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7月的一天,江蘇鎮(zhèn)江,林則徐與魏源兩位老朋友相會。
此時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中已現(xiàn)頹勢,他們希望為中國做點什么。他們用自己的言行第一次回答了關(guān)于近現(xiàn)代中國命運的一組大問題:中國何去何從呢?是排斥外來的一切,還是改革時弊勇于向敵人學習?他們雖然為中國悲哀的近代史帶來了第一抹亮色,但是歷史的殘酷就在于它不僅不會因為一個民族的苦難而讓其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反而常常令災難更加深重。當我們翻開那些沉重的書頁,經(jīng)常會陷入一種憤怒與悲涼無從宣泄的情緒:我們看到老屋著了火,母親還在沉睡,我們無論如何都發(fā)不出聲,動不了身,叫不醒苦夢中的母親,滿腔的焦急在身體里迸發(fā)成一團大火,焚毀了五臟……
(四)踏破山河,終成一曲悲歌
1856年5月,天京城南面炮聲隆隆,殺聲四起,10余萬大軍鏖戰(zhàn)方酣。石達開、秦日綱率部猛攻紫金山等清軍營盤,楊秀清出奇兵焚燒清軍馬隊,乘亂破清軍20余座營盤,清江南大營崩潰,欽差大臣向榮自縊而亡(一說病死)。千里長江中下游各重鎮(zhèn),一時盡歸天國版圖。
對于天國領(lǐng)導層來說,似乎澄清江南指日可待,抵定中原亦為時不遠,天京城內(nèi)一片歡聲雷動。然而對于洪秀全來說,這場勝利讓他歡喜也令他憂。他的不安來自東王楊秀清。早在剛進南京城不久,楊秀清主持的科舉考試試題居然是《四海之內(nèi)有東王》,楊秀清的野心毫不避諱地公之于眾。幾年來,他又以各種理由壓制、打擊諸王,甚至曾經(jīng)假借“天父”下凡的名義杖責洪秀全。
1856年7月,東王部下密告洪秀全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楊秀清欲殺洪奪位。洪秀全一見形勢大惡,密詔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諸王殺楊秀清。
天京事變后,原有的對清朝的戰(zhàn)略優(yōu)勢不復存在了,戰(zhàn)局急轉(zhuǎn)直下,太平天國再也沒有徹底改變過防御的劣勢。而在太平天國內(nèi)部,局勢仍在繼續(xù)惡化。全家死難于天京事變的石達開率部屬出走,出于義憤,數(shù)十萬部隊隨他離去,弄得“天兵”為之一空。
石達開出走后,迫于壓力,洪秀全免除兩位兄長的王位,并選出陳玉成、李秀成為統(tǒng)帥,終于在風雨飄搖之中暫時穩(wěn)定了形勢。但洪秀全不僅沒有徹底放權(quán)給陳、李兩人,還不斷分散其權(quán)柄,故意將其部下提拔到同位,使兩人無法有效施行指揮。
1863年底,就在天京的最后關(guān)頭,李秀成建議“讓城別走”,另開辟新的戰(zhàn)略空間。但是洪秀全卻堅決不同意,理由是: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的天兵多過于水,何懼者乎!而此時城中部隊不過萬余人,能戰(zhàn)者更少,天兵如水云云表明其完全墜入了臆想中的世界。李秀成深深失望,以自殺相威脅,只差剖心以明心跡,即使這樣也沒能讓洪秀全回心轉(zhuǎn)意。
1864年6月1日,天王府中愁云慘淡,洪秀全病重死去。
不久,天京被湘軍攻占,天王府的大火使夜空凄然變色。太平天國為什么會失敗?這是一個引發(fā)了后世無數(shù)學者思考的問題,第一個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正是李秀成。
1864年8月7日,昏暗的牢房中,41歲的李秀成正在奮筆疾書。一位訪客告訴他,他將在當天被處決,而他的反應是“面無蹙容”。傍晚時分,他走向刑場,“談笑自若”,從容就義。他留下的自述被一些人認為是永遠的污點,是背叛的證據(jù)。真的如此嗎?
李秀成曾為了太平天國的存亡斷續(xù),奔走南北戰(zhàn)場,一次次將天國從滅亡的邊緣拯救回來。他素有“仁慈”之名,不屠所攻之城,厚葬敵軍統(tǒng)帥。然而,歷史舞臺上的他戴著鐐銬起舞,泣血忠告一次次被視為膽怯的象征而棄之不顧,他血戰(zhàn)得來的一次次奇跡最終都被糜爛的政局、險惡的內(nèi)亂、昏聵的君主、朝堂的奸佞抵消了,最終至大局不可收拾。
當湘軍破城而入的時候,他帶幼天王回家拜別母親,忠孝之間他選擇了忠。他把相隨多年的白馬讓給幼天王,并率殘部為其斷后,血戰(zhàn)一晝夜,直到馬力不濟,掉隊被俘。
李秀成年幼時家貧,靠自學成才,愛讀三國,平生用兵喜用智謀,而為人卻學足了趙子龍和關(guān)云長的忠義、諸葛亮的鞠躬盡瘁,不管受多少打壓,不論多少智略不為洪秀全所用,他都做到不離不棄,即使最后時刻仍圖謀在清政府與湘軍中制造矛盾,為幼天王贏得喘息之機,甚至不惜背上“投降”、“晚節(jié)不?!钡牧R名。
《李秀成自述》是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整體回顧,他以一腔悲憤寫下了太平天國最后的挽歌:“天王失國喪邦,實其自惹而亡!”
太平天國還沒能徹底取得成功,就已蛻變成了一個腐朽的封建王朝,直到最后的崩潰,不過10余年。
徒有一部適應潮流的《資政新篇》,太平天國無法施行,清政府不愿施行,更重要的是沒有能夠施行的階層。
但是,正是太平天國起義,使得一部分人終于從“河晏海清”的迷夢中驚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