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4)

權力的悖論 作者:達契爾·克特納


群體還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賦予個體權力,即提高其社會地位,對其致以崇高敬意,這種社會獎勵就像性行為或者巧克力一樣令人渴望,會強有力地激發(fā)個人行為。群體會有目的地將這種社會獎勵授予那些有權力的人,鼓勵他們繼續(xù)為群體謀利益,繼續(xù)樂善好施。我們的影響(在這個世界上的持久影響)最終是和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成正比的。所以我們能否擁有持久的權力,取決于他人是否愿意繼續(xù)賦予我們權力。

至此,我們已經找到了權力悖論的關鍵之處: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力?是繼續(xù)影響世界以贏得他人持久的尊重,還是像之前的許多人那樣濫用權力,最終失去權力?繼續(xù)行使權力或者失去權力又取決于什么?

除了陷入愛河之外,社交生活中恐怕再沒什么比得到權力,濫用權力,隨后失去權力這一模式更需要深思熟慮的了。由于濫用權力而失去權力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尼克松總統(tǒng)在水門事件后辭職,薩達姆的雕像在美軍攻陷巴格達后被推翻(其實這場戰(zhàn)役本身標志著美國失去了權力),安然公司(Enron)因財務造假丑聞倒閉,有“垃圾債券大王”之稱的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女富豪瑪莎·斯圖沃特(Martha Stewart)、泰科國際前總經理丹尼斯·科茲勒烏斯奇(Dennis Kozlowski)、投資顧問伯納德·麥道夫(Bernie Madoff)等知名人士都因詐騙等違法行為鋃鐺入獄。關注的失權事件越多,我們就越相信這一切都與濫用權力難脫干系。但是權力悖論可比這要復雜得多。幸運的是,我們還有一定的選擇余地,濫用權力并非人性使然。想要探明個中就里,先要搞清楚權力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觀的。

權力不僅是一種影響他人的能力,也是一種心態(tài)。擁有權力,內心便充滿了希望、喜悅和自信,這種感覺讓我們充滿力量、躊躇滿志。無論是誰,只要擁有了權力,其生活都會充滿勃勃生機。擁有權力就像多巴胺分泌過剩,最初會讓人滿心興奮、百感交集,這些復雜的情感會影響到人際交往方式,令掌權者時刻處于幾近癲狂的狀態(tài)。

每次行使權力,無非是再次經歷一番日常交往中再熟悉不過的體驗,可我們又時常會覺得自己處在一個三岔路口,面臨的有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選擇。然而,我們每天其實都在做這樣的選擇。我們可以恪盡職守,繼續(xù)擁有權力以造福世界,獲得他人的尊重;也可以沉迷在權力可能帶來的利益中難以自拔。選擇哪條路徑對我們影響深遠通過關注他人需求而實現(xiàn)權力的獲得與維護正確對待權力悖論就是在滿足自己的欲望和關注他人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作為社會化程度最高的物種,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許多以他人為中心的社會行為,這些社會行為具有普遍性,能讓我們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大家因此可以組成一個團結的集體。如果人們能三思而后行,就不會被手中的權力沖昏了頭,走上一條欲壑難填、濫用權力的不歸路,而是會選擇持久地影響世界,享受這個過程帶來的更深層次的快樂。這些社會行為分為4個層次:理解、付出、表達感激、分享經歷,每個層次都能賦予他人存在感,使他們獲得快樂。這4個層次構成了人與人之間既緊密聯(lián)系又相互制衡這一復雜關系的基礎。我們每時每刻都可以通過4個層次的社會行為激勵他人積極行事,進而鞏固自己的權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