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屏風之爭

觀眾心理美學 作者:余秋雨


為了辨別隨意注意和不隨意注意之間的高下,我曾在《觀眾審美心理》中舉過一個歐洲戲劇藝術(shù)實例。一個太太,躲在屏風后面,聽到了另外兩位太太對自己的議論,一氣之下動作失度,致使屏風倒下,那兩位多嘴的太太大吃一驚。這樣的情節(jié)在很多戲劇中都會出現(xiàn)。問題是,在屏風倒下之前,觀眾要不要知道屏風后面躲著人,而且正是被議論的人?

有人說,觀眾不知道為好。這樣,當屏風倒下來的時候,觀眾就會像那兩位多嘴太太一樣大吃一驚,會產(chǎn)生很大的刺激效果。

但也有人說,觀眾知道為好。藝術(shù)措施可以這樣:那個被議的太太先上場,看到那兩個多嘴太太交頭接耳地過來,就閃身躲到屏風后面去了。這一來,兩個多嘴太太的每一句話,都會引起觀眾的緊張或愉悅。觀眾既為躲在屏風后的人擔心,又為站在屏風前的人擔心。這種投入的快感,可想而知。

如果不想讓觀眾知道屏風后面躲著人,藝術(shù)措施就更簡單了,幕拉開就是兩位多嘴的夫人上場,在屏風前止步,開始竊竊私語。

無數(shù)審美事實證明,藝術(shù)在一般情況下,讓觀眾知道得越多越好。這就是隨意注意的美學功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