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質、動機和個體差異(1)

政治心理學 作者:馬莎·L·科塔姆


關于個體特性(或者特質)、動機和認知風格變量,以及這些變量如何塑造了決策風格19、人際互動、信息處理和機關管理,產生了大量的人格理論和研究。

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如果要你描繪一下你的母親,你可能會說,她是漂亮的、有趣的、仁慈的、整潔的和溫順的。這些就是人格特質,我們習慣上用它們來刻畫其他人和我們自己。特質是在時間的流逝與不同的情境中保持穩(wěn)定的人格特性(Pervin & John,1997)。特質產生出具有特定模式的針對人物、事件與情境的思考、感受或者行為傾向。特質理論家也把特質看做分層次組織起來的。心理學中的特質理論開始于戈登?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1937,1961,1968)的工作。奧爾波特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觀點,即人格動力受到了無意識的支配。他認為,童年時期的經歷在成年人的人格中并沒有弗洛伊德所認為的那樣重要。奧爾波特認為,人格特質具有中心性,決定著人們如何對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反應。他對主要特質(cardinal trait)、重要特質(central trait)和次要特質(secondary trait)進行了區(qū)分。主要特質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并且支配著個體的生活。一個例子是威權主義,我們將在下文加以探討。奧爾波特相信,這些例子是比較少的,大部分人具有很少的主要特質,或者根本沒有。重要特質經常影響人們,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境中影響人們,例如誠實。次要特質不太重要,并且不是特別經常地影響行為。奧爾波特也強調,將動機理解為人類行為中的一種驅動力量是重要的。對于奧爾波特而言,動機并不隱藏在無意識中,也不是來自童年經歷,而是通過認知過程受到了有意識的考慮。

在最近幾年,心理學家們致力于形成一種人格特質分類系統(tǒng),它可以構成人格的基本單位。他們使用幾種不同的研究技術,包括對日常語言中經常使用的特質術語進行因素分析,對特質問卷進行分析;他們還提出了五種主要的人格特質。于是,最近20年來,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維度或者特質獲得了相當可觀的關注(Costa & McCrae,1985)。這些特質是神經質、外向性(extro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對于經驗的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和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人們在這些特質上可以得到高分或者低分,這意味著存在一個不同個體都可以被歸入其中的連續(xù)體。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