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世事難以預(yù)料,人的生命意義和身心的健康,很容易被功名利祿所桎梏,很容易被酒色財氣所侵襲。人的生命很脆弱,人生的成功總會陷在不完美的旋渦中。
人不是畜生,人要行人之道——于是,就誕生了國學。國學是以儒釋道三大文化作為基石的,并不是宗教;但后人卻以為這三大文化基石是宗教。其實,國學是讓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大學問,是教化人心,讓人返回人本,發(fā)揮自然先天之潛能、提升勇氣的智慧之學啊!惜乎,當代社會,這些內(nèi)涵竟然逐漸被掩蓋了。
然而,對于我這樣,沒有機會從小系統(tǒng)承續(xù)國學精義的人來說,有機會因太極拳來認知國學智慧,或許是一種真正的皈依,或許是一種捷徑,或許是一種歪打正著,或許能真正實現(xiàn)書本知識和內(nèi)在身心體認的合一,從而找尋到回歸心靈家園的路,獲得真知灼見。
通過習練太極拳和研修國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做一個平和的人,只有平和的人,才能在人事紛爭的世俗生活中不無謂地消耗情感和精力,才能集中精神做自己最渴望做的事情。我的試驗室是自己的身心,我的背景是宇宙時空,我的“陰陽互孕”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感悟無限,進而在太極運化(開合出入聚散化)的過程中,來實踐太極拳和國學的根本宗旨——祛病延年、強身健體、克敵御辱、超越庸常、明了心性;為了實現(xiàn)此宗旨,我們還必須首先實現(xiàn)一個目標——身心的整體健康、人生事業(yè)的和諧成功。
五
有人建議我,能不能把國學和太極拳這兩大學問,統(tǒng)攝一下,概括一個詞,能讓人們快捷地明了其中的內(nèi)涵?
這有難度,其一,我并不想開創(chuàng)新的太極拳流派,因為,功夫不到、資歷不夠、興趣不在于此;其二,國學對于我來說,僅僅是掌握中華核心思維的一種路徑,并不是當成學術(shù)、學問來研究的。不過,機緣和合之際,近十幾年,始終有朋友跟隨我學練太極拳和體認國學經(jīng)典,他們也有這個愿望——因為,我傳授的太極拳,不是按太極拳前輩之內(nèi)容絲毫不改,而是根據(jù)自身體悟,結(jié)合國學圣賢經(jīng)典、天地自然之道、自性本具之根底,依照學習者所能理解的程度而應(yīng)機說法、隨緣傳拳的。
今年正好是我立志文武雙修第三十五個年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這三十五年來,我求學于三位明心見性之前輩大德(拜師共七位,其他幾位在各方面亦給予很多啟迪,更獲得袁敬泉、何廣位、曾乃梁等前輩的指點),沉潛于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山脈、河北和北京的燕山、深圳的筆架山、香港的太平山之氤氳氣脈之間,默默研修;還通過游學、講學、游歷的方式,流連于意大利的羅馬、米蘭等地的古跡和大學,與其中的諸多教授、專家學者進行過交流,從而對西方的核心文化亦有浮光掠影之了解,在此基礎(chǔ)上,或許可以統(tǒng)攝一下我對國學和太極拳的認知——心性太極學,這僅僅是為了教學和傳承方便提出來的方便法門。
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乃至于無為。這門學問,要通過相關(guān)之國學知識和太極拳功夫的修持,實現(xiàn)太極拳的“戒定慧”三學:戒——戒用力,戒好勝之心;定——定在平衡流通、虛實松緊之間,實現(xiàn)中正安舒、自在無我;慧——無力之力、無根之根、無用之用、無為之為,陰陽相濟,生生不息。
心性太極學,乃修行也——修正、修理,損之不符合陰陽中、戒定慧含三為一精神的思維模式,從原點、本心、核心處入手,履行、踐行、操持對萬事萬物的感應(yīng)、關(guān)懷、慈悲。
心性太極學,本無心性太極學,乃名心性太極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