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從學生時代就寫詩,可以說寫了一輩子;他的詩,特別是短詩,都寫些什么呢?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說:“幾乎永遠是愛情和友誼,這種情感一直主宰著他,成為他一生快樂與悲哀的直接源泉?!边@些詩是寫給誰的?應該怎樣分析看待它們?許多俄國學者長期都在有意無意地模糊或者回避。為什么?這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學者文庫:普希金的愛情詩和他的情感世界》想探討的命題。環(huán)境的影響,特別是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提出“普希金的名字就是俄羅斯民族偉大、光榮的象征”后,對詩人創(chuàng)作的社會進步意義和人民性的評價越來越高,對其情感生活的關注少了;加上對資產階級學者認為普希金是愛情至上的唯美主義者的觀點的矯枉過正,也淡化了對詩人抒發(fā)個人情感的詩歌的全面客觀的考察:而詩人自己也不愿意多披露反映個人情感生活的詩作之所指,所以他的有些詩寫了叉抹去,將人名用某某替代,將年月改變,再加上流失、焚毀,造成后人收集研究的客觀困難。針對上述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學者文庫:普希金的愛情詩和他的情感世界》希望能在詩人反映自己真實情感方面作一些填補性的工作,用實事求是的唯物史觀探討普希金的抒情詩和他的情感世界,正確認識詩人的偉大與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