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識一個教練,就是為了在學員面前“秀”而受了傷。這位教練擅長強烈的扭轉和伸展,有一次他面對五六十個學員,在舞臺上表演哈努曼式。雖然他的身體非常靈活柔韌,但是他做得太快了,就在他的雙腿貼到地面時,只聽“啪”的一聲響,再看他已是一張苦臉。學員趕緊把他扶下舞臺,送到醫(yī)院。
炫耀、表演、娛樂……這些其實已經不是在練習瑜伽姿勢了。練習瑜伽姿勢只是為了達到自身最佳的身體狀態(tài),記得這一點至關重要。
在姿勢練習中帶有攀比心也會使受傷的幾率大幅增加。林先生在第一堂姿勢課上,看到旁邊那位年輕女士靈活的動作,有點不服氣,于是動作做得過度了點,沒想竟觸發(fā)了以前打籃球留下的舊傷,花了好幾個星期才復原。
許多人在練習瑜伽姿勢時,都有和林先生一樣的攀比傾向。與同學比,與教練比,與光盤里的示范者比,力求能與之媲美甚至超越他們。
甚至,有些瑜伽教練竟然鼓勵學員之間的攀比。彭女士說,她的教練在課堂上表揚了伸展度最大的學員,并給予特殊指導。在那種攀比的環(huán)境下,彭女士也變得爭強好勝,一心要與受到教練表揚的學員做得一樣好,終因髖部力量不足而受了傷。
攀比還會導致壓力產生。練習瑜伽姿勢的主要目的和重大益處,在于消除壓力,增進內在的祥和。如果把攀比的心態(tài)帶進瑜伽練習中,則抵消了去除壓力的效果,不是明智之舉。因此,所有的姿勢練習者都必須非常謹慎,摒除練習中的攀比心態(tài)。
⑶緩慢地練習
無論在進入、收回或保持姿勢時,我們都需要緩慢謹慎的練習,仔細聆聽身體的感受。緩慢的移動有助于培養(yǎng)意識力,使我們能接收到身體傳遞的更多寶貴訊息。若有受傷的可能性,我們會因感到疼痛、不適而停止練習,從而大幅降低姿勢練習中受傷的幾率。而如果練習得太快,你就會留意不到身體發(fā)出的訊息,或者等你接收到訊息時,已經太晚。
譬如,在做眼鏡蛇式時,如果太快進入動作,立即伸直手臂,就有可能拉傷后腰,因為我們往往容易借助手臂的力量讓上身抬起來,而忽略了背部能夠舒適抬起的程度。若緩慢地后彎上身,做到極限的時候會有所察覺。一旦感覺后腰有一點兒不舒服,就將上身放低一點,然后保持在這個舒服的高度上。
緩慢的移動能讓你專注在背肌的運作上,而不光是借助臂力來抬起。胳臂能否伸直不是重點,其實這樣的練法將會增強雙臂和背部,特別是在不靠雙手承擔太多體重的情況下。
⑷因時、因人而異
我們的身體狀況每日都有所不同,所以在練習瑜伽姿勢時,切不可呆板不變地沿襲過去的強度和長度,而應做到相應的調整。
練習瑜伽姿勢已相當有經驗的李小姐,竟然在做犁式時把自己弄傷了。以前她總能很輕松地將腳趾放到地上,可是當天晚上,就是這個動作讓她意外地拉傷了背部。幸好只是輕微拉傷,沒幾天就好多了。可她想不明白為什么過去練了那么多次都沒問題,這次竟會受傷,何況當晚在做的時候她還減小了強度。
我們向她解釋,有經驗的練習者往往會過度自信而忽略了預防受傷的最基本原則:任何時間做任何姿勢時,都應聽從身體的感受。感受著身體的反應,根據練習時的情況調整你的練習,就能極大地減少受傷的幾率。
隨著生活方式、飲食、所從事活動以及其他因素的變化,身體狀況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會有所不同。例如,一般身體在晚上要比清晨靈活些。天氣也會影響身體的狀況,一般天冷身體會比較僵硬,天熱則較柔軟。此外,生理期、荷爾蒙、疾病、損傷、壓力等都會對身體狀況產生影響。
因為身體狀況的不盡相同,所以切忌因循守舊地做當日的練習。也就是說,不要機械式地以為前次這么練并無不適,那么這次就照舊吧,而應在每次開始練習前,先審視今日的身心狀況,在姿勢或動作轉換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和各個肌肉的感受上,同時做出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