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三次來勢洶洶的聲討,尤其是愈演愈烈的“郎顧”之爭,平地掀起一場軒然大波。郎咸平“越戰(zhàn)越勇”,發(fā)表了一系列有關改革的言論。
郎咸平反對當前推行的“國退民進”方式,因為這個方式導致兩個極為危險的問題——“法律缺位下的不合法”和“買賣雙方私下自定價格”,這導致了國有資產大量廉價流失。郎咸平抨擊20年來的產權改革存在重視通過激勵機制提高效率,完全忽視信托機制建設,“所有者”缺位導致國企經理人侵吞固有資產。他還打了一個比喻:“我的家又臟又亂,找來一個保姆,幫我把家收拾干凈了,她算是有功勞,可是這個家突然就變成保姆的了。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崩上唐秸J為必須采取以下措施規(guī)范產權改革:必須暫停產權交易;必須禁止MBO(管理者收購);必須建立一套激勵機制與信托責任并重的職業(yè)經理人制度。
郎咸平對三個企業(yè)的攻擊以及對“國退民進”的質疑,很快演變?yōu)閷ζ髽I(yè)改革的路徑選擇和中國市場化改革的討論。
郎咸平在2005年所寫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提出:“中國社會在以簡單的經濟發(fā)展為綱的改革開放下,整個土壤變壞了。舉例而言,我在2004年提出‘國退民進式的國企改革讓少數國企老總暴富,而同樣做出貢獻的職工卻被賤價買斷工齡’這種社會不公現(xiàn)象時,主流經濟學家的答復令我感到震驚。他們認為民企比國企更有效率,所以應該進行改革,就算改革中出現(xiàn)一些腐敗問題也是可以接受的?!?/p>
郎咸平“大義凜然”的情緒與一系列富有煽動性的犀利言辭,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有媒體贊譽為證:“這個48歲的華人經濟學家,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亮相于公眾之時,就顯露了其桀驁不馴、鋒芒畢露的個性,且在內地擁有著異乎尋常的人氣?!?/p>
平地刮起“郎旋風”,后來發(fā)展的事實證明,其影響力和覆蓋面都遠遠超出郎咸平最先拋出的問題本身,主張、利益、使命甚至信仰……都被卷入其中,甚至除了輿論界、經濟學界,連法學界、政治學界、社會學界甚至歷史學界都涌入了這場有關改革路徑選擇的社會性大討論中。
“市場派”針鋒相對:切勿“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郎咸平聲討國有資產流失,一舉成為經濟明星,得到很多人的熱情支持,有些學者立即站出來聲援郎咸平;幾乎所有的媒體也與郎咸平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指責經濟學家為什么對郎咸平的英雄行為保持曖昧,甚至敵意的態(tài)度。
短暫失聲之后,主流經濟學家張文魁、趙曉、張軍、張維迎等陸續(xù)出面反駁郎咸平。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企業(yè)所副所長張文魁認為國企改革中是存在一些問題,但產權改革不能停止,風向也不會變;趙曉撰文《不要貿然引爆仇恨國資流失情緒》,指出:
郎咸平教授對公司財務有研究,但他對宏觀經濟、轉軌經濟的認識有所不足,特別是,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對中國復雜的歷史和社會的認識相對不足。他的觀點受重視,是因為他貿然地將民眾當前仇恨社會分配不公、仇恨國有資產流失的情緒引爆了,然而他顯然并沒有找到一條真正有利于民眾的改革渠道,甚至連其中的真正問題都可能沒有搞清楚。
另外,郎咸平教授的某些分析手法亦值得商榷。比如,郎用香港股市中的國企表現(xiàn)優(yōu)于民企來證明國企好于民企,但是,他選取的樣本太小而取數的時間太短。因此,根本不可能如此簡單地得出國企比民企還好這么一個“大”的結論,而郎居然還從這個草率的分析中,推論出產權改革不重要,就更是讓人不可思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