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曙林拍攝于八十年代前期的《中學生》系列,是一件費時六年多的作品。今天面對這些衣著樸素、表情單純的青少年男女,真有恍如隔世之感。他的《中學生》系列,將我們重新帶回那個已經不再復返的時代,也帶給我們重新思考攝影與思考青少年(teenager)這個概念的機會。
一般而言,出現在國外現當代文學與藝術作品中的青少年形象,以反叛形象居多。作家J.D.塞林格、杰克·凱魯亞克,攝影家拉里·克拉克等,都以塑造青少年反叛者形象獲得成功與承認。青少年面臨人生中的精神危機,并且通過程度不同的反叛父輩、前輩的行為,來完成一種精神獨立的過程,走向比較成熟的成人階段。然而,即使在今天的中國,青少年有“反叛期”,青少年經過“反叛期”可能會走向更為成熟的階段,是一種基本成長模式的看法,至今仍然沒有獲得合法性與普遍接受。我們的文化藝術作品與文化產品中,青少年形象仍然以正面形象居多。
在任曙林的這些反映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青少年學習生活的照片中,當時的青少年形象更顯得正統(tǒng)、劃一,當然也符合一般公認的青少年形象。這也可以認為,他的這部作品正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這種社會觀念與現實。而這種付諸于青少年的“好孩子”觀念是至今仍然繼續(xù)的社會觀念。
在《中學生》系列的照片中,那些八十年代的中學生們專注于他們的學習,他們的校園生活看來也比較單調,多為“集體主義”式的活動。我們也從照片看到,他們的身體的發(fā)育已經開始,女生們愛美的傾向已經出現,但樸素的服飾仍然表明一個歷史時期的物質生活水平與審美觀。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的環(huán)境也比較單純,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空間沒有各種世俗的誘惑出現??傊?,這是一個類似于真空的空間。一切還非常平靜,有時甚至還有點沉悶,一切也都還那么坦然。這也正好與當時社會的表面氣氛符合。這些中學生們當時其實已經處于一種激烈競爭之下,學生的內心平靜已經被高考所打破,只是情況還不像今天這么變態(tài)與扭曲。他們表現在外的心態(tài)、表情與身體勢態(tài),仍然如照片所看到的,還是那么單純。他們埋頭學習、參加體育鍛煉、有時也有一些集體活動,如擦窗等,有時也必須無條件地參與國家政治活動(如國慶游行表演)。至少從表面看,在中學這個似乎被隔離開來的小社會里,還有一絲牧歌式的詩意飄蕩在畫面中。因此,今天我們看到這批影像,也能夠喚起某種懷舊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