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涉入深水:改革不容動搖(2007—2008…

共識 作者:于一 羅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走的是“先易后難、先外圍后中心、先微觀后宏觀的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不可逆”的改革路徑。同樣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摸索中,人們也達成了政治改革的共識:黨政分開,政資分開;政府廉潔高效;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權力得到有效約束和監(jiān)督;還權于民,實現(xiàn)人的自由和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

舊疾未除,新患又生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任重道遠,從來就沒有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也沒有“一刀切下去”就能一勞永逸的改革決策。政治體制改革為漸進式改革,且改革的任務繁重,問題復雜,因而在改革過程中也仍有很多頑疾尚待解決。而且,隨著經濟變革的不斷深入,以及貧富分化增大等問題的出現(xiàn),導致政治改革舊疾未除,新患又生。

相對于大刀闊斧的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顯得力度不足,相對滯后,以致越來越多的人表示,中國的改革出現(xiàn)“瘸腿”現(xiàn)象,政治體制改革這條腿明顯短于有劈波斬浪之勢的經濟體制改革。

政治體制改革“知難行更難”,與政治本身的敏感性密不可分。在中國,政治向來是敏感詞匯,人們對政治的敏感一度到了風聲鶴唳的地步。對于政治體制改革,有些人難免顧慮重重,認為一旦對政治體制“動刀”,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導致社會動蕩。

與經濟體制變革相比,更為錯綜復雜的政治體制變革很難找到可借鑒的道路。而且,面對中國政治體制本身存在的矛盾——黨政骨干系統(tǒng)過于發(fā)達,而其他社會軟組織偏弱,如何安排改革過程中被調整了職位的官員,也成為難題。

經濟學家周其仁談道:

舉一個例子,原來“享受低價好處”的居民家庭,一旦價格放開后受到損害,政府可發(fā)財政補貼給予補償。但是,原來主管物價的政府部門,價格放開后就面臨權力縮減、部門撤并,甚至官員下崗的現(xiàn)實威脅。對于一輩子管物價的官員來說,他身上的專用人力資本一夜之間全報廢,他能接受嗎?用經濟辦法來補償“喪失權力的損失”嗎?出價低,不可能被接受;出價高,國家財政不堪負擔——等級制其實是非常昂貴的。聽任掌權者自己補償(貪污腐敗是也)?公眾不可能接受,而那樣“補償”的結果,一定是更舍不得放棄權力。那么,可以不予補償就取消權力嗎?可以,但改革因此就等于革命。

政治體制改革中,最容易引起民怨的是對權力的有效監(jiān)督與制衡體系不足,官場腐敗增多,隨著民憤越來越大,腐敗很有可能會瓦解公眾對改革的信心,削弱人們對改革的支持。

經濟學家張五常提出,從競爭稀缺資源角度,人類社會形成了兩種基本經濟制度:一種通過登記制特權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guī)范,避免人們?yōu)E用稀缺資源;一種通過產權制度來劃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空間,以鼓勵生產、交換、分工與合作。當?shù)谝环N經濟制度向第二種經濟制度過渡時,因原有的等級特權會千方百計實現(xiàn)“權力租金”最大化,從而導致大量腐敗的產生。一方面,社會財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國家法治水平和監(jiān)管水平還相對較低,致使腐敗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論是在哪一種文化中,腐化都是在現(xiàn)代化進行得最激烈的階段最為嚴重。”

不過,也不可否認,腐敗并非中國獨有的現(xiàn)象。學者張維為指出,“從橫向比較來看,無論從研究腐敗問題最權威的國際組織‘透明國際’的歷年報告來看,還是從我自己的實地觀察來看,與中國可比較的(如人口在5000萬以上的)發(fā)展中國家和過渡經濟國家腐敗程度都高于中國,盡管這些國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賓、泰國、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等,更不要說腐敗到骨子里的很多非洲所謂的民主國家了。”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開始提出的初衷是配合經濟體制改革。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覀兯械母母镒罱K能不能成功,還是取決于政治體制的改革。”然而,計劃體制賦予政府的無限權力的慣性影響依然存在,權力還在對中國的微觀經濟活動進行著廣泛而深入的干預,權力依然有著掌控“資本繁殖”的控制力。

2007年,吳敬璉在《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一書的序中寫道:“中國的改革并不是一路凱歌,經濟改革所采取的從非國有部門入手、由易而難的策略,一方面減少了改革的阻力,增加了改革的助力,另一方面又使以雙軌制為特征的尋租環(huán)境得以廣泛存在,以權謀私的腐敗行為時有發(fā)生。改革的兩種前途嚴峻地擺在我們的面前:一條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場經濟道路,一條是權貴資本主義道路。在這兩條道路的交戰(zhàn)中,后者的來勢咄咄逼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種潮流對于我們民族前途和未來的威脅。在我看來,克服這種危險的唯一途徑,在于朝野上下共同努力,切實推進改革,建設公正法治的市場經濟……經濟和政治改革的遲滯,造成了兩方面的嚴重后果:第一,中國經濟繼續(xù)沿著依靠資本和其他資源投入驅動的粗放增長方式一路狂奔,引發(fā)了一系列社會和經濟問題;第二,設租和尋租活動,以及隨之而來的貪污腐敗、貧富差距擴大和社會失范愈演愈烈,這些,都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不滿?!?/p>

如果中國的政治體制不能繼續(xù)深化,制度性利益輸送仍會源源不斷,來自市場的溢價很容易轉化為權力溢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