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講涉及詞話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霸破圃聛砘ㄅ啊?,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凹氂牯~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王國維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學者。他之偉大,他之了不起,他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是因為他所追求的東西跟我們當前一般所謂的“學者”所追求的東西有所不同——當前很多人之研究學問其實是出于一種功利的目的。像現(xiàn)在大學博士班里的有些學生,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一個博士學位,然后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工作、比較高的等級和比較高的待遇。所以,現(xiàn)在有很多人讀書其實完全是出于功利的目的,這在中國內(nèi)地的教育界、學術界,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而且現(xiàn)在很多讀書人所追求的,其實還不是真正的學問,而只是一個學問的外表。但王國維先生是真正追求學問的,而且他所追求的還不僅僅是一般的學問,我曾寫過一本書叫《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我在那里邊曾經(jīng)提到:王國維先生所追求的是真理。
王國維先生所追求的,怎么說是真理呢?這個是陳寅恪先生在給王國維寫的碑文里首先指出的。清華大學有王國維先生的一座衣冠冢,冢前有一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上邊就刻有陳寅恪寫的這篇碑文。碑文比較長,我只節(jié)錄里邊的兩段話讀給大家聽: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什么是“士”?士就是讀書人。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士農(nóng)工商”中,“士”是排在第一位的?!墩撜Z》上曾提到過“士志于道”。士的理想是什么?他們的理想是追求一個真正的道理、一個做人的基本原則。所以,士之讀書治學的最高目的,不應該是為了一個學位,也不應該是為了以學問當作工具來求得私人的利益。那么應該為了什么呢?這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王國維讀書治學的目的了,他是“蓋將以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讀書治學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的心思、理想解放出來。從哪里解放出來?從俗諦里邊解放出來。俗,就是世俗;諦,就是道理;桎梏,是枷鎖。那什么是世俗道理的枷鎖呢?除了剛才說的要得到一個高的學位,得到一個高職的工作之外,還有像中國古代所說的“揚名聲顯父母”,說你要成為一個有名的人就可以使你的父母因為你而得到尊榮,這同樣也是世俗的目的。陳寅恪先生說,我們真正的讀書人讀書治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也就是說,讀書是為了明理,是在追求真理。所以“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如果不能夠自由地追求真理,那么生活就成為一種痛苦。這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認為的王國維為什么自殺的原因了。
王國維生于1877年,死于1927年,死的時候只有50歲。50歲對于一個學者來說,正是研究學問的黃金時代,是思想最成熟精力最飽滿的時代,是會有很大收獲的時代,而王國維居然就自殺了。在頤和園里有一個地方叫魚藻軒,他就是在那里跳進昆明湖自殺的。王國維為什么自殺啊?那我們就須要講一講時代的背景了。孟子說得好,“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這是一個提示:讀一個人的作品,你如果對他的時代并不了解,不知道他為什么成為這樣一個人,你怎么能夠明白他的作品呢?
沒有一個人能脫離他生活的時代。所以我要講一講王國維身處的時代。王國維生活的時代,是我們中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政權正在走向衰亡的時代。晚清時代訂立了很多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中國的土地,是列強急于想要瓜分的一片土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1842年就訂立了《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聯(lián)軍占領北京,又簽訂了《北京條約》。而王國維就出生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之下,他是1877年12月3日(舊歷十月廿九)在浙江海寧出生的。
參考材料中,除了我在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前的照片之外,還有一張照片,那是1987年王國維先生最小的兒子王登明約我去海寧拜訪王國維先生故居時照的。因為1981香港出版了我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然后中國大陸的廣東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先后重印了這本書。王登明先生看了我這本書,特別約我到他的老家去訪問。那張照片,就是我在他們的海寧故居跟王國維先生銅像的合影。然后還有一張,那是1988年我到臺灣講學,王國維先生的女兒王東明女士約我到她家里去,我們訪談的時候拍下來的合影。
我剛才所說的,是王國維出生以前的時代背景。那么,王國維出生以后呢?王國維18歲的時候,就是1894年,光緒二十年,那一年發(fā)生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海軍完全失敗,然后1895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歷史上又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在座的朋友們有誰知道?那是一件非常有名的大事。戊戌變法就是在1898年王國維22歲的時候發(fā)生的。而這一次試圖挽救國家的變法,不幸失敗了。
在列強的侵略之下,國家雖然貧弱,政府雖然墮落,可是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卻也有不少有血性有理想的年輕人在尋求辦法挽救我們的國家。當時有一個人叫羅振玉,在上海辦了個農(nóng)學會。為什么辦農(nóng)學會呢?因為農(nóng)業(yè)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孔子在《論語》上說過,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你先要有足夠的糧食使老百姓吃飽了,還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抵御外寇,然后還要使老百姓對你這個政府有信心。所以,糧食的生產(chǎn)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中國過去的舊社會,饑荒、戰(zhàn)亂、土匪頻起,老百姓常常是吃不飽的。我是1924年出生,今年實歲85,虛歲86。在我小的時候,常常在報紙上看到某某省市發(fā)生了饑荒,有的是蝗蟲的蝗災,有的是雨水的澇災,有的是天旱的旱災。老百姓那時候真是流離失所。沒有糧食吃就吃草根,吃樹皮,吃泥土——他們管那個叫作“觀音土”,吃了以后會得“臌脹”,很多人都死去了。所以為了振興農(nóng)業(yè),讓老百姓吃飽,羅振玉就成立了農(nóng)學會。——其實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有很多人都在尋求如何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的辦法。像我的伯父也曾到日本去留學,我的父親考入北大的外文系,后來又學了航空。他們的選擇,都是要學習新的學問來為國家效力。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第十二
1898年戊戌變法之時,維新派在上海辦了一個報紙叫《時務報》。王國維先生就在這一年他22歲的時候從海寧這樣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來到了上海這樣一個熱鬧的都會,進入《時務報》的報館做校對的工作。
(1898年)2月,先生進入上海《時務報》館任書記。同學許默齋原任《時務報》書記,以事返家,請先生代為之,遂于夏歷正月二十六日,在父親陪同下至上海,擔任《時務報》書記,在經(jīng)濟方面雖所得甚微,但接任此職卻是先生一生事業(yè)的開端。
——《王國維年譜長編(1877—1927)》,袁英光、劉寅生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而這個時候的羅振玉呢?他在上海辦了農(nóng)學會。農(nóng)學會本來是提倡農(nóng)業(yè)的,可是當時我們中國科學落后,需要向西方和日本學習,而想要向西方和日本學習,首先不就得翻譯人家的書嗎?——其實這也是我父親之所以當年進外文系學習翻譯航空書籍的緣故——要翻譯人家的書,就要培養(yǎng)翻譯人才。所以羅振玉就配合著他的農(nóng)學會,又成立了一個學社,叫作東文學社?!皷|文”是東方的語文,當時這個是指日文。因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后比較進步,學了很多西方新的科學知識。羅振玉成立了東文學社,聘請了一些日本人來做教授。那么當時的王國維先生就跟《時務報》報館的領導汪康年要求說:我除了校對的工作以外,也需要自己進修,我要學一點新學科的知識,你能不能允許我每天下午用兩個小時到羅振玉的東文學社去學習?汪康年答應了。于是王國維就進了羅振玉主辦的東文學社,開始研習西方近代文化。
祖父因翻譯農(nóng)書、《農(nóng)報》,需要招聘翻譯人員。丁酉(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聘來日本文學士藤田劍峰(豐八)。劍峰畢業(yè)于東京文科大學漢文科,嫻習中國語文。這時畢業(yè)未久,得了學位,任教于東京專門學校及哲學館。為了獻身中日友好事業(yè),翻然就聘……認為宜先溝通語言,語言不隔,意志才能相通。于是第二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五月朔創(chuàng)設東文學社于上海新馬路的梅福里,招生入學。
——《我的祖父羅振玉》,羅繼祖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
剛才我說了,是日本先翻譯介紹的西方文化。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向西方學習,我們是再透過日本來學習西方文化的。當時東文學社有兩個日本教師,一個叫藤田豐八,一個叫田岡佐代治。日本的這位田岡佐代治先生是研究德國的康德、叔本華哲學的。王國維本來是因為看到國家的積弱而來尋求新學,誰知他進了東文學社之后,接觸了這位日本教師,讀到了康德、叔本華的哲學,從此就對西方哲學發(fā)生了興趣。
哲學所要解決的是人生的問題。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幾十年,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呢?發(fā)財享樂難道就是活著的目的和意義了嗎?何況發(fā)財享樂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快樂的,有了錢以后也仍然會有很多煩惱。歐陽修的《秋聲賦》說:“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痹谒械膭游镏?,只有我們?nèi)耸亲钣徐`性的。貓、狗,你養(yǎng)的寵物,對你可能有感情,但是它們有思想嗎?它們會不會想到人生的種種問題?這我還真是不知道。但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如果你只有飲食男女的欲望,你跟動物相差多少?所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一個大問題。王國維就這樣一下子被哲學給吸引了,就開始對于康德、叔本華的哲學產(chǎn)生興趣了。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孟子·離婁下》
王國維在他的《靜安文集》里面講了很多關于叔本華的哲學,我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對此有詳細的剖析。那么王國維他受了叔本華哲學的什么影響呢?我現(xiàn)在要念王國維引叔本華的一段話,給大家做參考:
一切俗子……彼等自己之價值,但存于其一身一家之福祉,而不存于真理故也。惟知力之最高者,其真正之價值不存于實際而存于理論,不存于主觀而存于客觀,端端焉力索宇宙之真理而再現(xiàn)之。……彼犧牲一生之福祉,以殉其客觀上之目的,雖欲少改焉而不能。(王國維《靜安文集·叔本華與尼采》)
“俗子”就是一般世俗的人,這些人所追求的是個人一身的幸福,或者再推廣一下是他自己一家的幸福,他們追求的不是真理。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眼前物質(zhì)上的利益,他不是說我要怎么樣我要怎么樣,他的目的是要探尋宇宙間真正的真理是什么。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他對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享受是不會很重視的??鬃诱f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是孔顏之樂??鬃雍皖伝厮麄兯鶚返氖鞘裁礀|西呢?就是他們的“道”。真正有智慧有理想的人,是絕不會對物欲孜孜以求的,為了“道”的理想,他們甚至可以放棄那些一般人孜孜以求的東西。
顏回(前521—前481),字子淵,名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孔子對他稱贊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自漢高帝劉邦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以來,歷代統(tǒng)冶者封贈有加,尊奉其為顏子。文人學士對他也極為推尊,尋求孔顏之樂甚至成為宋明理學的一段公案。
王國維后來在《哲學叢刊》的序文中還說過一段話:
余正告天下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嘗知學者也?!?/p>
又說:
事無大小,無遠近,茍思之得其真,紀之得其實,極其會歸,皆有裨于人類之生存福祉。
王國維先生對于學術并沒有什么中外古今之區(qū)分的狹隘成見,而且他認為,無論你所做的事情是大是小,是遠是近,只要你真是追求一個真理,就一定要忠實于你所追求的真理。什么是“思之得其真,紀之得其實”?。窟@就是我以前常常引我的老師所說的,“余雖不敏,然余誠矣”。我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我的文章也不見得好,但至少我說的話是真實的,都是發(fā)自我內(nèi)心的話。一個人,不要總是欺世盜名,不要總是說好聽的話。欺人欺己不但得不到真理,自己內(nèi)心也不會平安。只要你忠實于真理,忠實于你自己,最后都會對人類的幸福有好處的。
現(xiàn)在我們返回來接著講陳寅恪先生所認識到的王國維,在碑文的最后一段他說:“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現(xiàn)在有很多人不知道王國維,不知道王國維的學說是什么,不知道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好處和缺點是什么,更何況,王國維先生的說法有的時候也不見得是完全正確的。我剛才說了,我說的話也不見得完全是對的,但至少我說的時候很誠實,并沒有想要欺世盜名,說謊話去騙人。王國維先生也是同樣。他的其他的學問是不是可商,我沒有資格說,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我認為可商之處甚多。就是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他可以有他的缺點和可以商討的地方。但是王國維他說詞的時候是非常真誠的,他寫的完全是他自己的見解,不像現(xiàn)在有些人寫的那些書,常常是拿來騙人的。所以陳寅恪先生說:“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認為王國維先生這種追求真理的、忠實于自己也忠實于學問的這種精神,可以與天地同期長久,可以和日月星三光永遠地共明。以上我們所說的是王國維的時代與王國維先生這個人。下面我們就要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了。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在什么時候發(fā)表的呢?《人間詞話》最初是在1908年11月,在《國粹學報》上發(fā)表的第一批,然后在1909年的1月和1909年的2月,發(fā)表了第二批和第三批。我們現(xiàn)在是2009年,距離王國維最初發(fā)表《人間詞話》,整整一百年之久。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里邊有這樣一段話,他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每一個時代都有它表現(xiàn)得特別有光彩的文學成就,其實我還要說,人總是受時代的影響,不僅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學作品,而且一個時代也要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啊。如果你生活在2009年,卻沒有2009年這個時代所應有的眼光和見解,那你就對不起這2009年!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一個時代也應該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批評。王國維生在1877年,死在1927年,所以他的《人間詞話》受到了時代的局限,有很多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和我們現(xiàn)在可以說明的,王國維先生當時沒有看到,沒有說明。那么對于這種時代的局限,我們今天就應該有一個反思——王國維《人間詞話》問世百年的詞學反思。但這樣一個反思,講起來實在是很復雜的題目,為什么呢?因為沒有詞哪里有詞學?沒有詞哪里有詞話?如果你對什么是詞還不認識呢,那么對詞學你能夠反思到哪里去?所以,在講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前,我們一定先要對詞和詞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所謂“詞話”,就是談論評說詞的著作。評論詩的叫詩話,評論詞的叫詞話。我們中國一向缺少有系統(tǒng)的、有邏輯的理論性著作,古人常常是點到為止。所以有人說,我們中國的學問,是為利根人——就是思想非常敏銳的人——所說,你只要點到,他就明白了。所以古人談詩論詞常常沒有一種邏輯的、思辨的模式,寫出來的都是比較零亂的詩話、詞話。
《法華經(jīng)·妙音菩薩品》:“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崩?,佛教用語,指有慧性。
你說我喜歡一首詩,這首詩“高古”,那首詩“自然”。什么是“高古”?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神韻”?這都太抽象了,這是什么東西嘛?更何況,中國的詞學又是非常容易引起人們困惑的一門學問。你要問為什么?那現(xiàn)在我們就不得不回頭來先講一講詞。
中國的各種文學體式之中,最讓人困惑的就是詞。比較一下就知道,中國的文,有一個悠久的歷史,上古的《書經(jīng)》,就是散文的記述,是當時商周時代的那些個政府的公文、公告、典章的整理。中國的詩呢,我們有《詩經(jīng)》,那是一個把各地的歌謠都編輯在一起的collection。而且,它被編輯的時候有一個目的,在周朝的時候有采詩之官,他們采集各地的歌謠,以觀民風。就是說,透過各地的歌謠來知道當?shù)厝藗兊娘L俗習慣,用來給周天子的政府作參考。這個詩集里的詩歌有三百篇上下,所以叫作“詩三百篇”??墒菑臐h朝開始,詩三百篇就變成《詩經(jīng)》了。就是說它被尊稱為經(jīng),被當作一個有法度的、可以模仿可以尊崇的一部典籍、一部經(jīng)書。而這就給詩抬高了地位。
《書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之一。主要記載虞夏商周時一些帝王的言行,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戰(zhàn)國時期稱為《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戰(zhàn)國時儒家經(jīng)典即有“六經(jīng)”之稱,但《樂》已亡佚,漢武帝時便以《易》《詩》《書》《禮》《春秋》“五經(jīng)”立于學官,獨尊儒術。因此,《尚書》又稱《書經(jīng)》。
我們說詩是怎么樣?詩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你內(nèi)心的情意有所感動,但是你沒有寫下來,那不是詩,那只是你內(nèi)心有一點兒詩意就是了。要“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你把它用言語寫出來,那就是詩了。
讀了這些個詩,就可以知道你那個地方的人生活是快樂還是不快樂,是幸福還是不幸福,還可以知道你為什么快樂為什么不快樂,為什么幸福為什么不幸福。你的這些感情都在詩里邊反應出來了嘛!而且《詩經(jīng)》里面所編輯的還不只是各地方的民歌,《詩經(jīng)》里邊還有雅,還有頌。雅和頌,就與國風不同了,它不是各地老百姓的作品,而是政府官員的作品,是士大夫的作品。他們作一首詩是為了什么目的?有的是為了歌頌這個王朝而作的,有的是為了諷刺這個王朝而作的,是因為國家出了奸佞與小人而作的。所以詩就有了一些基本的功能,首先當然是要表達你自己內(nèi)心的情意,那么另外呢?詩還有教化的目的。所以《毛詩·大序》說:“感天地、動鬼神,莫尚于詩也?!蹦軌蚋袆犹斓?,能夠感動鬼神,這詩歌的作用,真的是了不起的。
所以,詩與文都有很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章可以用于載道,詩可以用于言志。
可是,詞就很奇妙了。詞,它師出無名,你找不到它的價值跟意義在哪里。好的詩我們會分辨:杜甫的忠愛纏綿,那是好詩;陶淵明的任真固窮,那是好詩??墒谴蠹也恢朗裁词呛玫脑~,什么是壞的詞。
我以前其實講過多次了。詞本來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意思,它就是歌唱的歌詞。在隋唐之間有一種popular music,就是當時流行的音樂,叫作燕樂。大家都按燕樂的曲調(diào)來歌唱,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寫自己的歌詞。你喜歡哪個曲子,你就自己給那個曲子作一首歌詞;他喜歡哪個曲子,他也可以作一首歌詞。販夫走卒、各行各業(yè)的人都可以寫歌詞。而這些個最早的歌詞呢,它們沒有被印刷,沒有被搜集整理,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有這個東西。一直到晚清時代,才從敦煌那個洞窟的墻壁里邊發(fā)現(xiàn)了這些手抄的歌詞。那么在這之前所流傳的最早的歌詞是什么呢?是晚唐五代的《花間集》。西方譯為songs among the flowers——在花叢里唱的歌。《花間集》是什么時候編的?它是在五代的后蜀廣政三年編訂的。廣政三年,是公元的940年,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最早發(fā)表的時間是1908年,這差不多相距有一千年之久了。因此我們要把《人間詞話》做一個反思的回顧,就要知道自從《花間集》出現(xiàn)以后,直到王國維以前,都發(fā)生了什么事。比如說在王國維以前有沒有人評論《花間集》啊,王國維的評論跟他們有什么不同啊等等。而且,在一千年之久的時間里,僅以詞這種文學體式的本身來說,就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
最初的那些個歌詞,本來是社會大眾、販夫走卒,什么人都可以寫的。可是《花間集》里的歌詞就不是那些人寫的,而是有文化的士大夫們創(chuàng)作的了。而且《花間集》的編訂是有目的的,這在這本詞集的序言里邊說得很清楚,《花間集》的序言說:
因集近來詩客曲子詞……庶使西園英哲,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
說是我們編訂這些個歌詞,是為了使詩人文士飲酒聚會的時候,有美麗的歌詞給歌女們唱,有了這些歌詞,就不必再唱以前那些庸俗的粗淺的歌詞了。這本書里所編輯的,是詩客的曲子詞。在詩人文士們聚會的時候,他們可以親自為燕樂的曲子填寫歌詞,然后就給那些年輕美麗的歌女拿去演唱。即所謂“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歐陽炯《花間集序》)。所以你們看,這就是最早的文人詞,它們是詩人文士在歌酒筵席上給歌女寫的歌詞。而在歌酒筵席上,你能夠?qū)懚鸥Φ摹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嗎?那當然不能,所以早期的文人詞寫的都是美女跟愛情,整個《花間集》中五百首歌詞,大都是寫美女跟愛情。
而有一件很微妙的事情,那就是一般情況下中國人對男女的事情是避諱不談的,對愛情、情欲的事情是避諱不談的。雖然也許他滿心都是情欲,但是作為一個士大夫應該道貌岸然,嘴巴上是不能夠談這些的。詩要言志,文要載道,詩文里邊當然不方便談愛情。那么現(xiàn)在,由于出現(xiàn)了歌詞這種體裁,它以美女愛情為主要抒寫對象,所以士大夫們就可以大膽地把自己內(nèi)心中對于美女跟愛情的向往都寫出來了。而正因為如此,大家對詞這種體裁的意義和價值就產(chǎn)生了困惑,很多人認為,小詞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的。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小詞是被輕視的。宋朝人編集子,很多人不把自己寫的詞編到里邊去。陸放翁編進去了,但是他說:我小的時候年輕不懂事,所以就寫了這些歌詞,我現(xiàn)在非常后悔??梢娝膊灰詾檫@些歌詞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我有一個很有才華的學生,從小就喜歡詩詞,可是他報考大學的時候,考哲學系不考文學系。他說:“我雖然喜歡詩詞,但是我不學它。尤其詞,詞是小道,這東西都寫美女和愛情,沒有價值,沒有什么意義?!彼髞碜隽宋业牟┦可龅牡谝槐緯顷P于詞學的,因為現(xiàn)在他忽然間覺悟改變了,他提出來說:“詞是圣賢之學。”這又把詞抬得太高了,詞怎么從愛情歌曲的小道又變成圣賢之學了?他有點好為大言。
予少時汩于世俗,頗有所為,晚而悔之。然漁歌菱唱,猶不能止。今絕筆已數(shù)年,念舊作終不可掩,因書其首,以識吾過。
——陸游《渭南文集》
卷一四《長短句序》
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游于陽云之臺。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蓖跻蜻裨唬骸安偈翘円皇?,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敝撂评?,曰:“壯士憤兮絕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敝辆安睿唬骸靶J棵鸵愀尢瘴?,大笑至兮摧覆思。鋸牙云,晞甚大,吐舌萬里唾一世?!敝了斡?,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王曰:“未也?!庇裨唬骸安⑼趟囊?,飲枯河海;跋越九州,無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長。據(jù)地分天,迫不得仰?!?/p>
——宋玉《大言賦》
但是詞里面果然有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就是說,你本來沒有心寫什么圣賢的學問,你本來寫的就是男女的愛情,可是,居然就有了圣賢的意思了!這就是其所以微妙的地方了,那為什么呢?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了一段話:
宋人詩不如詞,以其寫之于詩者,不若寫之于詞者之真也。
你看,宋代人自己都看不起詞。像陸放翁之類的,連蘇東坡都算上,蘇東坡把詞放在他的集子的最后作為附錄,他前面長篇大論的都是載道的文章和言志的詩篇,詞是不放在正經(jīng)的卷數(shù)里的。宋朝只有一個人專力寫詞,那就是我在兩個禮拜前講的辛稼軒。
詞人里邊,如果說有一個人可以和詩人中的陶淵明、杜子美、屈原相媲美的,那就只有辛稼軒。辛稼軒是專力來寫詞的,他當然也寫美女和愛情,但并非僅僅是美女和愛情。
我那次關于辛棄疾的講演,是從西方的意識批評(Criticism of Consciousness)談起的,意識批評曾經(jīng)受近代西方哲學中的現(xiàn)象學(Phenomenology)的影響。西方的意識批評提出說:每個人都有意識,但并不是每個詩人都有一個意識的pattern。也就是說,并不是每個詩人都有一個意識的基本形態(tài)。
文學批評,在西方經(jīng)過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就以二十世紀這百年來說,從十九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初期,歐美所流行的是New Criticism,就是新批評。新批評是承認作品,否認作者,認為作品的好壞與作者為人的好壞沒有關系。杜甫的詩好,不是因為他的忠愛才好,是因為他的詩的本身好。新批評主張,你一定要從詩歌本身的藝術來評定詩的好壞,而藝術與作者的人品無關。
可是后來,西方的文學批評,就有現(xiàn)象學出現(xiàn)了。現(xiàn)象學認為,是我們的意識跟外界的現(xiàn)象接觸了以后,我們從這些種種的活動認識了世界。世界沒有我們的意識,就不成其為世界。因此這一派就重視到意識的活動。好,那當然,我們的詩歌都是consciousness(意識)的活動,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嘛!可是,你的意識的活動不一定有一個pattern——一個基本的形態(tài)呀。我認識兩個很會寫詩歌的小朋友,是姐妹兩個人,一個11歲,一個9歲,已經(jīng)出了詩集了,寫得非常好。她們看見什么就說什么,看見花開就說花開了,看見葉落就說葉落了,聽見鳥叫就寫鳥叫了。每個人接觸了現(xiàn)象就一定會有意識活動。但這里邊有沒有一個pattern?沒有一個pattern。
而意識批評就說了,說每個詩人都有consciousness,每個人都情動于中就形于言了,但只有偉大的作者有一個pattern of consciousness。杜甫的忠愛與纏綿,這是杜甫的pattern。陶淵明的任真固窮,這是陶淵明的pattern。這些偉大的詩人,每個人都有他的pattern。
而在詞人里面呢?詞人寫的好像都是美女跟愛情。他們今天看見小蓮,說小蓮很漂亮,明天看見小蘋,說小蘋也很漂亮;今天跟你喝酒,覺得很快樂,明天跟他喝酒,也覺得很快樂;今天看見這朵花開,說它很美麗,明天看見那朵花開,說它也很美麗。他們見什么就說什么,見人說人,見物說物,見花說花,見草說草。但是,雖然沒有一個pattern,你也可以是詩人,也可以寫不錯的詩,但你不會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偉大的詩人是有一個pattern的。屈原有一個pattern,陶淵明有一個pattern,杜甫有一個pattern。而在詞人里邊,只有辛稼軒是有pattern的。
詞和詩大有不同,詞人和詩人也大有不同。當然,我們現(xiàn)在不能把野馬跑得那么遠。我剛才說到,詞就是寫美女跟愛情的,為什么有人居然說詞里面有圣賢的道理,而且王國維還說宋人的詩不如宋人的詞?要知道,詞本來是不正經(jīng)的,是作者聽歌看舞時給美女寫的歌詞;詩才是言志載道,是作者的理想、作者的道德、作者的志意。為什么王國維認為宋人的那些個內(nèi)容很正經(jīng)的詩反而不如詞呢?
王國維說得非常好,他說:“以其寫之于詩者,不若寫之于詞者之真也?!币驗樗稳怂麄儗懺谠姼枥镞叺牟幌駥懺谠~里邊的真誠。在寫詩的時候,詩要言志嘛,一定要端起一個架子來,一定要說得很好,要說得冠冕堂皇的。每當有一個政治上的大題目,或者社會上的大事件,你也寫一首詩,他也寫一首詩,所說的話都是冠冕堂皇的,但是,他們內(nèi)心中最真實的、最底層的那種活動,是不肯暴露出來的。王國維說,宋人寫在詞里邊的比寫在詩里邊的更真誠,為什么?就是因為詞脫去了“言志”的約束——我就是給歌女填一個歌詞,它不代表我的“志”嘛!
法云秀關西鐵面嚴冷,能以理折人。魯直(黃庭堅)名重天下,詩詞一出,人爭傳之。師嘗謂魯直曰:“詩多作無害,艷歌小詞可罷之?!濒斨毙υ唬骸翱罩姓Z耳,非殺非偷,終不至坐此墮惡道?!?/p>
——釋惠洪《冷齋夜話》
我屢次講過一個故事,說黃山谷常常寫美女跟愛情的歌詞,有一個學道的人法云秀跟黃山谷說:黃山谷先生啊,你多作點詩多么好呀,這詞都是寫美女和愛情的,你就不要寫了。因為中國傳統(tǒng)向來認為寫這些東西是不正經(jīng)的??墒屈S山谷怎么回答?他說,這是“空中語耳”。什么叫“空中語”?空中語就是沒有事實根據(jù)的話。我寫我跟一個美女有愛情,并不代表我黃山谷在現(xiàn)實中真的做了這樣的事,我之所以這么寫,不就是為了在歌酒筵席上飲酒作樂嗎?
可是,你要知道,正是由于你一心飲酒作樂,正是由于你不必寫那些冠冕堂皇的言志的話,所以你的內(nèi)心松弛下來。你寫美女跟愛情,雖然你不見得有美女跟愛情的真正的故事,但你內(nèi)心深處對于美女跟愛情的向往,那可是真實的?。∵@正是詞的第一個微妙的價值之所在:因為作者脫除了外在的約束跟限制,所以在詞里反而常常能夠把內(nèi)心中最真誠的本色表現(xiàn)出來。
可是,美女跟愛情,怎么會讓后來的詞學家看到了圣賢的意思呢?這是更奇妙的一件事情,更微妙的一種作用。誰看出來了?王國維他就看出來了,所以他說,宋人的詩不如詞。
當然王國維沒有說圣賢,王國維從來都不說詞里邊有圣賢。說圣賢的是我的一個學生,他喜歡夸大其詞。但是,詞里面確實有一種非常微妙的東西。那東西是什么?我的學生說它是圣賢,這太夸大了。王國維也體會到了那個東西,王國維都沒有敢說是圣賢,王國維說詞里面有一種“境界”。
可是呢,王國維的“境界”這兩個字用得太模糊了。什么是境界,王國維自己說得不清楚。不但他沒有把它說明白,而且他把它弄得非常混亂。這是王國維的缺點。王國維是忠實于他自己的,“茍思之得其真”——他確實體會到詞里邊有一種東西。這個東西他為什么要用“境界”來說?因為他沒有找到一個更合適的詞語來描述那個東西,他是不得已,才用了“境界”兩個字。
王國維提出來說,詞里邊有個東西,他管那個叫作“境界”。好,現(xiàn)在我們就開始看他在《人間詞話》里是怎么說的。大家看講義提綱。我選了《人間詞話》里一些比較重要的條目,把它們歸為四類:第一部分是關于詞之境界的九則詞話;第二部分是關于詞之特質(zhì)的五則詞話;第三部分是論溫、韋、馮、李四家詞的十二則詞話;第四部分是論代字及隔與不隔的四則詞話?,F(xiàn)在我們先看關于詞之境界的九則詞話,這其實也就是通行本《人間詞話》的開頭九則。
我們看第一則: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他說詞里邊要有境界,有了境界你的品格就自然高了,有了境界你的句子自然就好了。五代的詞跟北宋的詞為什么特別好呢?就是因為它有境界。這是王國維說的。好,我們姑且不管他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他的這句話我們是可以接受的。他說,詞里邊有一種境界,而且好的詞如五代、北宋的詞就有這種境界。
王國維畢竟是曾跟那些日本老師學了很多西方哲學、文學的理論,所以下面第二則詞話他又說了: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所謂“造境”,就是說詞里邊那個境界呀,有的是你假造出來的,它根本不存在。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很喜歡看卡夫卡的小說。卡夫卡的小說沒有一個是真的、現(xiàn)實的,都是他自己編造想象出來的。一個人,早上起來,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哪兒有這樣的事情?人怎么能變成蟲子?還有一個絕食的藝術家,這個人從來不吃飯,不吃東西。一個人不吃東西怎么能活?但這個人就是不吃東西,要是勉強吃,他就會嘔吐。于是,這個人被馬戲團請去了,當作一個怪物,關在一個籠子里,并告訴大家:“這個人是不吃飯的?!睕]有一個觀眾相信這種事情,都說他一定是白天關在籠子里面不吃東西,晚上就會有人偷偷給他送飯吃??墒牵≌f上說他確實就是不能吃東西,只要一吃東西就會嘔吐。但沒有一個人相信他。這個世界上有這樣的事情嗎?不可能的啦。所以,這個卡夫卡所寫的小說,就都是“造境”,這個故事里的環(huán)境啊、事件啊,都是他造出來的。那什么是“寫境”呢?就是現(xiàn)實中真的有這個境界,是我真的寫出來的。像杜甫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是杜甫從長安回奉先去,在驪山的路上看見有凍死餓死的人。那就是“寫境”了。王國維說這是“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但是他又說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為“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他說哪一個是純粹的“理想”,哪一個是純粹的“寫實”,這個其實很難分辨的。因為大詩人所造出來的境界,一定合乎自然??ǚ蚩ā蹲冃斡洝穼懸粋€人變成一個大甲蟲,早晨怎么樣不能夠翻身起床,后來有一只蘋果打中他,他躲在墻角里又怎么樣怎么樣的。那墻角啊,蘋果啊,床啊,都是現(xiàn)實的。他假造的東西,其實都是根據(jù)他現(xiàn)實的認識編造出來的。你盡管寫理想,但你是根據(jù)自然的現(xiàn)實造出來的,所以“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至于“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那是因為你所寫的這個東西,雖然是寫實的,但是也含有理想。杜甫的“朱門酒肉臭”是寫實,“路有凍死骨”也是寫實,但兩個形象一對比,就有他的理想在里邊了,他是在講這個時代的災難,講那些個帝王和貴族們不顧老百姓的死活。所以,寫實之中也有理想,理想之中也有寫實,這兩個是很難分別的。那么王國維說詞里邊有境界,這境界里邊又有“造境”有“寫境”,造境和寫境很難分別,他說的這個我們也可以接受。
下面再看第三則詞話: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皽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誰的句子?歐陽修的《蝶戀花》?!翱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誰的句子?秦少游的《踏莎行》。王國維說像這樣的句子,就是“有我之境”。那“有我之境”是怎樣的呢?他后面就說了,有我之境,是從我的主觀感情來看萬物,所以萬物都帶著我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因為我悲哀,所以我看花也是悲哀的;因為我孤獨寂寞,所以我覺得這孤館斜陽的景色中也都有孤獨寂寞。王國維說這就是“有我之境”,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么后面還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誰的句子啊?陶淵明的句子。陶淵明沒有說他的感情,他說我在東籬之下采菊,一抬頭就看到了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是誰的句子呢?這是元遺山的句子。元遺山他看見秋天寒冷的水波澹澹地在那里起伏,空中有白色的鷗鳥慢慢地飛下來。陶淵明和元遺山,他們都沒有寫自己的悲歡喜樂,都沒有寫主觀的、強烈的感情。王國維說這就是“無我之境”,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什么叫“以物觀物”?就是說:白鳥就是白鳥,寒波就是寒波,我沒有說寒波就是悲哀,也沒有說白鳥就是悲哀。所以你看不出來哪個是我,哪個是物。王國維又說:“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彼f古人寫詞大半都是有我,大半都是主觀感情表現(xiàn)得很明顯的。可是古人也不是不能寫無我之境啊,像陶淵明、元好問都寫出了無我之境嘛。所以,豪杰之士是什么境界都可以寫出來的。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歐陽修《蝶戀花》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踏莎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潛《飲酒》其五
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
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
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懷歸人自急,物態(tài)本閑暇。
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元好問《穎亭留別》
那接下來王國維又講了: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yōu)美,一宏壯也。
“無我之境”,你內(nèi)心是平靜的,所以才看見這“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其實,我們還可以舉王維為例,王維有很多詩真是無我之境。就是說,你內(nèi)心里沒有你自己強烈的悲歡喜樂的感情,你現(xiàn)在完全是客觀的,所以你能看到那“人閑桂花落”,能看到那“白鷺驚復下”。那什么是“由動之靜”呢?這個就比較復雜了。由動之靜中間那個“之”字是個動詞,是“往”的意思?!爸笔峭?,是往那里去。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鳥鳴澗》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
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
——王維《欒家瀨》
我給小孩子講詩時,還寫過這個象形字“”字,古人造出這個“之”字表示用腳行走的意思。在“之”字下邊加上個象形字的“心”字,就成了“
”字。這個字是會意的字,是“心之所之”,就是說,你的心往那里去,那就是你的“志”。
我問小孩子:“你的心會走路嗎?”一個孩子回答說:“心不走路,我的腳才會走路呢。”我說:“你從哪里來?”他說:“我從臺北來?!蔽艺f:“你住哪里呀?”他說:“我住潮州街。”我說:“你記得潮州街嗎?”他說:“記得。”我說:“潮州街家里有什么人?”他說:“有我爺爺奶奶?!蔽艺f:“你想他們嗎?”小朋友說:“想啊。”我說:“現(xiàn)在,你的心就在走路了,你都走到潮州街去了?。 ?/p>
而這個“由動之靜”呢,就是由動轉(zhuǎn)到靜的時候。這就很奇怪了,為什么“有我之境”是要由動轉(zhuǎn)到靜呢?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比如說我小的時候,十幾歲我母親就去世了,我就寫了幾首哭我母親的詩;在我50歲左右的時候,我女兒和女婿去世了,我又寫了幾首哭我女兒和女婿的詩。我當時內(nèi)心是非常激動、非常悲哀的,但這詩的奇妙的地方,就是說,盡管你是悲哀的,可是當你寫詩的時候,你就把你的感情當成了一個客體的東西,和它有了一個藝術的距離。你本來的感情是激動的,可是當你坐下來要寫詩的時候,你就把這個悲哀的感情,變成一個對象去寫它了,而且中間有了一個藝術上的距離了。這個時候就是你“由動之靜”的時候,這時你才能夠?qū)懗鰜怼坝形摇钡木辰纭H绻阒皇羌?,一直在那里慟哭,你沒有辦法靜下來,那就沒有詩了。而當你能坐下來寫詩的時候,這已經(jīng)是由動到靜,你已經(jīng)把悲痛當作一個客體來觀察它描寫它了。王國維還說,這“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它們一個是優(yōu)美,一個是宏壯。這當然是王國維受了西方康德他們那些哲學家的影響。所謂優(yōu)美,就是你能夠很平靜很客觀地觀賞它;所謂宏壯,就是在巨大的強烈的刺激之下,而你也能夠來觀賞它。
好,以上這個還都不是王國維特別有見解的好處之所在,而只是他受了西方哲學的影響。只是他借用了一些別人的話來分析我們中國的詩詞而已。下面我們看第五則詞話,他說: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他說,自然里的東西,都是互相有關系的,都是互相有限制的,可是你寫到文學中和表現(xiàn)在美術中的時候,你要把它獨立出來,把它原來與現(xiàn)實的關系擺脫掉。到那個時候,你雖然是寫實家,但同時也就是理想家了。所以寫實都是會接近理想的。就是說當你把現(xiàn)實寫到藝術里邊去,它就成了一個單獨的藝術的東西。你寫那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你把它獨立出來,畫成一個悲慘的饑民的圖畫,你就創(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品,它就擺脫了現(xiàn)實的具體的限制,而反映了一個戰(zhàn)亂的時代,于是寫實家也就變成理想家了。
“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這就是剛才我所說的像卡夫卡的小說,他寫人變成了蟲子,這是不可能的。可是他寫那個蟲子所看見的一切,生活上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在現(xiàn)實中存在的。所以他的材料都是求之于自然的,而且他的構造也符合自然的法則。因此他雖然是理想家,但也是寫實家。那么這一段,也不能算是王國維特別的長處,也只是他接觸了西方的哲學,用一些西方哲學的理論來分析和談論詩詞的創(chuàng)作而已。
我們再看下邊的一則: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境界”兩個字,大家容易弄誤會,以為只有現(xiàn)實中的景物才是境界。王國維說,你不要只以為一個教室、一個花園才是一個境界。其實喜怒哀樂,也是人心之中的一個一個的境界。只要是你能夠?qū)懗稣娴木拔?,或者是寫出真的感情,都叫作有境界,否則就是無境界。詞,要有境界才是好的。但是,你寫喜怒哀樂是境界,你寫大自然的風花雪月也是境界,到底什么是“境界”呢?他其實還是沒有說明白。
我們接著看第七則: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霸破圃聛砘ㄅ啊?,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國維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只說“紅杏枝頭有春意”,就不好,“紅杏枝頭春意鬧”,用了一個“鬧”字,這個境界就活動起來了。如果你說“云破月來花有影”,這是廢話,云破月來,花當然有影了。但是“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個“弄”字,那個感受、那種意味就跑出來了。這就是說,在詩詞里面,你要能夠真切而且生動地把你的感受傳達表述出來;只須有那樣的一個活潑的字,整個句子就有了境界了。這是王國維說的。
下面我們再看第八則: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皩毢熼e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他說,可以寫大的境界,場面很大;也可以寫小的境界,場面很小。但詩詞的好壞,并不因為你寫大的境界就是好,也不因為你寫小的境界就是不好。比如杜甫有兩句詩:“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倍鸥λ苡崎e地坐在那里,看見魚在細雨之中倏地跳出水面;在春天的微風之中,有一只燕子斜斜地飛下來了。這當然是小的境界??墒嵌鸥€寫過兩句詩:“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边@是戰(zhàn)場上的景色,是非常廣大的場面。落日斜暉,照在大旗上,北風吹過來,聽見那蕭蕭馬鳴的聲音,他說,境界不因為寫得大就好,也不因為寫得小就壞,“細雨”兩句和“落日”兩句同樣都是好詩。在這里他的意思說得也很明白,我們也能夠接受。但是你要注意,他舉的例證是詞嗎?不是呀,他舉的例證是詩呀!還有剛才他說“無我之境”的時候所舉的“采菊東籬下”兩句和“寒波澹澹起”兩句,也是詩而不是詞啊。所以從一開始,王國維他就給大家?guī)砘靵y了。因為在《人間詞話》的第一條里他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蹦敲丛娔??詩中不是也有境界嗎?你為什么說只有詞以境界為最上呢?所以這是王國維從一開始定義的時候就沒有說清楚的地方。請大家注意:我是說王國維沒有說清楚,我并不是說王國維沒有弄清楚。王國維他看到了,他確實是了不起的,他果然體會到詞里面有一個東西??墒悄莻€東西是什么呢?他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說明那個東西,因為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里面,沒有一個字是合適的,所以,他就借用了“境界”這兩個字。但“境界”這個詞太寬泛了,什么都可以說,詩也可以,詞也可以,所以就造成了混亂。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杜甫《水檻遣心》其一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
悲笳數(shù)聲動,壯士慘不驕。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杜甫《后出塞》其二
那么我就要來“添字注經(jīng)”了。什么是添字注經(jīng)???你看那《十三經(jīng)注疏》,經(jīng)書里邊的句子才有十個字,注解就有一百個字,那就是添字注經(jīng)嘛。而現(xiàn)在我要把“境界”這兩個字說明白,我的說明就也是添字注經(jīng),就是想辦法把王國維所領悟到的那個東西表達清楚,如果我說清楚了,我們這個系列講座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不過現(xiàn)在,我們還是先把這第八則看完。
后面他又舉了一組例證,這一回舉的是詞了?!皩毢熼e掛小銀鉤”是秦少游的《浣溪沙》,“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是秦少游的《踏莎行》。你看,前者寫得是多么清淡閑靜,后者寫得是多么蒼茫凄慘,但這兩個都是有境界的,這兩個都是好詞。所以說,不管是詩是詞,你只要能夠把你的感受生動真切地表述傳達出來,就是好的作品。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秦觀《浣溪沙》
可是如果你回頭再看他的第一則詞話,就發(fā)現(xiàn)不對了啊。詞有境界,詩也有境界;詞有有我的和無我的境界,詩也有有我的和無我的境界;詞有大境界小境界,詩也有大境界小境界。你干嘛說“詞以境界為最上”呢?這是王國維第一點說得不清楚的,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后面第九則提及嚴滄浪的這段詩話涉及對歷代詞學家說法的比較,我們到最后再看?,F(xiàn)在我還是要談王國維所說的“境界”到底是什么。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剛才我們說了,詩是言志的。杜甫寫詩說“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他有一個題目《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他說,我聽見說我們政府的軍隊已經(jīng)把那些個被亂賊所占據(jù)的地方都收復回來了,所以我很高興,高興得淚流滿面。這個我們從題目就已能知道他寫的是什么??墒窃~沒有題目,詞里面都寫美女和愛情,而且那美女跟愛情還不見得是真的,他就只是給歌女寫個歌詞而已。然而真正好的詞它里面就有一個“境界”,一個讓你很難說清楚的東西,因此王國維他才說“詞以境界為最上”。
(張怡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