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欲望看清了,也就看輕了

不能等 不能怕 不能悔 作者:阿色益西降錯


欲望是躲不開的,我們需要修剪它。

有一天,寺院里來了一位香客,他向住持問道:“師父,如何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懇請您慈悲開示。”

住持微微一笑,轉(zhuǎn)身進了內(nèi)室拿出一把剪子,“施主,請跟我來。”香客帶著疑惑隨住持來到了寺院外的山坡上,那里全都是修剪得十分整齊的灌木。

“施主,您只要反復(fù)修剪一棵灌木,您的欲望就會消除,您相信嗎?”

香客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愉快地接過剪刀,開始對一棵灌木進行修剪。

過了好一會兒,住持問滿頭大汗的香客感覺如何。香客笑著說:“身體上輕松了不少,可心頭的欲望似乎并沒有消除。”“嗯,剛開始都是這樣,經(jīng)常來修剪就會好多了。”

于是香客與住持約定了時間,每十天就過來修剪灌木,但香客發(fā)現(xiàn),自己修剪灌木時內(nèi)心還是很平靜的,可一旦離開寺院,內(nèi)心的欲望又會像往常那樣冒出來。

“施主,灌木被修剪的部分會重新長出來,這就好比我們的欲望,不要想著一次性就能完全清除。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控制欲望,而不是放任它。如果我們能像修剪灌木那樣修剪欲望,那么內(nèi)心一樣是無所掛礙、清凈平和的。”

欲望這東西,我們躲不開也逃不掉,但我們卻可以做到時刻修剪自己的欲望。一個人如果欲望特別強,便會表現(xiàn)出貪得無厭、執(zhí)迷不悟。裝滿欲望的心是最大的騙子,世人只能騙你一時,可心卻能騙你一世。

面對欲望,人們通常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排斥它、回避它,不敢正視它;一種是跟隨它,聽任它的擺布,被欲望牽著鼻子走。

很明顯,這兩種態(tài)度都是不智慧的。既然欲望無可逃避,那就承認你的欲望。如果有誰不敢面對自己心上的欲望,那真是徹頭徹尾的懦夫。當(dāng)你敢面對自己的欲望時,你才能分清,哪些欲望是不切實際的貪欲妄想。

世人的欲望,許多都是因為過于執(zhí)迷這個物質(zhì)世界產(chǎn)生的。正是因為有了貪欲,人們才會煩惱不安。欲望使人做出種種不善的行為,在佛教來說,這便是有漏業(yè),正是造成生死苦果的根源。貪欲是人生諸種痛苦的本源,正所謂“欲為苦因”,《瑜伽師地論》中就說過,貪欲是造成先前苦果的因緣。

埃及作家尤素福·西巴伊說過:“欲望是人遭受磨難的根源。誠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歡樂和幸福,但這歡樂、幸福的背后卻是苦難,樂極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實現(xiàn)之后,卻也免不了災(zāi)難。”有人可能會反駁說,正因為有了欲望才有奮進的動力。事實上,欲望與貪心并不能讓你產(chǎn)生動力,反而會分散你的精力。當(dāng)你帶著滿心的欲望去追夢時,你的腳步是沉重的,你的心思是迷亂的。所以,修剪欲望,讓自己輕裝上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