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朋友寄語二 把握時代脈搏 弘揚時代精神

清風吹來——汶川十年記憶 作者:木西


朋友寄語二 把握時代脈搏 弘揚時代精神

——聽新創(chuàng)作歌曲《清風吹來》有感

阿壩師范學院 袁文杰

袁文杰: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鋼琴教師、副教授、四川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鋼琴學會會員,長期擔任各種鋼琴藝術賽事評委,在國內各類期刊中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

【摘要】《清風吹來》是由汶川青年詞作家木西和曲作者譚海燕、譚曉燕老師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的新音樂作品。

【關鍵詞】清風吹來 木西 時代脈搏 時代精神

一、心有大愛的詞作家——木西

木西是一位非常有才氣的藏族青年詞作家,他與我同在汶川工作,是十幾年的好兄弟。2008年,我們親歷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當時我和他還有汶川的另一位文藝青年白川江,就在廢墟里一同創(chuàng)作出歌曲《愛在汶川》,激勵了大災中的汶川人民,不屈不撓、眾志成城。

從那時起,木西就一直沒有停下創(chuàng)作的腳步;他有敏銳的眼光,善于發(fā)現(xiàn)、習慣記錄。隨時能捕捉身邊發(fā)生的一切,將其變?yōu)樽约旱奈淖?。他是一位細膩的詞作家,慣于觸景生情,能為阿壩州金川縣美麗的云頂山寫出《帶你去云頂看花?!?。他是一位具有民族情懷的詞作家,用一首《羌城有夢等你來》,描繪了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和羌族人民生活的變化。他是一位充滿正能量的詞作家,能將大愛播撒,為2015年尼泊爾地震淚寫《穿越喜馬拉雅的愛》。木西還善于總結和積累,他已經出版了兩本個人詩集——《我從汶川來》和《映秀花開》。這所有用心寫出的文字,贏得了老百姓的喜愛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二、激情與冷靜并存的好作品——《清風吹來》

木西有個微信公眾號,他隨時用自己的文字,傳遞滿滿的正能量。他也上傳自己作詞的音樂作品,與大家分享。那天點開他的微信,木西又分享了一首新作品《清風吹來》,看著曲名,我以為是一首小眾歌曲,不經意地點開聽一聽,然而當作品唱完第一段,它就直接吹透了我的心,這并不是我所想象的清風,而是一首旋律動人、歌詞質樸、讓人愉悅、促和諧、揚正氣、存大愛的好作品。我立即與木西通了電話,祝賀他又創(chuàng)作出這樣催人奮進的好作品,并見面交流了許多關于這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細節(jié)。

木西說道,作為災后重生的汶川人,我們都有一顆感恩的心,三年的重建讓世界看到了美麗新汶川依然挺立。八年過去,我們一直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好每一天,活得更精彩。作為愛好寫作的汶川人,見證汶川變化,謳歌汶川精神,自然是筆下發(fā)自內心的感慨和激情。木西說,《清風吹來》這首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一是“激情”,二是“冷靜”。談到“激情”,是因為地震八年后的汶川早已走出了災難的陰霾,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對于汶川本土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應該把握時代脈搏,做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大災大難的訴說中,是不符合如今幸福汶川人的精神需求,更不能向世界展示美麗新汶川的精神面貌的?!肚屣L吹來》是源于汶川縣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文明“四風”建設,“家風、校風、民風、政風”這四個方面展現(xiàn)著當下全體汶川人民,和諧奮進團結的積極精神面貌,所以藝術靈感在此點燃,木西迸發(fā)了激情,產生了想用文字重彩這縷清風的強烈愿望。“冷靜”是激情過后應有的冷靜思考,思考反映這一現(xiàn)象應采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思考如何收集素材、如何選準藝術剖析的角度等等,都是一步步冷靜的思想碰撞創(chuàng)作過程。所以在把握了時代脈搏,扎根于老百姓的所思所想,迸發(fā)的激情,立即轉化為冷靜的創(chuàng)作。不到三周時間《清風吹來》便以音樂的方式,承載這美妙的清風,唱響了整個汶川,相信它能吹過寒冬,吹遍祖國大地,并激勵全國人民。

《清風吹來》的歌詞共有兩段,其結構清晰,內容豐富,邏輯推動性強。第一段歌詞寫道:“(主歌)清風吹來家園展新顏,和睦的一家人乘上幸福船。清風吹來校園多燦爛,快樂的孩子們綻放笑臉。(副歌)啊……清風清風清風吹來,家園有清風人間灑滿愛。清風清風清風吹來,校園有清風花兒朵朵開。”第二段:“(主歌)清風吹來人民心里甜,勤勞的人們啊奮勇向前。清風吹來政氣更浩然,縣為民造福啊無悔無怨。(副歌)啊……清風清風清風吹來,民族有清風精神多豪邁。清風、清風、清風吹來,政界有清風,國家有未來?!睆母柙~的句法結構來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木西采用了同頭異尾的寫作手法。每句歌詞都用“清風吹來”作為開頭,這種頻繁的出現(xiàn),即增加了聽覺印象,又體現(xiàn)了“清風”在這個作品中的主體地位。異尾分別提到了“家庭、學校、群眾、黨政”四個不同集體,而這四者正是“家風、校風、民風、政風”的具體體現(xiàn)者。在社會關系中四者關系緊密、相輔相成,構成了當代社會群體結構的主要支柱性集體。木西采用這樣的結構安排,是為了體現(xiàn)縱向和橫向兩個社會關系面,以此來代表全體中華兒女。這樣的文字結構,可以看出他嚴謹?shù)倪壿嬎季S和細致的思考方式。木西還用簡短精練的語言,分別展示了四個集體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幸福和諧的積極狀態(tài),提出清風吹遍祖國大地,國家未來將繁榮昌盛。

《清風吹來》的旋律創(chuàng)作,是由汶川本土資深音樂人譚海燕、譚曉燕(花兒姐妹)兩姐妹共同完成。譚海燕是我的小學音樂老師,譚曉燕是我幼兒園的班主任,兩位都是我的音樂啟蒙老師。兩個好姐妹從事藝術教育工作三十余年,一直扎根于汶川研究羌族音樂,創(chuàng)作過《云朵上的娃娃》《羊角花兒云里開》等大量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優(yōu)秀作品。在創(chuàng)作《清風吹來》時,她們對音樂定位于何種基調做了多次的討論與嘗試。選用正統(tǒng)莊重的美聲曲風?選用奮進的進行曲風格?加入帶有羌族音樂元素的韻律?一次次地嘗試,一次次地否定。最終她們緊扣歌詞,抓住“清風”這個主題,把握清爽純凈、積極向上的基調,將音樂定格于清晰、甜美、略帶輕快的通俗歌曲的音樂風格,一下就完成了旋律的創(chuàng)作。音樂的結構與歌詞結構緊密結合,以通俗歌曲常用的主歌和副歌兩部分組成。音樂的旋律性格鮮明,線條清晰、朗朗上口,同樣采用與歌詞呼應的同頭異尾創(chuàng)作手法,使音樂形象突出又具有發(fā)展推動性。旋律不追求高難度的演唱技巧,也不拘謹、不小氣,易于大眾的學習與傳唱,最終給旋律的創(chuàng)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三、讓清風吹過汶川 吹遍祖國大地

《清風吹來》推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恰逢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倳浱岬?,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投身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火熱實踐,傾情服務人民,傾心創(chuàng)作精品,熱情謳歌全國各族人民追夢圓夢的頑強奮斗精神,弘揚崇高理想和英雄氣概,奏響了時代之聲、愛國之聲、人民之聲。并強調我們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這次講話內容與2014年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一脈相承。這是國家更加重視文藝工作的又一次強大信號,是文藝工作對社會主義建設所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國家對文藝工作需在社會主義“兩個一百年”建設發(fā)揮更大作用的殷切期望,所以倡導文藝工作者要把握時代脈搏,高舉時代旗幟;多出優(yōu)秀的、正能量的藝術作品。

《清風吹來》就是在這樣一個積極的大環(huán)境下誕生的作品,它是眾多優(yōu)秀文藝作品中一顆閃亮的小點,正逐漸散發(fā)著自己的光芒,顯現(xiàn)出它應有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木西說道,因為一個家庭有了和諧的家風,家人更加幸福美滿;一座校園有了和諧的校風,社會更加尊師重教,學生更會快樂成長;一方百姓有了和諧的民風,這個民族更加團結互助;一屆政府有了和諧的政風,民眾更加擁護,社會更加和諧。如果這樣的清風吹遍祖國大地,相信沐浴在清風中的中華民族一定會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

注:該篇評論發(fā)表于《通俗歌曲》雜志2017年第一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