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的起源(3)

阿波羅藝術史 作者:賴那克


法國夏芳巖畫

3萬年前

靠鹿肉為生的人們,已經注意到土類的色性,特別是赭石。大約也像我們這個時代的野蠻人似的,他們歡喜用顯著的色彩涂抹他們的身體。不過,他們所做的還不止于此。在被視為御寒之所的洞穴的壁和頂上,他們以非常巧妙的手腕描刻并圖繪獸類,以娛樂自己。最近幾年,在培利加德和庇里尼山的洞穴里,人們發(fā)現了一些極具遠古趣味的史前繪畫。

在已經可以說明其文明的地層之上層的法蘭西的洞穴內,曾經發(fā)現了刻于石上或巨象與馴鹿骨上的圓形雕像。那些東西埋得很深,比那些浮雕或線刻的東西一定還要早。那些以此種藝術之最大的完美作風所作的線畫,和顯然有同樣特色的繪畫,是應得到無上的贊美的。

這些作品中之最動人的特色,是寫實主義。想象似乎是嚴正地被拒絕了的。不管所描繪的是單獨的或是成群的,都把那些獸類以極正確的手法描摹了出來,對于這個,在現代野蠻人藝術中是找不到可以與之并列的東西的。其次的特色是端莊。沒有無用的筆觸;不管是雕刻或是繪畫,有些這時代的獸形是可以同現代藝術家的獸類習作一較高低的。最后——這也許是諸般特色中最顯著的——馴鹿時代的藝術家如此熱愛生活,他刻畫的獸類活潑如生,他用非常精確的手段,描摹并再現它們的動態(tài)。

阿爾及利亞巖畫

自然,我們必得知道,這種贊揚是不能適用于所有的穴居者的藝術作品的。在已經搜集起來和已經摹制下來的幾百種雕刻、線刻或圖繪的標本中,大約只有三四十種可以適用而已。照例的,那時也有天才的和平凡的藝術家。雖然在這個對于各時代的藝術之速成的草稿中,我一定要限制我自己不提及杰作,而在馴鹿時代的作品卻是堪以杰作之名名之的。

這種藝術如何發(fā)展,并從哪兒發(fā)展下來的呢?很明顯,這些極精美的產物是一種長期進步的最后結果。一如現代人,第四紀的人也許生而有藝術天分,卻非生而為藝術家。他第一次試作第一個草稿,初次學習用極鋒利的碎石極正確地描畫獸類外形,使他的作品達到可以被稱為藝術作品之巔峰以前,已經歷了許多個年代。我們對于這個時期的知識,確實限制了我們去尋找此種發(fā)展情形。在第四紀時較暖的法蘭西并沒有滋生的那些馴鹿,卻開始在歐洲別個較冷的地帶繁盛起來的事,可能屬實。這就使我能夠臆斷在培利加德和庇里尼山的馴鹿者的祖先們是和他們最愛的獵物一起繁盛起來的。在原始的土地上,藝術的改革是無法有很大進展的;而在加龍河流域的藝術,無疑卻提早進步而且達成了。當冷季結束的時候,馴鹿幾乎是突然就不見了,而把它們的地位讓給了牡鹿。在這個為第四紀劃上終止符的時期,線畫變成絕無僅有,終于也不見了。馴鹿狩者的文明消失了,要不就是隨著馴鹿移到歐洲北部去了。但是,關于這事,從來沒有發(fā)現過什么原委,也不曾在馴鹿狩者和較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為古的那遠古文明之間找到什么銜接的證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