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黃遠庸(3)

誰從我的世界路過? 作者:梁漱溟


黃遠生的自責十分痛切而真實,他正準備有一新的開始,不意抵舊金山數(shù)日后便死于非命。當時盛傳系因旅美華僑誤認黃為袁黨,屬誤殺;后經(jīng)證實遠生之死與袁世凱無涉,卻是喪生于國民黨槍口之下。初聞似頗費解,但細讀《遠生遺著》的論說、通訊諸卷中的文字,便可看出,他實是受民初黨爭之害。遠生屢屢痛責民初各政黨不以國脈民命為念,但知為一黨之私而爭奪,“如古部落人爭據(jù)城堡”。認為當時政黨的作用只是誤國,如《鑄黨論》中曾謂“破壞共和之罪誰尸之,則今之所謂政黨者尸之矣”。他深知此種直率的言論遭人忌恨,因而有“然自問發(fā)愿作此文時,胸中眼底,無冤無親,披肝瀝血,翼吾國人之一悟,區(qū)區(qū)此誠天地可鑒也”的話。其于國民黨也頗有指責,這便招致了慘禍。

黃遠生決心“探求人生之學”,不是極宜寄予同情和期望的嗎?執(zhí)迷于黨爭者竟仍忍心下毒手結(jié)束了這一大有厚望的生命。故我于遠生之死于無妄痛心之極,深憾沒有來得及把我剛找到的真理貢獻給他。此真理即指佛家對人生的認識。以是之故,我遂有《究元決疑論》之作(發(fā)表于《東方雜志》)。結(jié)束語便是:“余欲造新發(fā)心論而未就,比見黃君遠生《想影錄》悲心憤涌不能自勝,亟草此篇,原為世間拔諸疑惑苦惱,惜遠生不及見矣!”

袁世凱為人狡詐,是國家的罪人。無論革命派、維新派、保守派都厭惡他。但民國成立之初,卻流行著穩(wěn)定大局“非袁不可”的看法。對此種似是矛盾的現(xiàn)象的解釋無他,即承認現(xiàn)實。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旋即讓位于袁,即是承認此一現(xiàn)實。清室退位以前袁之勢力已成,清室退位之后中國幾無全國政府可言,渙散、混亂達于極地。凡以國事為念者無不希望出現(xiàn)一全國政府、出現(xiàn)一可以維持大局不致更趨惡化的人物。國人望治,而衰世凱不僅竊取權(quán)力還包藏著更大的禍心,事先誰何能料想得到呢?1912年,我作為《民國報》記者,出席了袁大總統(tǒng)就職的儀式。記得袁在眾人簇擁下從我右肩擦身而過,瞥見出席此一莊嚴大典的袁世凱竟未理發(fā)剃須,著半舊軍裝,漫然步入庭中照相。我對袁向無好感,及見這般表現(xiàn)印象自更惡劣。當時不明其故,事后則不難理解在袁心中何嘗有民國?當時中國人中屬望于袁者不可謂無,但確可謂甚少。姑且信任之,期待局勢逐漸向好的方面轉(zhuǎn)變者居絕大多數(shù)。黃遠生在其文章中曾謂袁“并非不可與為善之人”,還舉出袁的“五點長處”,此即當時大多數(shù)善良中國人的認識和心理。稍后便感到袁“乃善日少而惡日多”。作為密切注視局勢的政治記者,黃遠生對袁世凱時時在觀察中并最后得出結(jié)論:“政局之日趨于險惡者,非他人為之,乃袁總統(tǒng)自為之也。”敢于在報端直指袁應(yīng)對政局惡化負責,在當時實屬不易了。

女孫梁彤讀《遠生遺著》遇不解處以述往事為請,念此為七十余年之往事,與遠生先生有舊者皆謝世,而對當時種種情事近人多不熟知,因據(jù)所述整理成文,題曰《懷黃遠庸》。

九四叟漱溟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