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華初期的學生生活 (14)

民國大學 作者:陳平原 謝泳


電影在師生娛樂活動中也沒有很大的地位。主要的原因當然是當時電影還一般的不發(fā)達,城里雖已有電影院,由于交通關系,進城觀看的例子很少聽見。學校與學生團體在這方面從未作過任何安排。但當我在校的最后兩三年內(nèi),即一九二〇年起,突然有了些“發(fā)展”。① 幾個河南同學,是一家的兄弟叔侄,不知通過什么方式和條件,一面從城里搞到了片子,一面取得了學校的同意,借用當時的禮堂,即后來稱為“同方部”的那座建筑,作為演出場所,居然一周一次地開業(yè)放映起來。可怪的是,學校并沒有招商承辦,而平白地多了這一行私營企業(yè)。這家弟兄叔侄無疑地掌握著這企業(yè)的全部權利,接洽片子,張貼廣告,賣票收票,真是經(jīng)營奔走,不遺余力。放映的又是什么片子呢?美國片子是不消說得的了。美國的哪一類片子呢?如今雖事隔四十年,大家還留著極深刻的印象的一例是一系列稱為《黑衣盜》(The Hooded Terror)的片子,一續(xù)、再續(xù)……十幾續(xù),前后不知演了多少場,每場總是滿座。這片子的內(nèi)容,顧名思義,便知非奸即盜,充滿著極不健康的刺激與誘惑。但學校始終不管。教師們,即在一個教數(shù)學的美國教師的兒子按照這張影片所傳授的手法開始盜竊行為之后,也還不管。最后,我們一個愛管些閑事的小團體,其中包括聞一多先生,終于忍不住地出頭管了一下。我們利用《清華周刊》和其他方法,一面主張非帶有教育意義的片子不得上演,一面發(fā)動同學對誨淫誨盜的今天所稱的黃色片子,共同抵制,來逼使這一家學生商人不得不改換另一路質(zhì)量的片子。小小的運動算是成功了,但在改換片子后的最初幾場里,觀眾畢竟少了許多,學生商人的利潤顯著有了下降。記得我第一次恢復觀看而買票入場的時候,收票的那個同學狠狠地擠了我一下。但有趣的是,事隔六七年,我已回國而在上海工作,這個收票的老板同學從美國回來,在趕回河南老家之前,卻選擇了我的家作為寄放行李的場所。件數(shù)很少,書籍衣服而外,似乎沒有其他東西。我當然表示同意,相信在他的觀感里,我畢竟還是夠朋友的。

也曾搞些所謂社會服務的活動:一部分同學,老成些的,有些相信當時流行的“教育救國論”,有些是認真的基督教的信徒,這兩種人就是這方面的課外活動家了。他們主要是在校內(nèi)或校園附近做些普及識字的工作。當時的學生,除了為觀瞻關系,用學校所配買的床單,早起把自己的床鋪蓋上而外,是完全不勞動的。因此,各式各樣的“聽差”,或后來改稱的“工友”就多了,加上廚丁、廚役、木匠、銅匠、水電工、園丁、火夫、清道夫、理發(fā)匠、“美國地”各家的“西崽”,以及住在校外的洗衣工、成衣匠……數(shù)目更加龐大。清華全部師生職員,起初不過四五百人,而直接為他們服務的勞動人口,連同他們的家屬在內(nèi),是這個數(shù)目的好幾倍,他們幾乎全都沒有文化,很少幾個認得字。于是,校內(nèi),就搞起了夜校;校外,如城府、三旗、西柳村、大石橋等村落,辦起了些露天的識字班。每當夕陽西下,就有同學輪班出動。為了夜校,學校也出些錢,供給些現(xiàn)成的設備上的便利,至于校外,則物力人力幾乎全部是同學自愿提供的了?;貞浽谛0司拍?,部分同學有機緣和窮苦的勞動群眾直接打些交道,似乎只有這一個方面,而勞動群眾,在當時的覺悟程度之下,也還歡迎這種零星的努力。記得在高等科的理發(fā)室里,好幾年掛著今天全國政協(xié)委員陳鶴琴先生的一張照相,而陳先生便是這方面最出力的同學之一。因此,盡管離校已經(jīng)多年,還有人惦記著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