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問道武當(dāng)(一)

深度行走 作者:陳傳意


老子是華夏文化母創(chuàng)者之一,《 道德經(jīng) 》是站在人類思維之巔的精神淬礪,渾厚純正,深沉恬淡,吐故納新,涵蓋宇宙、天地、社會與人生。老子說道如同天地的母親、世界的本源,空虛無形卻獨立存在,運轉(zhuǎn)不息又永恒不變。只有道法自然,萬物才能和諧完美。這是一位用心靈說話的“另類”圣哲。我在武夷謁訪朱熹故里時,就急于北上武當(dāng),考究頭頂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光環(huán)的道教圣地??蛇B日來,道家思想?yún)s一直激蕩腦際,一縷縷清虛充盈心境。

—— “道”是生命力,渾沌而成,能激活一切,為“天地之母”,“萬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一生天地陰陽二氣,陰陽交合生和諧之氣,陰、陽、和三氣乃成萬象。“道”激活整體“一”,整體激活部分“二”,部分激活各個部分的統(tǒng)一體“三”,各個部分的統(tǒng)一體激活“萬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形成一個有序列的整體。秋天是春天的延續(xù),亦是春天的成長。認(rèn)識到這個整體,人類對天地的認(rèn)識就清晰了;大地萬象,如群山原野、湖泊池沼、禽獸蟲鳥、異域群族形成一個有序列的相互依賴、良性循環(huán)的整體,萬物各得其位、各得其養(yǎng)、共存共榮,就生機萋萋,豐沛盎盎。一個人無論多能干,一個物品無論多上乘,都不能單獨作用,必須納入一個整體性的體系中。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柔靜,溫和,無所不在,滋潤萬物而不求回報,不去爭奪,甘于卑下。人之品性好居上位,而水則處下不爭,居污不辱,反能成就浩瀚與博大。人應(yīng)像水,輕輕地、柔柔地自高而下流淌,不管是否滋養(yǎng)了什么,灌溉了什么,或蒸發(fā)于原野,最終都無跡可尋,“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因此指出:圣人“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夫唯不爭,故無尤”;“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正言若反,委婉曲折,辯證睿智。莊子夫人亡沒,他“鼓盆而歌”,說她真的“回家了”。他告訴弟子,自己死后要拋至田野,天作棺蓋,地為棺座,多美。人活一世,不應(yīng)張揚,君子當(dāng)深藏不露,擁有的越多越要收斂,深藏若虛,盛貌若拙。一個人的成功,往往給別人帶去了痛苦,甚至是災(zāi)難。一個女人長得太美了,讓別人顯得平庸,往往也犯眾怒。因此,做人應(yīng)光而不耀,處處示弱。“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勇于敢,則殺。”水是柔弱的,但非弱者,可以摧毀一切。地上的小草難以踩死,因為柔弱;如堅硬,就被踩斷。示弱,往往是偉大的智慧,有無窮的力量。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與人為善的人我善待,不與人為善的人我也善待,因為善待他人就是我的品質(zhì)。善待天下人,善者使之更善,不善者使之感化而遷心向善,達到“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之境。“以德報怨”,是對待怨憤的最佳方法,為善去惡,而非放縱邪惡。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說得出的,并非永恒的道;名,可以說得出的,也非永恒的名。( 或說,道可闡述,但要全面徹底掌握道的真諦,還需長期不斷的探索;道本無名,是人為勉強命名,僅就道某一特征為據(jù),不足以概括道的內(nèi)涵、外延、情態(tài)和性狀。 )不管是宇宙大道、天地大道、社會大道或人生大道,一旦我們自以為講明白了,弄懂了,其實就偏離了。一切順應(yīng)自然,遷就于世,才是天下大道。這個世界不是我的,就得放棄。如你不愛我,就放手;不愛也是愛的一種方式。當(dāng)你表達愛心時,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不接受,就變成了愛的專制、愛的屠殺。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這種“冷愛”,實是一種寬容、自由與博大。如莊子所說“常寬容于物,而勿削于人”。不能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果如此,自己也就窮途末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