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干春松

我書架上的神明續(xù)篇 作者:李銀河,劉仲敬,萬維鋼,王小妮,于建嶸 ... 著;王小磊 編


干春松

生年:1965

現(xiàn)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與儒家思想

主要著作:《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制度儒學》《儒家、儒教與中國制度資源》《現(xiàn)代化與文化選擇:國門開放后的文化沖突》《神仙信仰與傳說》

干春松的書單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著,人民出版社,1985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著,中華書局,1981

《小說的藝術》,[法]昆德拉著,孟湄譯,三聯(lián)書店,1992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法]昆德拉著,韓少功、韓剛譯,作家出版社,1987

《生活在別處》,[法]昆德拉著,景凱旋、景黎明譯,作家出版社,1989

《為了告別的聚會》,[法]昆德拉著,景凱旋、徐乃健譯,作家出版社,1987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王朔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我是你爸爸》,王朔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動物兇猛》,王朔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平生學無所得,讀書求博而不求專,卻以學術為業(yè),心中常有未安之處。如今編輯要求談對自己有影響的書,多少有些“臨深履薄”之感,不過就自己從事現(xiàn)在職業(yè)的動力與思想傾向而言,下面的幾本書是不容不說的。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對于1980年代的學生而言,李澤厚幾乎是不可繞過的。兩三年前在北京開一個紀念孔子誕辰的會,長時間待在美國的李先生也與會,我與梁濤兄懷著崇敬的心情前去拜訪。先生的談話似乎集中在了解現(xiàn)在的學生是否依然關注他,顯然是在留戀那段“青年導師”的時光,這多少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

他當然擔得起“青年導師”這樣的稱呼,雖然不斷有人議論他的學問。比如說他不懂德語而研究康德之類,多少存了些文人相輕的意思。逼得李專門出了一本《走自己的路》來抵抗?;蛟S,從嚴格的學術標準來看,李澤厚的書問題不少,與其說他是書齋里的書蟲,毋寧說,他是一個思想的引領者。他始終是在提出問題并做出自己的解釋,而這種解釋的新穎性、敏銳性足以引領人們的興趣。我對中國思想史的興趣就發(fā)端于此。我不能忘記第一次閱讀《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給我?guī)淼目鞓?。在人們還“沉沒”于唯物唯心的對峙難以自拔的時候,李澤厚開始用“實用理性”、“積淀”、“心理結構”來解讀孔子和宋明理學家;用“瞬息永恒”等詞匯來描述莊子和禪宗的意境。讓我對先賢的思想產生很大興趣。李澤厚善于用流暢的文字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呈現(xiàn)他的思考,并延續(xù)至今。他所提出的“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西體中用”、“巫史傳統(tǒng)”,也許你不會同意,但你卻無法不注意。

《士與中國文化》

198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士與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余英時先生正式在內地學術界亮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有兩個議題:一個是對中國商人倫理的討論,這個話題顯然是針對韋伯命題而發(fā)。當時《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成為文化熱中的一個熱點。韋伯認為,中國傳統(tǒng)沒有生發(fā)出資本主義的“精神氣質”。這種觀點成為激進反傳統(tǒng)者的新武器。當時,海外學者中,杜維明先生試圖總結新加坡的經驗來反擊,而余英時先生則是正面回擊。雖然從今天的多元化的眼光看,余先生多少被韋伯的問題牽住了鼻子;二是,他對中國傳統(tǒng)的“士”階層的描述。他從孔子的“士志于道”的原則入手,分析了中國知識分子力求通過社會實踐來實現(xiàn)其內心的價值理想,并認為這種理想是先秦諸子所共有的。不過,在把中國傳統(tǒng)的士和批判意義上的知識分子類比的時候,保持一定的警惕是必要的,因為用知識分子的標準來衡量“士”或者裝扮“士”都會有一定的問題。余先生對近代以來的知識分子多有評論,看的時候,一定要留意他的立場的“滑動”。

余英時并不認同把他列入現(xiàn)代新儒家的說法,他在《錢穆與現(xiàn)代新儒家》一書中有專門的討論??陀^地說,余英時更像是現(xiàn)代學術體系中的知識分子,他的《朱熹的歷史世界》等著作就是這樣的嚴謹非觀念先導的作品。他自己也繼承了傳統(tǒng)的士的精神,對于現(xiàn)實有強烈的批判精神。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這本書最早以英文出版于1947年,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中文版。不過,我要到1990年代之后才注意到它。那時,我逐漸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儒家與制度的關系上來。瞿同祖先生的這部著作成為我反復閱讀的書之一。當時,受余英時和金耀基先生的啟發(fā),我很關注儒學如何從傳統(tǒng)的制度體系中被分離出來,然后成為無所依托的“游魂”的過程,從而將自己的研究重心確定在“制度化儒家的解體”這樣的主題上來。瞿同祖先生這部著作從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入手,著重討論中國的家族主義與階級問題,認為這二者是中國古代法律所要維護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的支柱,也是儒家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和中國社會的基礎。陳寅恪先生曾提出,中國的政治法律制度受秦制影響甚深,將瞿先生的結論與陳先生的結論互相參照,我對傳統(tǒng)儒學與政治、法律、教育制度的關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瞿先生書中還附有一篇《中國法律之儒家化》的文章,給我以啟示,我由此提出了“制度的儒家化”和“儒家的制度化”的雙向互動是制度化儒家的基本形態(tài),成為解釋“制度儒學”的理論支撐。

昆德拉與王朔

這兩個人的作品我都看,很難說哪一部作品給我的影響更大,因而只能以人論。當然,現(xiàn)在說這兩個人多少有些危險,因為昆德拉已是如此地符號化,而王朔的近期表現(xiàn)則已由“拒絕崇高”(王蒙對他的評介)的反叛淪落為收拾不住的惡俗。

喜歡哲學的人對于昆德拉的偏好是理所當然的,他的書里面充滿著格言式的妙諦,比如他在《小說的藝術》中對猶太諺語的巧妙轉換:“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會笑?那是因為人在思考,卻又抓不住真理。因為人越思考,一個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個人的思想相隔萬里?!比说木窒藓蜔o奈,人對超越的企圖盡在其中。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幾乎擁有一切吸引我的因素,性、政治、哲學,甚至連小說的章節(jié)名稱,都看似是一部哲學著作,什么輕與重,靈與肉之類。小說中這樣來說“輕”,“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睙o病呻吟式哲學的蒼白就一覽無余。

昆德拉的所有小說的題目均成為當時的口頭禪,比如《生活在別處》《為了告別的聚會》等等,但重要的是透過小說情節(jié)而流露出的深刻思想。當你看到一個專治不孕不育的醫(yī)生,將自己的精子供應給一個溫泉療養(yǎng)院的需要者,以致于小鎮(zhèn)上的許多小孩有一個共同的父親這樣的情節(jié)的時候,你會聯(lián)想到思想控制所導致的精神雷同和退化。

王朔的小說,是大學時代除武俠之外,最大的閱讀享受。如果昆德拉的小說的書名代表著精致的話,王朔則代表著反叛和調侃。比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是你爸爸》之類。但是政治和性的元素則是共同的。

王朔小說最為生動的是語言,他對北京“方言”的影響值得專門研究。他對于政治性話語,特別是“語錄”話語的巧妙使用,對于知識偶像的諷刺,均令人回味無窮。

王安憶說王朔有語言的天賦,但內心深處積聚了太多的痛苦而不知道如何控制,這個評價我接受,所以,當王朔近期變得如此無聊,為了賣書而不惜在媒體前面“胡作非為”的時候,我內心復雜又難受。要以現(xiàn)在的心情看,如果世界上根本沒有王朔這個人,而只有《我是你爸爸》《動物兇猛》這幾本書,就好了。

(2007.8.23)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