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夕”浮想

撫摸記憶 作者:劉克寬 著


“七夕”浮想

“七夕”的晚上,駐足小河邊,遙望天上的星星,尋找著小時候那星光彌漫的銀河。在思緒遨游夜空的同時,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浮上腦海:

科技落后的時代,人們想的都是天上的事,思維無限開闊、漫無邊際;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手機電腦電視機,隨時隨地都保持著與外界的聯(lián)系,人的思維空間反而變得狹窄了,糾結的多是眼前的事。

為什么?

就這個話題進行短信交流,收到朋友回復,大意如是:

科技落后的時代,人們更多的時候是面對大自然,面對的空間廣闊,思維不受拘束、是發(fā)散型的,天上人間可以暢想無限?,F(xiàn)在的人,哪有自己的時間啊,空閑時拿起手機,你就成了網(wǎng)絡上的一個點,被那無形的“網(wǎng)”牽著,哪還有機會天馬行空?!

仔細想想,真是如此。

無論是手機、電腦還是電視,你一旦打開,不管是閱讀信息還是網(wǎng)上漫游,抑或是觀賞綜藝節(jié)目,實際上都在瞬間將自己置于一種被動的行為狀態(tài),不由自主地跟著既定的程序來延展自己的思維,漸漸地,自我的主體能動性就在無形中消弭殆盡。

當然,從人生的感受層面上說,被動思維也是一種主體境界,并非毫無意義。但如果人生的過程始終被既定的外力所牽制,時間長了,思維的主體性就會越來越弱,變得依賴感十足。

人的主體性不強,頭腦里就容易缺失想象與幻想,心態(tài)就容易變得現(xiàn)實,無論是思維邏輯還是價值選擇,都會自然而然地導入急功近利的單一模式。

當前的社會,各行各業(yè)都崇尚現(xiàn)實價值或者眼前利益,干什么都追求短期效應甚或即時效應,具體分析其原因雖然很復雜,但從主體文化理念與價值選擇的動因上說,與急功近利的思維模式不無關系。

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分析,人越來越熱衷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實際,起碼說明生活中的精神價值理念已經(jīng)淡化。內(nèi)心里缺少了“神話”,缺失了想象與幻想,進而便會喪失對自然萬物的崇拜與敬畏感,其結果,不但會破壞自然、社會與心靈之間構成的和諧關系,而且會消解生命本身的積極能動性和文化認同感。

就如同“七夕”節(jié),作為被收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節(jié)日,它的文化意義,近年來已經(jīng)被急功近利的思維模式拉伸得松脆而扭曲。

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分析,在牛郎織女的傳說里,承載著相愛雙方不離不棄的美好情感。那種男女之間對愛的承諾,特別是恪守承諾的過程,體現(xiàn)出一種情高意遠的人生價值意義。然而近年來,在商家以賺錢為中心的變相炒作中,這一深邃的文化意義,卻被扭曲成了對“時髦情人”的淺薄認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