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同里古鎮(zhèn)由15條6公里長的河流劃為7個島嶼,又有49座古橋將小島串聯成為一個整體,而每一座橋不但有自己的名字,而且有著流傳很久的故事。
以眼前的富觀橋為例:它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在此橋龍門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魚化龍”的石雕。傳說一條鯉魚在三月桃花水發(fā)的時候,乘風破浪奮力跳躍,想跳過龍門脫去凡胎而進入仙界,可就在它奮力躍出水面的時候,橋上走過一位漂亮的姑娘,鯉魚凡心一動,結果已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了龍頭,而龍門外的半身仍舊保留了魚身。
故事和這座橋一起,經歷了好幾百年的滄桑,那斑駁而穩(wěn)固的橋體,仿佛仍在訴說當年造橋的典故。它或許只是當年造橋人別出心裁、奇想構思的一景,并編排了一個口傳的笑話故事,絕沒想到若干年后,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在這些古橋之中,不能不提到的還有著名的三橋:太平、吉利、長慶,三橋呈“品”字形分布在古鎮(zhèn)中心,由于同里人把三橋看作消災避難、吉祥如意的象征,因此一直保留了千百年來“走三橋”的習俗。認為只要走過太平橋,就會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
只可惜今天沒有看到抬著大紅轎子的迎親隊伍,也沒有鞭炮炸響的熱鬧,否則看那被人群簇擁著走三橋的歡騰場景,定能更深地體會到這兒的民風民俗。也許因為時間尚早,只有幾位零星的游客,在三橋邊拍照留念,他們的歡呼聲到底單薄了些。
橋因人而興,人因橋而憶。
我安靜地走在石板鋪成的道路上,每一步踏出去都似乎慎重而小心,擔心打擾了這兒的清夢似的,即使這樣,石徑上仍傳出悅耳的回響。我傾聽于它,用自己的心意,默默地疼愛著同里。
不知從哪戶窗口飛出一曲笛音,劃破了寧靜,搖蕩著萬千風情,人心隨著音樂不覺醉了。知音難覓,而在同里,等待的則是千年的際遇。
歷經千年風姿猶存的古鎮(zhèn),正因為它的歷史如此的悠久,“家”的概念才會被理解的那么深刻,以至于生長在這方水土的人們,都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智者吧。和風景相依的地方,從來不缺文人雅士。
看見一位婦人在堤岸邊洗竹籃子,手腳十分利索。我?guī)е闹械囊蓡?,走近了她?/p>
“請問你的家在哪兒呢?”我問到。
“就在那兒,前面不遠?!彼檬种噶酥?。
“你對家的概念有沒有什么特別的認識呢?”
她仰面注視了我一會兒,放下手中的竹籃,站直身體,取下包頭發(fā)的藍花布,在身上拍打了兩下,然后認真地說:
“我一出生就在這兒啊,同里,這兒就是我的家。后來自己也繼續(xù)了祖業(yè),結婚生子,這兒一直就是我的家。你為什么要這樣問呢?”
“我只是好奇?!蔽已陲椫f。
就又問她,“你為什么要把同里當成永遠的家呢?”
“在這兒住習慣了,要是再去另一個地方反而不方便了。它就是我的家,也沒想太多!”言語中透著些許的寬慰和自豪。
“謝謝你告訴我這些。”我微笑著對她說。
轉身準備離去時,婦人又對我說了一句話,“你是游客吧,去退思園看看吧,它是同里人引以為豪的大家園?!?/p>
我聽從了她的建議,取道去了退思園。
退思園建于清光緒年間,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時光。園主任蘭生,在被革職回鄉(xiāng)后,花十萬兩銀子建造了這座私家宅園。園名“退思”,取《左傳》中“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