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化興國為何要“以日為師”?(3)

給理想一點時間 作者:李志題


不可否認,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日本文化的創(chuàng)造力也面臨衰竭的危機,在《阿凡達》、蘋果系列智能產(chǎn)品面前一度敗下陣來,但一個勇于挑戰(zhàn)、富于創(chuàng)新的民族,是不會甘于長久處于追隨者位置的。何況,日本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也還有足夠的老本可以吃。

百年后的今天再走“以日為師”的道路

中國曾經(jīng)位于世界文化軟實力的頂峰,不僅在東亞地區(qū)形成“儒學文化圈”和“漢字文化圈”,也曾對歐洲造成沖擊。昔日大唐盛世,超過五十個國家的年輕精英云集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第一大都長安,期待國家升級的日本也不甘示弱,前后兩百年間成千上萬的“遣唐使”來到中國,大量吸收大唐的先進文化和制度。如今世人了解的日本傳統(tǒng)文化,大多源自奈良時期,而奈良文化正是大唐文化的復制品。

到了近代,當歐洲的現(xiàn)代化浪潮席卷世界之際,晚清的中國仍故步自封,日本卻能臨危警醒,經(jīng)過明治維新,終于取代中國成為東亞“一哥”。甲午一役,中國人終于醒悟,“以日為師”成為當時年輕精英的口號。

在晚清封建專制的壓制下,改良派與革命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黃興、宋教仁等紛紛選擇流亡日本,而負笈東洋的其他革命活動家及后來的國民黨人包括陳天華、鄒容、秋瑾、廖仲愷、胡漢民、章士釗、汪精衛(wèi)、閻錫山、蔣介石、何應欽、戴季陶、白崇禧等,共產(chǎn)黨人包括陳獨秀、李大釗、李達、李漢俊、周佛海、董必武、周恩來都曾留學日本。魯迅、錢玄同、何香凝、李叔同、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夏衍等也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標志性人物或后來留學日本的文化精英。

在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前的軍國主義化和二戰(zhàn)后的經(jīng)濟強國化,日本穩(wěn)坐東亞“一哥”寶座超過一個世紀之久。不過,近年來中國在軍事與經(jīng)濟實力方面,已迎頭趕上日本。然而,在滲透力更為持久的“文化軟實力”方面,尤其是提高國民素質與推動文化產(chǎn)業(yè)方面,百年后的今天,仍應如鄧小平生前常說的,“向日本學習”。

(林泉忠,東京大學法學博士、哈佛大學學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