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zhí)指病態(tài)的自我援引性優(yōu)勢觀念或妄想,常見的是關于被害、愛、恨、嫉妒、榮譽、訴訟、夸大和超自然力的妄想。這樣的觀念或妄想與器質性精神病、中毒、分裂癥有關,或是對應激的反應,還可以是一種人格障礙。
偏執(zhí)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于懷;思想行為固執(zhí)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后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于把失敗的責任歸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良好動機和愿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fā),主觀片面性強;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有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與家人和睦相處,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只好對他敬而遠之。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將偏執(zhí)型人格的特征描述為以下幾個方面。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
視,或無足夠根據,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wèi)。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易產生病態(tài)嫉妒。好嫉恨別人,對他人的過錯不能寬容。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于人,總認為自己正確。存有“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的心態(tài)。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zhí)地追求個人不夠合理的“權利”或利益。忽視或不相信與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觀證據。因而難以通過說理或
事實來改變患者的想法?!』颊叩陌Y狀至少要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有偏執(zhí)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偏執(zhí)行為持否認態(tài)度,因此在社會上人數和比例不詳。在調查研究中還發(fā)現,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以男性較多見,且以膽汁質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對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患者主要是進行心理治療,目的是克服其多疑敏感、固執(zhí)、有不安全感和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 認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的忠告,所以,應該先與他們建立信任關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向他們全面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一正確、客觀的認識,并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這是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
2. 交友訓練法。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