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在美國大學能學到什么(四)

留學,我們一起去美國 作者:張宏杰


其四,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美國學術的開放性、治學的謙卑與嚴謹,以及對創(chuàng)新與挑戰(zhàn)權威的鼓勵。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個人的思辨與行動力。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高低與創(chuàng)新思維的活躍程度,與社會的激勵機制與文化傳統(tǒng)正相關。中國傳統(tǒng)尊崇等級與權威,而美國文化卻推崇平等,鼓勵挑戰(zhàn)權威。在我參加的2009年哈佛大學畢業(yè)典禮上,時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博士在畢業(yè)致辭中問臺下畢業(yè)生:“知道我獲得諾貝爾獎的秘訣么?”眾人紛紛脫口說:“嚴謹!”或者說:“奮斗!”或者說:“堅持!”“通通都不是,”他接著說,“秘訣只有一個:不盲信權威。寫在書里的,前人說過的,課堂上學的,不一定都對。萬事在接受之前,多打上幾個問號?!边@讓我聯想到,在美國考試,如果你答對了,但你只答出了課堂上所講的東西,你的分數只會是B;而只有當你提出了新的想法或不同的問題與見解時,你才能達到A。并不夸張地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盛產死讀書、讀死書的所謂“乖孩子”,以及學術權威的追隨者;而在美國教育文化的推動下,出現了一批批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引領科技進步的學者與科學家,以及眾多的領袖型人才。

此外,美國大學也非常注重對個人行為處事德行的培養(yǎng)。在緊張的學業(yè)壓力下,學生要學會保持平和的處事心態(tài)和樂觀的進取精神,不斷實現自我突破。同時在壓力之下,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強健的體魄,也變得重要起來。很多來到美國的中國學生都加入了美國人健康運動的行列:長跑,騎行,遠足,登山……直到運動變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更要特別強調的一點便是學校對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培養(yǎng)。很多時候,課后學生要組成學習小組,一起對課上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討論,相互切磋,共同進步,而很多課堂作業(yè)也是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協(xié)作完成。要扭轉“一人是龍,三人是蟲”的局面,學會合作是關鍵。學校希望學生意識到,每個人的時間、資源與能力都相對有限,只有通過尋求協(xié)作,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發(fā)揮出無限的可能。而這種合作意識與溝通協(xié)作能力,對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人會問:何謂美國大學的精英教育?而美國大學的精英教育的優(yōu)勢究竟在哪里?

借用西方《 圣經 》里的一句原話來形容美國一流名校的治學理念:“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直接按字面理解,意思便是“你們(學生)是世界上的鹽”?!胞}”字,包含了極深的隱喻。鹽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會的必需品。它有味道,能防腐,亦能除污。引申來講,這句話道出了學校對學生的希望,對學生們在未來應起到的社會使命和責任的期許。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新鮮血液,要去幫助凈化這個世界并使之和諧,并給社會帶來更為新鮮健康的風氣;要積極地做事,而不是對周圍之事聽之任之。因為鹽在古代,是一種很珍貴的物品,尤其在猶太文化中更是如此。美國名校的學生必須體現出自己更高的人生價值與目標,努力使自己成為社會的精英。這便是精英教育的出發(fā)點。

精英教育無處不散發(fā)著以人為本、以社會為本的特色。首先,它跳出了課本與書本的局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思考能力和解決現實世界中實際問題的行動力。

我是在2007年去美國就讀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政府管理碩士( MPP ),在美國兩年的研究生學習過程中,無論是哈佛還是麻省理工的任何一門課上,我都不曾見過課本、教材的影子,只有教授給出的教學提綱,參考與推薦書目,以及學生們按自己的興趣與目標為自己制定的閱讀和學習計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