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可能奇怪,為什么傳統(tǒng)繪畫恰恰在傳統(tǒng)文化處于頹勢、中國的文化生活處于勢不可擋的現(xiàn)代化和西方化的時刻,出現(xiàn)了如此充滿活力的復興?似乎最可能的,又最難以證實的理由是,國畫復興來自對西方藝術挑戰(zhàn)的本能的回應。情況很可能就是這樣,當然其他的力量也在起作用。國畫的新生,始于19世紀最后幾十年里上海的財富和贊助人的刺激,又進一步被反清情緒、以及導致1911年革命的民族意識的增長而推向前進。席卷全國的整理國故運動是中國新的自我覺醒的表現(xiàn)。用傳統(tǒng)風格作畫,就是宣告一個人對中國文化的忠誠。20世紀初的社會革命毀掉了傳統(tǒng)的精英和文人士紳。繪畫作為一種娛樂和消遣,在新的職業(yè)階層中流行起來。更有甚者,梁啟超、胡適和蔡元培都宣稱,文化必須是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的。但是只要歷代繪畫精品被藏在紫禁城高墻的后面,或作為只有享受特權的人才能夠接近的私人藏品,這個目標就不可能實現(xiàn)。然而,末代皇帝溥儀于1924年被逐出紫禁城,故宮博物院于兩年后成立,中國的藝術遺產(chǎn)潛在地變成了公共的財富。不久,更多的博物館建立起來,到1937年,據(jù)統(tǒng)計,有146家博物館以及各式各樣的畫廊遍及全國。而35年前,在中國一家博物館和畫廊都沒有。但同時,中國忽視她自己的藝術遺產(chǎn),因為肆無忌憚的商人從佛教洞窟中砍下雕塑、慫恿違法的盜墓活動,并將難以數(shù)計的大量藝術品賣給外國收藏家和博物館,而這些藝術品絕不應該離開自己的國家。無論如何,外國人對中國藝術品的渴求,也帶來了這樣一種效果,即大大提升了它們在中國公眾眼中的價值。1935—1936年在倫敦的伯靈頓大廈舉辦了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展品從紫禁城運出,通過一艘英國皇家海軍巡洋艦運到倫敦,這樣才使中國的藝術聲譽得以恢復。在中國,藝術實踐始終是一種社會活動。畫家為朋友作畫,經(jīng)常在有朋友做伴之時,那是一種愉快的含有鑒賞意義的雅集,酒加上閑談,營造了理想的氣氛,畫家便在這種氛圍中揮毫作畫。酷愛筆墨藝術的文人社團一直存在著,但此時這類社團激增,扮演著一個新的更加公眾化的角色,既作為藝術遺產(chǎn)的看護人,也作為畫家、書法家、鑒賞家和收藏家聚會的場所。收藏家的知識和藏品廣泛地來自這些社團的展覽和出版物。王個簃晚年回憶1920年代上海的國畫圈子,談到藝術家聚集在吳昌碩的家里,彼此相互觀摩書畫作品。[33]劉海粟也是那里的常客。吳昌碩去世兩三年后,他的孫子吳東邁創(chuàng)辦了一所不大的私立國畫學?!魉囆g??茖W校。由于蔡元培的贊助,在它短暫的歷史中吸引了吳昌碩生前一批朋友和學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