,兩個人來看望哥哥,知道給他錢他肯定不要,就給他帶生活用品:綿絹紙席之類,足足裝了十來船!孔覬一見,顯得非常喜歡,說:弟弟呀!你們給哥哥送的東西太好了、太及時了!我這兒正缺少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