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希伯來圣經(jīng)(二)

神圣真理的毀滅 作者:哈羅德·布魯姆


竟然對耶和華加以表現(xiàn),是這種崇高的反諷最突出的例子,進而永久地提出了有關(guān)詩歌與信仰的無法解決的美學問題。我個人認為,世俗化并不等于文學的進程。想象性文學頑固地抵制神圣與世俗的說法,這未免不像話。你如果愿意,你可以堅持認為,一切高級的文學都是世俗的;或者你如果希望,那么一切強力詩歌都是神圣的。但說某部真正的文學作品比另外一部更神圣或更世俗,我覺得不合邏輯。詩與信仰時分時合,它們游移在真理與意義作為邊界的宇宙真空之中。在真理與意義之間的某些地帶,堆砌著無數(shù)有關(guān)上帝的描述。我不記得我曾看到哪個圣經(jīng)學者或文學批評家曾就J表現(xiàn)耶和華的方式做過準確的描繪。盡管J沒有杜撰(invent)耶和華,但他很可能創(chuàng)造(create)了耶和華。埃洛希姆派 所表現(xiàn)的耶和華,或祭司作者、《申命記》作者、先知們所表現(xiàn)的耶和華,都與J眼里的耶和華形象很不相同。“耶和華形象”一詞用于J對耶和華的描述并不準確,因為他的耶和華不是看到而是聽到的,是有活力的,能動的。但就像J的雅各或J的他瑪是優(yōu)異的個性一樣,J的耶和華也是優(yōu)異的個性,雖然“個性”一詞在這里令人驚奇。不過,“驚奇”是J的耶和華眾多主要性質(zhì)之一。這第一個耶和華與在標準的猶太教和基督教里的那個干癟形式迥然不同,他是J作品的王冠,我們至今無法加以吸納同化,至少在我們的整個文化中他沒有遇到精神或認識的危機,哪怕在最世俗的人那里。

危機,特別是認識論的危機,就是一個十字路口,一個轉(zhuǎn)折或轉(zhuǎn)義(troping),將你帶上一條結(jié)果比你所期待的更屬于你的道路。作為一個批評家,我想我真正的主題就是傳統(tǒng)所說的崇高,我將——效仿古人朗吉努斯,還有《為詩一辯》中的那個雪萊——把崇高看作是文學競爭的模式,每個人都要努力回答他與過去及現(xiàn)在的競爭對手較量時所面臨的三個問題:優(yōu)于?等于?劣于?朗吉努斯和雪萊還暗示說,文學的崇高就是讀者的崇高,也就是說,讀者必須能夠推遲快感,放棄簡單的滿足,為的是一種比較遲緩、難度更大的回報。那種難度是原創(chuàng)性的真正標志,這種原創(chuàng)性必須顯得古怪,直到它篡得讀者的心理空間,作為一個新的核心確立自身。這是一種古老的詩歌理論,甚至比朗吉努斯還古老,因為它可以追溯到阿里斯托芬在《蛙》中的描述。這是關(guān)于埃斯庫羅斯與歐里庇得斯的一次比賽,而歐里庇得斯則表現(xiàn)了影響的焦慮重癥患者的所有病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