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精神分析學家榮格認為,內向型和外向型是人類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而且,許多哲學思想上的分歧均源自這兩種傾向的相互沖突。他是一個對東方思想很感興趣的人,他說,西方的思維方式是外向性的,而東方的思維方式則剛剛相反。這是把這兩個詞用于不同人群的比較之上了。當然,內向和外向的說法,還是在單個的人身上用得更多一些。當我們描述一個人的個性時,首先考慮的便是他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榮格認為內向性格的人有這樣的特征:他把他的心理能量向內釋放,也就是說,內向者的興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他自己的觀點、思想、情感和行為。而外向者則把心理能量或者說興趣指向環(huán)境中的一切。從這些差異我們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對環(huán)境的變化比內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
對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優(yōu)劣判別,專家們的意見有些不一致。弗洛伊德認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內向性格者具有患精神病的傾向。他指出,向內釋放心理能量意味著自戀,而向外釋放心理能量則表明此人有可能進行真實的、客觀的心理宣泄,并且能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榮格認為內向和外向根本沒有優(yōu)劣之分。心理學家艾森克從大腦的生物學性質來談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差異,他認為內向性格的人的大腦皮層非常敏感,因此,即使是不太強烈的外界刺激,也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應。所以為了保護自我,他們會逃避周圍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減少自己與他人的交流,也就同時減少了產生沖突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則相反,他們的大腦皮層相對來說不那么敏感,所以他們需要從外界環(huán)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腦皮層的遲鈍性。如果艾森克是對的,那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從純生理角度看,內向者比外向者要“聰敏”一些。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內向者與外向者是各有短長的。當然,極端的內向和極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從統(tǒng)計學上說,這兩類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是處在內外向之間的某一處,或者稍偏內向,或者稍偏外向。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對自己不滿意,他們希望自己能外向一點、活躍一點;同時,有許多性格外向的人對自己也不滿意,希望自己能變得更穩(wěn)重、成熟。對自己不滿的原因可能不是內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別的、更深的原因,如童年經歷中所受的一切創(chuàng)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