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湖口縣史志辦,潘柏金先生跟我聊到上石鐘山在大禹時代有一道山埂,大禹治水將這道山埂鑿?fù)?,便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模樣?/p>
大禹疏九江,到底疏浚的是哪一段?上霄峰記載的丈尺里數(shù)也已化入風(fēng)煙之中。司馬遷也說不出所以然,只用“禹疏九江”四個字來高度概括大禹在九江治水的功績。雖然只有言簡意賅的四個字,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么浩大的工程,引贛江等五河水入長江就是其中一項關(guān)鍵工程。
當(dāng)時的江西五河匯成贛江水系,由南到北,流經(jīng)湖口上石鐘山時,被一道與廬山余脈連接的山埂阻塞,形成一個巨大的堰塞湖。
湖口是大江大湖關(guān)隘,南有五江奔涌,北有彭蠡蕩漾。只有鑿?fù)ㄉ鲜娚竭@道山埂,才能使江西大地變成良田萬頃的魚米之鄉(xiāng)。
大禹率領(lǐng)三苗族人民開始了鑿山疏浚的偉大工程。以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移山填?;蛟S不是什么難事,但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要做這么一件事確實是無比艱難的。
我們知道,那個時代沒有挖土機,沒有火藥,甚至沒有鋼釬,如何能挖掉這座橫亙在贛江等五河面前的山梁?
大禹治水是造福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所以得到了天下百姓的支持。那個時代的人民根本不知道有“豆腐渣工程”一說,雖然沒有挖土機,沒有炸藥,但古人有更科學(xué)、更生態(tài)的辦法。
古人就地取材,從長江和彭蠡湖里捕撈大量的江豚——那個時候,江豚就像陸地上的螞蟻一樣多。順便提及,近二三十年江豚幾近絕跡,整個長江流域現(xiàn)僅存不足一千頭,成為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名單。
江豚的身體可以說是個油桶。三苗族人民大量捕撈長江和彭蠡湖里的江豚,湖灘上到處是煉制魚油的家什,煙火四起,日夜不息,籠罩了半邊天……
魚油是比炸藥更有效的開山材料。三苗人民聽命于大禹,將魚油澆布于巖石層。魚油見石縫就鉆,見窟窿就囤積起來,整座石山頓時吸飽了魚油而變得油光發(fā)亮。大禹將一把燃著的篾火投入石山,一時間熊熊火焰遮天蓋地,燒得石頭噼里啪啦如炮轟鳴,山石炸裂聲此起彼伏……
石頭越是堅硬,越經(jīng)不起烈焰的烤炙。有的熔化成灰了,有的碎裂成塊了,原先趾高氣揚的山頭,一下子低矮下去半個身子。
大禹指揮三苗族人民,驅(qū)趕牛和大象去搬運。牛和大象是那個時代被馴服的物種,它們承擔(dān)了人力不能為的重負。
如此經(jīng)年累月反復(fù)開鑿,一座阻梗贛江水系的山梁就這樣被鏟除。水道變得歡快暢流,向著長江匯去。
大禹微笑著,在自己的治水藍圖上輕輕勾了一下。他的宏大治水計劃就這樣一道道被勾銷,最后功德圓滿。大地上的水都按照他規(guī)劃的路線行走,從前淹沒的大地現(xiàn)出了平原,成為人民種植五谷的家園。
古人沒有筆和紙,更沒有印刷術(shù),不能將這樣的豐功偉績記錄下來。但古人將石頭當(dāng)紙,青銅鏨當(dāng)筆,把文字鑿入天地造化的石頭之中。
將文字刻入石頭可謂不朽,但還是經(jīng)不住風(fēng)雨的剝蝕。想來,天下沒有不朽的物質(zhì),唯有精神可以世代相傳,永世不朽……
鞋山,有座禹王峰,為大禹歌功頌德的文人和匠人,選取了其中一塊較為平整的石頭,打磨出一個平面,將這段治水的功績記錄在案。《水經(jīng)注》證實有此之說:“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钡L(fēng)雨之侵,縱然石刻也蕩然無存,酈道元不得不惋惜道:“然歲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p>
而今,峰在,刻字卻已羽化天外。
大禹治水雕塑(武漢江灘公園)
贛撫平原灌區(qū)(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