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運動發(fā)源于施特格利茨,柏林旁邊的一個小城市。在19世紀末,這里還沒有工業(yè),居民大多是商販和手工業(yè)者,但也有許多施特格利茨人在政府部門的中高層任職。這里彌漫著強烈的新教氛圍,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君主制的氣息。可以說,這里是威廉帝國的一個中型堡壘。而這座小城市的特殊氛圍,正在醞釀著一場影響深遠的運動。
1896年,在施特格利茨的高級中學,一位名叫赫爾曼?霍夫曼的大學生帶領著一群中學生到野外徒步漫游。他們的漫游范圍遍及德國本土,到1899年,他們已穿越了波默森林。這種風氣逐漸盛行,吸引了許多德國青年。1900年,霍夫曼為了完成學業(yè),離開這個組織。他把卡爾?費舍爾提拔為領袖。而這一決定,使得漫游活動變成為一種全國性的運動。
霍夫曼雖然能干,但他的視野和克里斯瑪卻遠不如費舍爾。費舍爾是天生的領袖,一個小小的漫游團體在他手里變成了一次全國性的運動。他深知,在威廉帝國,官方的承認是絕對前提,否則,一個社團就不可能發(fā)展壯大并形成一次運動。因而,在1901年11月4日,費舍爾召集一次會議,決定在這個漫游組織的基礎上建成社團,即“候鳥———學生旅行委員會”。“候鳥”的命名來自一段頗有蘊藉的墓志銘:“候鳥們,誰贈于你們/在陸上,在海上/自如駕馭翅膀/的學問?……”這個詞最初可以回溯到艾辛多夫1837 年的詩中。1850 年,這個詞在奧托?羅奎特的詩中具有了引申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