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信息在網上被公布于眾,成為網絡焦點,該事件會從個人事件或區(qū)域性事件陡升為全國性事件,事件的影響力以迅雷之勢擴散,迅速點燃網絡輿情的導火索。
在“楊達才事件”中,每位網友都是輿情的發(fā)現(xiàn)者、參與者和推動者。他們眼光敏銳,在事故照片中找出微笑這個“亮點”;行動迅速,快速轉發(fā)微博并搜索出真實人物——楊達才;群策群力,找到更多手表、皮帶等“證據(jù)”;見微知著,看到手表、皮帶背后的腐敗“真容”;力挽狂瀾,及時扭轉輿情風向;執(zhí)著有力,督促著事件調查過程和結果的水落石出。
也許“楊達才事件”的走勢并非如此刻意,網絡輿情也并非先知和完全理智,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輿情事件表明,網絡日益成為輿情的聚散地和反腐的新勢力。除“表哥楊達才落馬”之外,“最牛房產局長周久耕”、“雷政富不雅視頻”、“ 單增德離婚保證書”等事件,都是先由網絡曝光,然后再進入現(xiàn)實中的“紀委介入”、“查實處理”階段。
互聯(lián)網為輿情提供了寬松和自由的平臺,卻不能被捧到天上去。網絡演繹的輿情狂歡,讓“黑暗者”無所遁形,卻也可能造成誤傷。
2012年國慶節(jié)期間,一則關于“自稱‘縣委書記’的人,在河南西陜縣龍?zhí)稖媳挚凇钡奶樱诰W上被瘋狂轉載。很快,一位網友把南陽市老干部局局長丁某的一張照片發(fā)到微博上,與爆粗口者進行對比。
于是,很多網友認定:丁某就是爆粗口的“縣委書記”!網上充滿對丁某的叫罵聲。短短兩天內,點擊量高達數(shù)萬。南陽警方的查證,證明了這是一件張冠李戴的荒唐鬧?。罕挚诘娜瞬⒉皇嵌∧常悄详栔泄鈴S的一位退休職工畢某!
被洶涌的網絡輿情誤傷,丁某也無可奈何:“自從該事件在網上被廣泛轉發(fā)后,我受到了很多無端的指責甚至侮辱,我能有什么辦法呢?”
無獨有偶。2012年11月21日,有網友在網上貼出一份家庭房產一覽表,顯示一位叫李蕓卿的廣州城建系統(tǒng)“退休高層”名下有24套房,已經注銷6套,引發(fā)網上一片討伐聲,李蕓卿被網友戲稱為“房嬸”。
但是,廣州市委經過調查回應,李蕓卿不是所謂的“退休高層”,而是一位退休高級工程師。她名下的房產,不是個人所有,是和兩個兒子一起所有。購買房產的資金來源,全部都是合法收入。
《連線》(Wired)雜志創(chuàng)始人凱文·凱利的話意味深長:“網絡在哪里出現(xiàn),哪里就會出現(xiàn)對人類控制的反抗者。網絡符號象征著心智的迷茫,生命的糾結,以及追求個性的群氓。”由于互聯(lián)網缺少有效的監(jiān)督和規(guī)則限制,網絡特有的匿名性,意味著每個人都能戴著面具說話。在無所顧忌表達的意見中,難免有主觀、片面等不理智的成分。
尤其當某些網友遭遇挫折,對社會問題認識不全面,或心懷“天下‘官員’一般黑”等偏見時,引發(fā)的網絡輿情可能只是為了宣泄個人情緒。殊不知,網友們“一想象”,在網上“炒一炒”,卻可能造成“誤傷”。被網絡輿情“誤傷”的當事人“躺著也中槍”,體會著“莫須有”的苦楚和打擊。
互聯(lián)網時代,保證了人們的多元化價值觀可以隨意表達。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輿情更像是一匹脫韁之馬,能夠毫無顧忌地跑出驚人的速度,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卻也可能在揚蹄奮進時,撞翻了路邊的水果攤,或揚起灰塵迷住路人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