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文版序:搭一座通向西方哲學的橋

簡單的哲學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 彼得·福斯


《簡單的哲學》與《好用的哲學》這套書能夠在中國與讀者見面,我深感榮幸。這是一套介紹哲學推理方法和原則的指南叢書,但它體現(xiàn)的是西方傳統(tǒng)。那么,對于自身已擁有豐饒哲學歷史文化的中國讀者來說,它為何同樣具有吸引力呢?

這個問題有多種答案。最簡單的回答是:無論要將什么事情做到極致,都要盡可能地掌握更多不同的工具和技巧。例如,畫家要通過長期的游歷、發(fā)明完全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繪畫技巧,長達幾個世紀才發(fā)展了繪畫技術。思想家同樣如此。實際上,即便一種哲學傳統(tǒng)已經具有自己的高質量工具,但也不足以說明其自身已經完備,無須學習其他傳統(tǒng)。因此,中國讀者有充分的理由去探索西方哲學,而西方讀者同樣不得不閱讀中國典籍。無論我們在何種傳統(tǒng)中接受教育,異域知識都能豐滿我們的智識。

在哲學領域里,經驗的擴充尤為重要。哲學家們渴望看到事物的本質,他們追求客觀性,追求觀察視角不受自身所處的時間和地點的局限。然而在實踐中,他們所讀所寫的論證或觀點,卻通常只是那個時代和環(huán)境中最流行的觀點。追求客觀性則要求具備更廣闊的視域,因此研究其他傳統(tǒng)特別重要。

西方哲學的概念和方法非常適合于邏輯分析。西方哲學非常有利于把容易被忽視的概念差異區(qū)分出來,并極其關心或專注于將論證的涵義探究到底。

但是,這些方法亦有其缺點。最壞的是,西方哲學太過于關注概念間的細微差別,而忘卻了這些概念本要用于闡明真實的世界。有時,研究西方哲學感覺就像是在透過顯微鏡觀察,而你真正想做的卻是觀看整個人類發(fā)展的全景。

這可以聯(lián)系到中西哲學比較中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有人認為,大師們,如孔子、孟子、老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康德都關心的是相同的問題,只是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而已。這種理解極具迷惑性,但卻是錯誤的。最顯著的是,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大多哲學辯論的核心問題是闡明什么是正確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西方,這種倫理問題通常要排除在形而上學和認識論之外。于是,我們絕不能認為西方哲學工具的使用目的與中國哲學完全相同。

因此,我希望生活在其他文化傳統(tǒng)中的人,也能使用西方的方法,為自己關切的問題和興趣服務,并利用它們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

假若忽視兩者之間的差異,便存在一定的風險,同樣,夸大兩者之間的差異亦有風險。例如,直到最近,還常聽到有的西方哲學家聲稱中國人對邏輯一無所知,縱使中國傳統(tǒng)典籍中顯然具有許多極端的邏輯爭論,卻不能僅僅因為在中國古典時期沒有形成正式的邏輯學,就認為中國人完全不懂邏輯。

我認為,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之所以可以相通,源于我們對理性的信奉。我對這個話題越來越感興趣,并正在從事相關研究??鬃雍涂档?、老子和亞里士多德的相通點便是:他們都希望證明自己信念的合理性,并給出推論或理由,以便每個人都能理解或作出評價。雖然在不同的傳統(tǒng)中,推理論證或評價的方式并不相同,但這都不足以讓我們忽視它們相同的根本目的。這意味著,通過研究西方哲學,中國思想家可以掌握并隨心所欲地使用更多的分析、評價或論證方法;通過學習中國哲學化的思維方式,西方哲學家也能同樣如此。

哲學看似毫不關心現(xiàn)實世界,但我卻不這么認為。在日常生活或實踐的意義上,哲學是訓練思維清晰度的一種工具,而這在任何領域都至關重要,包括科技和商業(yè)。我們或許可以永遠不去考慮經濟增長的目的是為了個人抑或社會?但哲學卻要追問我們所行之事的目的和價值,避免我們執(zhí)著于那些毫無目的或目標錯誤的事情。

但學習哲學并不能保證獲得此種智慧。如同所有的工具一樣,思維方式的工具可以用于許多不同或善或惡的目的。我們能夠看到,無論過去或現(xiàn)在,最優(yōu)秀的哲學家不僅能極盡專注且富有技巧地運用哲學工具,并且同樣關切它們用于何處。我希望你們也能如此使用這套書中的工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