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總綱:《讀三國志法》
一、論正統(tǒng),尊劉抑曹
毛宗崗唯恐后人讀三國不得要領,特意撰寫了一篇《讀三國志法》置諸卷首,做為其評點的總綱。開宗明義,點明:“讀三國志者,當知正統(tǒng)、閏運、僭國之別?!敝赋?,蜀漢是正統(tǒng),吳、魏是僭國,司馬氏的西晉、東晉為閏運之國。僭者,超越職權本分也,僭國即僭偽之國,指相對正統(tǒng)而言,超越本分的割據(jù)自立之國。閏運又稱閏位。比如漢書《王莽傳》稱王莽“余分閏位”即正統(tǒng)之多余。毛氏指出自古以來,區(qū)別正統(tǒng)與非正統(tǒng)的依據(jù)有兩條:一是以地域為主,政權建立在中原的往往被視為正統(tǒng);一是以道統(tǒng)情理為主,合乎道統(tǒng)情理的被視為正統(tǒng)。但“論地不若論理”,“論理則以劉氏為主”。講到這里,毛宗崗毫不客氣地批評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寫《資治通鑒》時以曹魏為正統(tǒng)的謬誤;大加贊揚紫陽先生朱熹在撰寫《資治通鑒綱目》時,一改司馬光之誤,以蜀漢為正統(tǒng),“于獻帝建安之末,大書后漢昭烈皇帝章武元年,而以吳、魏分注其后,蓋以蜀漢為帝室之胄,在所當予。魏為篡國之賊,在所當奪。是以前則書劉備起兵徐州討曹操,后則書漢丞相諸葛亮出師伐魏,而大義昭然揭于千古矣。夫劉氏未亡,魏未混一”,曹魏當然不能視做正統(tǒng)了。
接下來毛氏又說:“迨乎劉氏已亡,晉已混一”,但晉也沒有資格視為正統(tǒng)。為什么呢?因為“晉以臣弒君,與魏無異,而一傳之后,厥祚不長,只能視做閏運”,不能視做正統(tǒng)。何況西晉滅亡之后,東晉偏安江南,“牛代馬后”更不能視做正統(tǒng)。毛氏把“三國歸晉”、“秦滅六國”、“南北朝統(tǒng)一于隋”歸為一類,認為秦不過為大漢統(tǒng)一清掃道路。隋不過為唐統(tǒng)一清掃道路。前一階段正統(tǒng)以漢為主;秦和魏、晉沒有資格;后一階段以唐宋為主,而隋和南北朝的各國、與五代十國的梁唐晉漢周各國,都沒有正統(tǒng)資格。
不但魏晉諸國難與漢之正統(tǒng)地位相比,在毛氏眼里,稱得上正統(tǒng)的唐朝和宋朝也遠不如漢的正統(tǒng)地位,正大光明:唐朝是因為煬帝無道,而李淵父子取而代之,難以與西周起而代商相提并論;因為李淵是隋之重臣,稱唐公,加九錫得天下的手段和曹操、司馬氏如出一轍。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則得天下之正亦不如漢”;況且“終宋之世,燕云十六州未入版圖,其規(guī)模已遜于唐,勉強算是“四海統(tǒng)一”。總而言之,高帝以除暴秦,擊敗殘殺義帝的項羽而興國;光武以誅王莽而光復舊業(yè);漢昭烈帝劉備以討曹操而存漢祀于西川——祖宗的天下來得光明正大,而繼起者亦光明正大。
有人可能說光武復興漢室,統(tǒng)一了天下,視為正統(tǒng)理所當然,而劉備編安一隅,僅有巴蜀之地何得為正統(tǒng)也?而毛氏認為天下正統(tǒng)既然以劉氏為主,而劉備乃高帝、光武后世子孫;子孫繼祖宗之業(yè)自然應當視為正統(tǒng)。有人可能會說南朝的劉裕,五代的劉知遠都姓劉,為何不能視做正統(tǒng)?毛氏答曰:“劉裕與劉知遠之為漢苗裔遠而無證,不若劉備為中山靖王之后近而可考;又劉裕、劉智遠皆以篡弒得國,故不能與劉備并列。”又有人提出疑問:“后唐李存勖既非篡弒,又基本統(tǒng)一了天下,為何不能視為正統(tǒng)?”毛氏曰,“李存勖本沙陀人,原非李姓子孫,而是賜姓為李、與‘呂秦’、‘牛晉’差不多,不能與‘昭烈’相提并論”。這里毛氏稱秦為“呂秦”,東晉為“牛晉”,稱劉備為“昭烈”。褒貶十分鮮明。毛氏還把南唐李昇與南宋趙構相比較,說明為何南唐不能繼唐為正統(tǒng),而南宋可以繼北宋為正統(tǒng),理由是:宋高宗趙構“立太祖之后(孝宗)為后,以延宋祚于不絕”。所以雖然宋高宗“殺岳飛用秦檜,全不以二圣為念”,史家仍以南宋為正統(tǒng)。毛氏以此為據(jù),認為劉備遠勝于趙構,蜀漢遠勝于南宋,因為蜀漢“君臣同心誓討漢賊”。毛氏毫不諱言:陳壽撰寫《三國志》沒有辨明這一點,他根據(jù)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特意于《三國演義》中加以矯正。
毛評本《三國演義》書影
諸葛亮繡像
二、論“三奇”,盛贊孔明、關羽
為了突出蜀漢的正統(tǒng)、主導地位,毛宗崗指出三國有“三奇”,也就是“三絕”:即諸葛亮、關羽、曹操。以諸葛亮為智忠無與倫比,為古今賢相第一人;以關云長為義絕,古今名將第一人;與孔明、關羽相映成趣的是曹操,奸絕古今,古往今來,堪稱奸雄第一人。請看毛氏評價孔明、關羽的文字;其贊美之情無以附加:
“歷稽載籍,賢相林立,而名高萬古者莫如孔明。其處而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清風雅致。在草廬之中而識三分天下,則達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七擒、八陣、木牛流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殲,仍是為臣子之用心。比管、樂則過之,比伊、呂則兼之,是古往今來賢相中第一人。
歷稽載籍,名將如云,而絕倫超群者莫如云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人傳其大節(jié);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里,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往今來名將中第一人。”
毛氏除妙筆生花極贊孔明關羽之外,論運籌帷幄之士,則極口稱贊徐庶、龐統(tǒng);論武功將略,則極稱張飛、趙云、黃忠、嚴顏;論沖鋒陷陣,驍銳莫當,則極稱馬超、馬岱、關興、張苞,而把曹魏東吳之名臣名將一概列諸陪襯難免失之公允,而抑揚之情顯而易見。
三、論文章之妙,極稱《三國演義》波瀾天成,為絕世妙文,裨官野史萬萬無出其右者
毛氏指出,假令一般人寫三國故事,不免下筆便寫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三人各據(jù)一國,分頭敘述。而《三國演義》則不同,“敘三國不自三國始”,而自漢帝始;“敘三國不自三國終”,而“終之以晉國”。而且寫劉備、曹操、孫權又各有陪襯:寫“劉備以帝胄纘統(tǒng)”則以劉表、劉璋、劉繇、劉辟等人做陪襯;寫“曹操以強臣而專制”則以董卓、李傕、郭汜陪之;寫“孫權以方侯而分鼎”則有袁術、袁紹、呂布、公孫瓚、張揚、張邈、張魯、張繡等以陪之。使其主次映襯,或“繞乎其前,出乎其后,多方盤旋于其左右”,使其波瀾迭出,層出不窮,奇趣橫生、引人入勝。
《三國志》書影
劉、曹、孫三人同為開基之主,但三個人故事的敘寫、各有特色、毫無雷同之處。毛氏蓋括其不同有七點:
1.劉備、曹操是自我創(chuàng)業(yè),孫權是借父兄之力;
2.劉備、孫權,都自己稱帝,曹操自己不曾稱帝,而待其子孫稱帝;
3.魏稱帝最早,蜀稱帝于曹操已死,曹丕稱帝之后;吳則稱帝于劉備已死,劉禪繼位之后;
4.三國鼎立,吳、蜀為鄰,蜀魏為仇。蜀、吳有和有戰(zhàn),蜀魏有戰(zhàn)無和;吳、蜀和多于戰(zhàn);吳魏戰(zhàn)多于和。
5.三國之中,蜀兩傳而亡。魏歷五主;吳傳四帝。
6.吳、蜀皆亡于敵國,魏則亡于權臣篡弒。
7.三國帝位替代,各不相同:蜀父子相傳;吳始則兄終弟及,魏則同根相煎;蜀則父為帝,子為虜;魏則父為臣,子為君,參差錯落,變化萬方,無一雷同。
四、論及《三國演義》之結構布局,概括為“六起六結”、十四“妙”處
敘三國前事以董卓擅權廢立為一起,到曹丕篡位為一結;論蜀漢則以成都稱帝為一起,到綿竹出降為一結;
敘劉、關、張故事,以桃園結義為一起,到白帝托孤為一結;敘孔明故事,以三顧茅廬為一起,到六出祁山秋風五丈原為一結;敘東吳之事以孫堅藏匿玉璽為一起,到孫皓銜璧出降為一結;論曹魏故事,以黃初改元為一起,到司馬受禪為一結。而六起六結縱橫交錯,而又脈絡可尋、此起彼伏、燦然成章。在上述“六起六結”的大框架之下,細讀則又有十三妙處:
1.追本窮源之妙。比如,天下諸鎮(zhèn)割據(jù),源自董卓之亂;董卓之亂,源自何進招引外兵;何進招董卓進京蓋因十常侍專擅。因果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自然而然,毫無牽強穿鑿之感。
2.巧收幻結之妙。唐宋以降,人心向漢。三國故事大多寓有擁劉抑曹傾向,羅貫中之撰《三國演義》更加突出了這一傾向。但蜀漢兩傳而亡,是不可更改的歷史。后人為文若強為杜撰,令魏為蜀滅,雖快人心,但太失史實;若令蜀亡而魏一統(tǒng),實為人情不愿。所以《三國演義》敘寫蜀亡之后,接著敘寫司馬氏篡魏,令曹魏以臣弒君始,司馬氏“依樣畫葫蘆”,報應不爽。既是造物之巧,符合史實,也是為文之巧,符合人情?!盎谩闭撸衿嬉?,既“出人意外”又復“在人意中”。《三國演義》實為“造物自然之文”。
3.以賓襯主之妙。這一妙處,毛氏不厭其煩,列舉例子甚多,諸如:以黃巾兄弟三人,襯托“桃園三兄弟”;以各路諸侯之無能襯托,劉、關、張、曹操、孫堅之不同凡響;“三顧茅廬”一節(jié)以司馬徽、崔州平、石廣元等人襯托孔明;及同為一個陣營里的徐庶、龐統(tǒng)襯托諸葛亮;趙云先事公孫瓚,黃忠先事韓玄,馬超先事張魯,法正、嚴顏先事劉璋,后來皆歸劉備,以公孫瓚、韓玄、張魯、劉璋陪襯劉玄德也。曹魏營中,張遼先事呂布,徐晃先事楊奉,張郃先事袁紹,賈詡先事李傕、張繡,后來皆歸曹操,蓋以呂布、楊奉、袁紹、李傕、張繡襯托曹操也……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4.同樹異枝,同枝異葉,同葉異花,同花異果之妙。一言一蔽之,寫同一類事情,同一類人物而各具特色,毫無類同之處。比如:寫兄弟之事,寫了袁譚與袁尚之爭,劉琦、劉琮兄弟在蔡氏操縱下的矛盾,也寫了曹丕、曹植兄弟為儲位之明爭暗斗,但各不相同。其中袁氏兄弟皆死;劉琦劉琮、一死一降;曹植、曹丕雖然萁豆相煎,但都不能死,各臻其妙。再如,寫以婚姻為政治手段,絕不千篇一律。先寫董卓求婚于孫堅,次寫袁術約婚于呂布,再寫曹操約婚于袁譚,后寫劉備東吳贅親,云長拒婚,哪一樁不是出于政治目的?但或絕而不許,或許而又絕;或弄假成真,或真而不果,豈非“同花異果”?更精彩者要數(shù)趙云兩次救后主劉禪:前于長坂坡萬馬叢中,受主母臨危之托;后于滾滾長江之中,舟船之上奪之主母之懷。同出忠義一心,而故事大異其趣。另外,《三國演義》一書,寫水淹、火攻不止一次,但各有千秋。如:曹操決沂泗淹下邳、決漳河淹冀州之水;關羽水淹七軍;呂布有濮陽之火,曹操有鳥巢之火,周郎火燒赤壁之火,陸遜火燒連營,諸葛亮猶善用火,博望、新野、盤蛇后、上方谷,藤牌兵不止一次用火,姜維鐵籠山以仿效之,但每處火攻各有妙用,同葉異花,五彩紛呈。膾炙人口的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七擒孟獲,各有獨到。真乃“同樹異枝,同枝異葉”令人叫絕。
5.星移斗轉,雨覆風翻之妙。世事如棋,本就變幻不定,《三國演義》敘述故事更是白云蒼狗變化萬端,出人意料。何進設謀欲誅十常侍,結果反為宦官所殺;呂布本為丁原義子,卻殺丁原投向董卓;本已成為董卓心腹幫兇,卻又殺了董卓。陳宮放了曹操,棄官追隨曹操;因呂伯奢一事,陳宮發(fā)現(xiàn)了曹操的本來面目,卻又與呂布謀殺曹操;殺曹操不成,結果被曹操所殺。王允要殺李傕、郭汜,反被二人所殺。孫堅本與袁術不睦;袁術反致書孫堅;劉表向袁紹求救,引出劉表殺孫堅。劉備奉詔同袁紹討董卓,卻轉而助公孫瓚攻袁紹;劉備救徐州而得徐州,呂布投劉備而襲取徐州;呂布與劉備成仇,轉而轅門射戟,解劉備之危;呂布已絕袁術,又不得不求袁術;劉備助呂布討袁術,又變?yōu)橹懿侔组T樓殺呂布。劉備“勉從虎穴暫棲身”依歸曹操,又得機會討曹操;劉備帶兵攻袁紹,卻又助袁紹攻曹操;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卻演“古城會”張飛要殺關羽的誤會;許田射獵、關羽欲殺曹操,后反為曹操殺文丑、斬顏良解白馬之圍,華容道義釋曹操。本是曹操追殺劉備,反促成劉孫聯(lián)合共拒曹操;孫吳與荊州劉表有殺父之仇,后來又遣魯肅過江吊劉表、吊劉琦成為盟友;孔明借東風助周郎;周郎卻嫉孔明要殺孔明;周瑜要設計殺劉備,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弄假成真;孫權想用孫夫人控制劉備;不料孫夫人反助劉備;諸葛亮氣死了周瑜;卻又過江吊孝哭祭周瑜;劉璋本欲降曹操,變而為迎劉備;劉璋迎劉備,演變成劉備取西州;劉備“借荊州”,后又分荊州一半與東吳,引出呂蒙、陸遜“白衣渡江”襲荊上。劉備連破東吳,后反為陸遜“火燒連營”,全軍覆沒;孫權求救于曹丕;曹丕卻欲襲孫權;孫劉聯(lián)盟破裂,反目成仇;孔明卻又遣鄧芝為使,重修舊好。馬超帶兵援救劉璋,卻又投了劉備;姜維抵抗諸葛亮,反為孔明收服,后來成了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夏候霸本為司馬懿部屬,后來卻助姜維抗司馬懿;姜維、鄧艾、鐘會三人的斗智斗勇,反復變化更是奇而又奇,匪夷所思。
6.毛氏論《三國演義》的詳略繁簡、剪裁斷續(xù)說其有“橫云斷嶺、橫橋鎖溪之妙”。指出“文有宜連者,有宜于斷者”。其意正如蘇子論文,說文章應該“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得不止”。如著名的三國故事“過五關,斬六將”“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必須緊湊連貫,環(huán)環(huán)相叩,氣脈貫通;雖是多個環(huán)節(jié),但中心是一件事,不能割裂,失其完整性;這就是“宜連”則連;再如“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都能獨立成章,不宜以“文字多寡、篇幅長短”,定行止;中間敘以其它故事,穿插其間,反而能增其錯綜變化之趣。
7.好的文章,正文之前多有小引為之先聲,后有余味不盡,如善歌者余音繞梁。毛氏稱《三國演義》“有將雪見霰,將雨聞雷之妙”。比如:在寫呂布在濮陽火燒曹操之前,先寫了糜竺路遇火德星君的故事;在寫孔融為徐謙向劉備求救之前,先寫孔融幼年謁見李膺的軼聞;寫“火燒赤壁”之前,先寫了火燒博望、新野這些都是“將雨聞雷”的寫法。另外雪有晴后之景,雷有不盡余聲。文章之后亦應有余波蕩漾。如“三顧茅廬”之后,亦有劉琦三請孔明請教自保之計的余波等等,皆是此例。
8.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張弛有致為文亦不可少。毛氏稱《三國演義》“有寒冰破熱,涼風掃塵之妙”。今之為文者,多喜一味打打殺殺,金戈鐵馬,劍拔弩張,以為非如此,難以厭饗讀者,殊不知讀者懸心吊膽之后,還需要舒口氣來。《三國演義》則不然,于關羽過關斬將之時,插入鎮(zhèn)國寺中遇普靜長老;劉備馬躍檀溪之后,遇水鏡先生;小霸王雄踞江東時,忽有于吉一節(jié);曹操晉爵魏王時插入左慈一段;關羽水淹七軍之后則有玉泉山下顯圣一節(jié)。至于孔明南征忽逢孟節(jié),陸遜誤入八陣圖遇黃承彥,等處插曲,均在讀者高度緊張時,峰回路轉,長舒一口氣,頓生“涼風掃塵”之感。
9.現(xiàn)代人看影視故事,常常感嘆,不論何種嚴肅題材,添加點男女感情糾葛似乎必不可少,仿佛廚師之加佐料,添油加醋。毛氏雅稱《三國演義》中的這種插曲為“笙簫加鼓,琴瑟間鐘”。如敘寫黃巾之亂,加入何后、董后兩宮之爭;敘董卓驕橫,加入“鳳儀亭呂布戲貂嬋”;敘李傕、郭汜之事加入楊彪夫人與郭汜之妻往來;寫白門樓一回,先敘呂布計窮送女、顏氏戀夫;寫冀州廝殺間寫袁譚失妻、曹丕納婦;寫“戰(zhàn)宛城”夾入張濟妻與曹操私通;趙云取桂陽,趙范欲以寡嫂嫁趙云而被拒絕;至于劉備過江招親、甘露寺等故事,婦孺皆知。另外在敘述司馬懿殺曹爽之事中插入辛憲英為其弟畫策;曹操征漢中時插入“文姬歸漢”,寫了兩個大才女更令人于金戈鐵馬中見紅妝,刀光劍影中睹粉黛,別有一番情趣。
10.寫文章前后照應,預設伏筆,為下文張本是必不可少的技法。毛氏稱《三國演義》“有隔年下種,先時伏著之妙”,即指伏筆運用之妙。比如公孫瓚與袁紹盤河交兵趙云與劉關張初次相見,為后來趙云投劉備埋下伏筆;馬騰與劉備同事,受衣帶詔討賊,為后來葭萌關張飛戰(zhàn)馬超,馬超歸降劉備,埋下伏筆;劉備在水鏡莊上聞鳳雛之名,為后來龐統(tǒng)投奔劉備埋下伏筆;劉禪于新野初生時鶴鳴之兆,即為劉禪帝蜀埋下伏筆……凡此種種,一讀便知,勿用贅述。
11.敘事之法除正敘外,還有倒敘、補敘、插敘。毛氏極稱《三國演義》補敘的運用“有添絲補錦,移針勻繡之妙”。其舉例說:“呂布取曹豹之女本在未奪徐州之前,卻于困下邳時敘之。曹操望梅止渴,本在擊張繡之日,卻在青梅煮酒時敘之?!瓍欠蛉藟粼拢驹趯⑸鷮O策之前,卻于臨終遺命時敘之。武候求黃氏為配,本在未出草廬之前,卻于諸葛瞻死時敘之。諸如此類,指不勝屈?!?/p>
12.虛寫、實寫、詳寫、略寫,文章根據(jù)需要而定。毛氏用畫家描繪山樹之法來比喻:近者濃之,遠者輕之淡之。稱贊《三國演義》“有近山濃抹,遠樹輕描之妙”。舉例說:袁紹殺公孫瓚,只在曹操那里打聽得來;趙云、關、張襲取三郡,只在周瑜眼中看見、耳中聽來;劉備殺楊奉韓 借劉備之口說出;張飛奪占古城關羽耳中聽到;劉備投袁紹由簡雍咀里說出來。這些都是側面描寫。到于曹丕分兵三路伐吳,一路實寫,兩路虛寫;武侯安居退五路,一路實寫,四路虛寫。實寫則詳,虛寫則略。虛實映襯、簡潔明快,確是妙文。
13.毛氏評《三國演義》,盛贊其對比手法運用巧妙,稱之為“奇峰對插,錦屏對峙”。如寫劉備天性寬和帝室之胄;寫曹操自幼奸詐,宦官之后;寫張飛一味性急,寫何進一味性慢;“袁紹磐河之戰(zhàn),勝敗無常;孫堅硯山之役,生死不測;馬騰勤王無功,不失為忠;曹操報仇未果,不足為孝。劉備遇司馬徽,是無意相遇;徐庶過新野是有意來謁。曹丕逼曹植,是萁豆相煎;劉備哭關羽,是兄弟情殷。
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命不該死;燈滅五丈原,諸葛亮大限當盡。關公飲魯肅之酒,神威凜然,羊祜飲陸抗之酒,一團和氣。關公義釋曹操,是報前德;張飛釋嚴顏,粗中有細??酌鞑挥梦貉颖鲎游绾?,是行事謹慎;鄧艾偷渡陰平小徑,是險中取勝。曹操頭風發(fā)作,陳琳一罵便好;王朗本無疾患,孔明一罵便亡。司馬懿八日取上庸,兵貴神速;百日下襄平以遲取勝??酌魍吞镂紴I,是為進取,姜維屯田沓中,是為避禍。曹操射鹿,失君臣之義;曹丕射鹿,動母子之情。楊儀、魏延相爭于班師之日;鄧艾鐘會猜忌于進兵之時。姜維欲繼孔明之志,無不從人愿;杜預承羊祜之謀,順時成奇功。凡此種種,或正或反,或遠或近,各得其妙。
此外,毛氏還指出《三國演義》首尾照應巧妙。前以十常侍為起,尾以劉禪、孫皓皆因?qū)櫺呕鹿偻鰢嗾諔磺耙渣S巾妖術為起,后以劉禪信師婆、孫皓信術士相照應。中間則間有伏完托黃門寄書,孔亮察黃門盜蜜;李傕喜女巫,張魯用左道,不時關合宦官、妖術誤國之事,使全書旨意相連,章法不為不巧。
五、毛氏以《三國演義》與《史記》《列國志》《左傳》《國語》等史書及《西游記》《水滸傳》相比較,推《三國演義》為第一才子書
毛氏以為《史記》有本紀、世家、列傳之別,“各國分書,各人分載”;《三國演義》合本紀、世家、列傳為一篇,“分則文短而易工,合則文長而難好”。意思是《史記》是由許多短篇構成;短篇容易寫好;而《三國演義》是洋洋灑灑數(shù)十萬言的長篇巨制,要寫好實則很難。誠然,文章優(yōu)劣不能單單以長短論,但熔冶許多自成一篇的短篇為天衣無縫的一篇確非易事。故毛氏說:“《三國》敘事之佳,直與《史記》仿佛,而其敘事之難有難信于《史記》者?!?/p>
毛氏認為《三國演義》勝于《列國志》。我們知道《列國志》取材于《左傳》和《國語》,毛氏認為《左傳》是《春秋》“三傳”之一,以《春秋》為“經(jīng)”,“經(jīng)既逐段各自成文,傳以逐段成文,不相聯(lián)屬”。而《國語》以周、魯、晉、鄭、齊、楚、吳、越人國為界,分為八篇,亦各不相聯(lián)屬,因而《列國志》各國之事,多不聯(lián)貫,難免有割裂之瑕,難與《三國演義》渾然一體相媲美。
同為名著,毛氏認為《三國演義》勝于《西游記》和《水滸傳》。他認為《西游記》“捏造妖魔之事,誕而不經(jīng)”;不如《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真而可考”。就其藝術技巧來說,《西游》好處《三國》皆有,甚至說僅“漢相南征”一節(jié),就抵得上一部《西游記》。說到《水滸》,毛宗崗說“文字之真,雖較勝《西游》之幻,然無中生有,任意起滅,其匠心不難。終不如《三國》敘一定之事,勿容改易”而又匠心獨運為難?!扒胰瞬闹畡伲瑢憗砀鞲鞒錾钟懈叱鰠怯?、公孫勝等萬萬者”。名著之優(yōu)劣長短見仁見智,姑且不論,就人物描寫來說,吳用、公孫勝等較之孔明、周瑜、司馬懿、曹操、關羽、張飛等人來說確實遜色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