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辛苦 萬種情懷
讀《〈吶喊〉自序》
李國濤

作者介紹
李國濤,江蘇徐州人。1948年畢業(yè)于徐州中學。1950年參加工作,歷任中學教師、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學術通訊》編輯、《汾水》編輯部副主任、《山西文學》雜志主編、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研究員。著有長篇小說《世界正年輕》《依舊多情》,評論集《〈野草〉藝術談》《STYLIST——魯迅研究的新課題》《文壇邊鼓集》,論文《且說山藥蛋派》《小說文體的自覺》等。
推薦詞
《吶喊》出版時,魯迅還沒有散文創(chuàng)作,他的散文文體中的那種凝重、深沉、長河百轉、蒼峰千仞的氣象還沒有顯示出來,《〈吶喊〉自序》是具備了這種特色的,它直抒作者個人感情的那種非凡的力量,是此前的作品中所沒有的。在這個《自序》里,魯迅的半生辛苦、萬種情懷,均集于文中。因此我們不妨說,《〈吶喊〉自序》是魯迅敘事抒情散文的開端。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個小說集,也是他在創(chuàng)作方面的第一個集子。《吶喊》出版于1923年,《自序》寫于1922年底。在1922年底,《墳》里的白話文才寫了兩篇,即《我之節(jié)烈觀》和《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熱風》基本上已寫完。魯迅的這些長論短評,以它們的深刻尖銳為“五四”時期的文化革命、文學革命作出不朽的貢獻,也奠定了魯迅雜文的文體格調(diào)。但是,魯迅還沒有開始他的抒情性、敘事性的散文寫作,這類散文文體中的那種凝重、深沉、長河百轉、蒼峰千仞的氣象還沒有顯示出來,《〈吶喊〉自序》是具備了這種特色的,它直抒作者個人感情的那種非凡的力量,是此前的作品中所沒有的。魯迅的半生辛苦、萬種情懷,均集于《自序》中。因此我們不妨說,《〈吶喊〉自序》是魯迅敘事抒情散文的開端,它在文體上也是這類散文的代表和典范。后來的研究者只注意這篇自序里所提供的資料性內(nèi)容,而忽略了它在魯迅散文風格發(fā)展上的意義及它本身的美學價值,這是很可惜的。
我讀這篇文章時,有如下幾點感受。
一、這是魯迅作為一位作家,自己寫自己。因此,“人到中年”以后所積聚的感情以極其濃縮的形式出現(xiàn),在冷峻的筆鋒下藏著無比的熱情。文中敘及半生的經(jīng)歷,辛酸、夢想、狂熱、冷靜,突現(xiàn)在讀者眼前。半生的經(jīng)歷很多,感情上的變化也大,不但大,而且難言,又不愿直言。這種文章可是難做。這篇文章既是一個小說集的序,當然不能離開小說集里的作品;于是,按“序”的慣例,由集里的小說說起。由《吶喊》的“來由”,說到生活的經(jīng)歷,這就是序文的前段。按我們現(xiàn)在的術語說,這是“生活基礎”。后段寫的是“創(chuàng)作動機”,也即寫成“吶喊文學”的原因。最后,結到《吶喊》出版時的心情。
如果按當前的術語,列出“生活墓礎”和“寫作動機”來寫,那恐怕只有資料價值了。但這是出自大手筆的文學作品,是序文,是詩。它用詩一樣的節(jié)奏和語言,用小說一樣的典型細節(jié),用魯迅雜文慣有的尖銳灑脫,跳躍地、時而象征時而寫實地,敘述三十多年的經(jīng)歷;窮困的童年、苦斗的青年、寂寞的中年和奮起的當前。請想一下出入于“一樣高的柜臺”和“一倍高的柜臺”之間,這不就寫盡了童年的生活嗎?魯迅當時十五歲左右?!澳昙o可是忘卻了”,實際上不是忘卻,是把“機會”留給那兩種柜臺?!白弋惵贰焙痛饶傅难蹨I,電影上的“示眾”鏡頭,《新生》的命運,然后,大毒蛇一樣的“寂寞”,反復幾次地描繪這種“寂寞”;這些內(nèi)容都使讀者永難忘懷?!扳n古碑”,是“寂寞”的延續(xù)和形象化,夏夜院中,槐蠶“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加深了“寂寞”之感?!凹拍背蔀橐环N有實感的事物出現(xiàn)在序文里了。然后,是人們都熟悉的那場同“金心異”的談話。最后,是“吶喊”,是《吶喊》。
詩一樣的敘事結合詩一樣的抒情,由魯迅自己勾出一個魯迅的形象,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完整的一次。
二、微妙的感情剖析和精辟的世事論斷。
《〈吶喊〉自序》往往從生活經(jīng)歷上升到哲理的思考和藝術的象征,所以文章不長而韻味長、含蘊多,所以留給后來者的也綿遠,迄無盡期。
序文一開始講到的“寂寞”,在后面又多次提起?!拔矣谑且晕宜械秸邽榧拍?;“寂寞”,“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寂寞”要以麻醉來“驅(qū)除”;然而至今尚不能“忘懷”;于是同情《新青年》編者的“寂寞”,決定以自己的吶喊來破除他們的“寂寞”,并且不想再將自己的“寂寞”之感傳染給當時的青年。請讀一讀,這里對這種感情的描寫可謂入微。現(xiàn)在的研究者已經(jīng)注意于魯迅的“寂寞感”并且發(fā)揮下去,寫成引人重視的論文。這“寂寞”之感,首先就是在這個自序里提出的,它已經(jīng)成為詩意的哲理的象征。此外,柜臺前的屈辱、母親的眼淚、異國游子的悲憤、中年戰(zhàn)士的蒼涼心境,都刻畫得好極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這個論斷由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概括出來,表現(xiàn)出哲人的睿智。而革命者的喊聲,引不起任何回應,連反對者都沒有,這又是非親身經(jīng)歷者不能明白的苦痛境遇。另外,叫醒“鐵屋子”里的沉睡者,是應該的呢,還是不應該的,這也是中國“五四”時期革命知識分子所考慮過的問題。在這篇序文里有許多這樣的問題、這樣的論斷,這都使這篇文章超越一般的敘事和抒情,而達到哲理的高度,成為詩與哲理的結合。
三、獨特的文體風格。
在這篇序文里,魯迅把一種歷史的感覺和他個人的感情、心理變化,用一種極為深沉的調(diào)子表現(xiàn)出來。文句大都很長,在一種曲折的、難于傾訴的回轉中表達出來。這些文句是那么雄厚有力,使你不便用“流暢”一類的詞語去形容,去規(guī)范。這是只有魯迅才有的風格,像吃水很深的船,一面快速地向前駛去,一面又給你穩(wěn)定、莊嚴的感覺。在這里沒有諷刺、幽默,也沒有笑;是巨大的歷史回聲,從海的深處升起。
我不能不引出幾句來說一說。請先讀文章開頭的一段,那第二句便是很長的句子。這是入題之筆,是牽動全文的。請看,“所謂回憶者,雖說……有時也不免……而我偏苦于……到現(xiàn)在便成了……”這里的轉折、限定的詞很多,不是為了求得表達的準確,而是為了找到感情所需要的調(diào)子。以下的文章都是以這種調(diào)子寫的,它曲折,它婉轉,它豐滿,它蒼涼。如果說古語里稱贊好文章有所謂“無不達之意”,那么這種調(diào)子,這種風格,同全文的內(nèi)容是如此諧和,不但無不達之意,也就無不傳之情了。作為一個更鮮明的文句,我想舉出文章的結尾部分:
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還能蒙著小說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微幸的事,但微幸雖使我不安于心,而懸揣人間暫時也還有談者,則究竟也仍然是高興的。
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喜悅之情,當然也有不滿,這不滿也非虛語,在后來的《故事新編·序言》和《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言》中曾有進一步說明。但整個說來是高興的,但這高興又不只是一點高興,是包含著許多復雜感情甚至“苦味”的高興。文中用了這么多虛詞,似乎都把文句弄得有點“模糊”了。是的,如果說“模糊”,這里的模糊構成了藝術上的豐滿和深遠;你要“明確”嗎?請試著改寫一下,只怕“明確”反造成了干癟。藝術,確有它難以捉摸的地方,只有多讀幾遍,才能得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