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適當不光是壞血病的原因,也是一系列普通疾病的原因,認識到這一點是個相當緩慢的過程。直到1897年,一位在爪哇工作的名叫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的荷蘭醫(yī)生才注意到,食用糙米的人不得腳氣病,而食用精米的人經(jīng)常得這種病。這是一種神經(jīng)性毛病,患了這種病,人就沒有力氣。顯而易見,有的食物中含有某種東西或某些東西,而別的食物中則沒有,它們起著決定一個人健康的作用。這是了解所謂“營養(yǎng)缺乏病”的起點。艾克曼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雖然他不知道那些起作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東西。
真正的突破發(fā)生在1912年,在倫敦利斯特研究所工作的波蘭生物化學家卡西米爾·芬克③分離出了硫胺素,就是現(xiàn)在通常所說的維生素B1。他認識到它是分子家族的組成部分,就把vital(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和amine(胺)這兩個詞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詞vitamines。雖然芬克關于“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部分說得不錯,但只有一些維生素是胺(也就是說,是含氮的),因此,這個名字就改成了vitamins(維生素),用安東尼·史密斯的妙語來說,使其“不要過分不準確”。
芬克還斷言,缺少幾種特定的胺和某些疾病,尤其是壞血病、糙皮病和佝僂病的出現(xiàn)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這是極有洞察力的看法,有可能挽救幾百萬病入膏肓的人的生命,但不幸的是,這種看法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當時的主要醫(yī)學教科書仍然堅持認為,壞血病是多種因素引起的——書的作者認為值得列舉的主要因素有“環(huán)境不衛(wèi)生、勞累、精神委靡和接觸陰冷潮濕的環(huán)境”——只是稍稍提到了營養(yǎng)不良。更加糟糕的是,美國的著名營養(yǎng)學家、威斯康星大學的E.V.麥科勒姆——還是造出維生素A和維生素B這兩個詞的那個人——在1917年宣稱壞血病實際上根本不是缺乏營養(yǎng)的疾病,而是由便秘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