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流云·壹》 試讀 一(2)

四海流云·壹 作者:拉拉 劍網(wǎng)3項目組


六月三十日,辛末。益納吉、上梁,忌出行。殺生日,諸事不順。

一朝興盛一朝衰,正是紅盡冬雪來。

詩人的這句辭,原是笑那隋朝父子兩代由極盛而滅,詩中的“紅盡”一句,說的卻是長安東頭的楓華谷。只因此地漫山遍野,楓樹繁茂,夏竭而秋至,楓葉盡赤,紅得醉人眼目,待得楓葉凋零之時,便是秋盡冬來,繁盛之世,統(tǒng)統(tǒng)掩埋在皚皚白雪之下。

不過此時正是夏至剛過,滿山滿谷的楓樹綠影婆娑,涼意襲人。穿過楓華谷的長安東道上,見不到一個人影。本來,從長安出發(fā),這一百二十多里長的官道上,就只有楓華谷這三十多里山路有森林遮蔽,前后的道路都烈日炙烤。要在這個時節(jié)趕路,要么凌晨,要么等到太陽落山之后,這條大道上方能看到些行旅的影子。

官道穿過楓華谷正中的山谷,在一座兩、三丈高的緩?fù)炼堰吂樟藗€彎兒,分做三路——向西的一路,直通向盛京長安,向東南的一路,通往神都洛陽,向東北的一路,則通往華山。

因為是幾條路相交的地方,正是人間聚散之所在,小土堆上便建有一座小小的驛站,這家驛站只是一個打尖的場所,并不住人,規(guī)模也不甚大,不過一屋一院而已。休息打尖的客人可在回廊中休息、用餐,馬匹通通拴在坡下,大車、行李便可堆積在回廊圍成的院中。

時當正午,萬籟俱寂,在最不會有人來的時刻,偏偏卻有人來了。

未時初刻,林子里的知了正叫得有氣無力的時候,從東面驛道上,慢慢地來了二人一騎。

當先一名身量高挑的男子,頭戴平天冠,身穿素色長袍,背著一只不大的包袱,徒步而行,牽著一頭健壯的大青驢。青驢上坐著一位年紀尚幼的少年,也穿著素色袍子,頭上無冠,卻也不是總角小童的打扮,而是長安顯貴家族幼子常見的分脊包頭法式,頭發(fā)用一根金發(fā)圈挽成一束,固定在腦后,顯得比普通小孩成熟穩(wěn)重得多。

這二人穿著十分樸素,但若隔得近了細看,便能瞧出那男子身穿的素袍乃是黑線勾邊,銀披內(nèi)襯,背后的陰陽魚圖案更是用厚厚的蜀絨繡成。這是御賜的道袍,當時天下只有少數(shù)幾座御賜道觀的修行者被允許穿著此袍。那小孩兒身穿的袍子與男子相仿,沒有陰陽魚圖,當是寄名修行,或者是長安哪個富戶之子——仔細瞧,他所穿袍子的袍角、領(lǐng)口、袖口,用一種在太陽下幾乎瞧不出顏色的淡黃色線,繡著不斷頭的云龍紋。

這恐怕就不是普通富戶敢用的圖案了。那匹大青驢毛色油亮,四蹄修長,也不是一般的凡品。

那二人不知已走了多久,饒是楓華谷中陰涼,也抵不住大夏天正午趕路。人就不說了,連那大青驢都已汗得一路淋漓,小孩也沒啥精神,歪頭搭腦地騎在驢背上,似乎隨時都會睡去。忽然,那小孩坐直了身子,伸手一指道:“師兄,有間驛站!”

那青年停下腳步看了看,道:“嗯,這里應(yīng)該就是二十里鋪了。想來穿過前面那座林子,就看得到長安城的城頭了?!?/p>

那小孩擦擦腦門上的汗,道:“師兄,還早呢。穿過前面的樹林,還有兩道山岡,到最外頭的山岡上,才看得見長安城呢……師兄,我好渴,我們?nèi)ンA站喝點水再走,成不成?”

那青年稍一猶豫,看了眼小孩和驢子,便道:“好吧。且歇上一歇,喝點水再上路?!?/p>

那小孩興奮得兩眼放光,卻不敢大聲地喊出來,只低聲道:“是!好!師兄!”

那青年搖頭而笑,牽著青驢來到土堆前。正要走上那條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卻見驛站大門“咯吱”一聲開了,一名身穿青衣的仆役出來,匆匆跑下小路,攔在二人跟前一躬身,道:“喲,二位仙長,您二位趕路啊?”

“我們要歇歇腳,”那青年牽著驢往上走,也不客氣,“再找個人給驢子洗刷洗刷,我們喝了茶就上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