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湖海倦游客

在天邊. 且說漂泊 作者:經典文庫編委會 編


第一輯 湖海倦游客

漂泊的日子

張儒學

帆船在大海里漂泊,是為了尋找彼岸;小鳥在天空中漂泊,是為了尋找那片能棲身的樹蔭;我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漂泊,說不出為了什么。

我只知道:漂泊是一根纖繩,貫穿著我的人生、命運、追求。在那一程又一程漫長的旅途中,包里只揣著幾本書,這些年就是與書作伴。有時打開書讀得如醉如癡,因為書中把遠方描繪得令人神往,把漂泊書寫得富麗堂皇,當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一切都大不相同了,又在哪里去尋找書中的意境呢?

我自小在父母身邊長大,上高中時每個星期都要回家,已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也許是因高考落榜便選擇了漂泊,年復一年,世間的風雨都已在我的淚水和血液里凝固,滾滾紅塵也視如煙云,唯有我對家的思念卻無法改變。

有時,一個人常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去感嘆與家息息相關的人生、追求與命運;有時,也獨對明月去吟誦李白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鄙踔烈跃飘敻?,一杯一杯喝個痛快。

每到一個地方,不管是“劃算”的活兒還是“不劃算”的活兒都得干,而且總想干好??傁刖痛肆⒆∧_、扎下根,能掙上幾個錢去養(yǎng)家糊口或者去孝敬父母,可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只好又打點行裝去再度漂泊,去再度追尋,即使不知道該去哪兒。書上的“漂泊自有漂泊路,天涯更有天涯情”,細細品嘗起來,真有一番味兒。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的性格與其他漂泊者一樣,由孤僻變得開朗,由憂傷變得豪放,想笑就對著天空大笑,想哭就對著大海痛哭一場。有時,同是漂泊者的哥兒們,有錢一起花,有酒一起喝,那場面令人感動。由此,我的思想、情感、追求都在開始蛻變,變得豐富而含蓄。

莎士比亞說:“人啊,總是在微笑和痛苦之間擺動?!庇谑牵矣珠_始微笑,在漂泊中尋找,真有點兒異想天開了。夢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出現(xiàn)了,鮮花美酒向我涌來,我歡笑、我呼喊、我追逐……可醒來后什么也沒有,屬于我的仍是那一條長長的漂泊路。

有時,給在遠方的親人或朋友,打一個問候電話,也是匆匆地撥通,匆匆地說上幾句,然后匆匆地掛斷。因為計時表上的時間,在這時已走得飛快,囊中羞澀,使我只好忍痛放下電話。上班下班的時間都有硬性的規(guī)定,這樣,本來平靜的生活,就多了些匆匆的色彩;本來悠閑的人生,就多了一些匆匆的感慨。

不是么?街上那么多匆匆忙忙的人,有的為了升職,而匆匆地四處奔走;有的為了掙錢,而起早摸黑;有的為了買房,為了裝修,在八小時之外還在奮斗……不匆匆行么?而四處漂泊的我呢,更多的只是為了生活而匆匆,每天都是在家與廠這“兩點一線”上奔跑,每天早上與八點鐘賽跑,每天差一分鐘就是遲到,每月遲到三天,就有可能被“炒”掉。為了掙錢而四處奔忙,為了生活而勞心勞神。

有一次回家,在縣城下車后,去拜訪過去的一位朋友,敲門后才發(fā)現(xiàn)他已搬家,再去他單位找人,說他已升遷走了。又只好去另一位朋友家,也是人去樓空,經打聽才知她已去離縣城較遠的一個邊遠小鎮(zhèn)。

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往日熟悉的樓層,一次又一次地撲空,悲涼的心境涌上心頭,這原本好像是自己家一般的縣城,瞬間已變得那么的陌生。相隔不久的時間里,有人升遷走了,有人離開縣城去了小鎮(zhèn),有人不知去向。于是,我匆匆地離開縣城,趕回自己的家,好讓家的溫馨為我趕走所有的失落與凄涼。

人生匆匆,夢境也匆匆。有時,在干繁重的活兒,在面對枯燥的廠房,心里總是在想:過些時間就回家,像父輩們那樣,不為外面的世界而動心,一生都與土地作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時,夢境也像小鳥一樣,飛越于現(xiàn)實之上,不為一日三餐的需求而煩惱,只為悠閑自得的人生而歡歌。沒有匆匆的人生,沒有匆匆的人生中的苦澀,就像自己主宰自己手中的筆一樣,去主宰著自己的命運。但下班的鈴聲,又迫使我不得不回到現(xiàn)實中來,匆匆地趕回家。

為家里的油鹽柴米再精打細算一番,然后匆匆入夢,因為只有夢,才永遠屬于自己。

自從我來到這個小廠打工,對于喜歡寫寫畫畫的我,總覺得枯燥無味。以前在報社時,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報刊,每天身邊都發(fā)生著這樣或那樣的新鮮事、稀奇事,對時事乃至人的生活狀態(tài)似乎有一些了解。更多的時候,還是泡在圖書館里讀名著、看經典書,什么卡夫卡、貝克特等大師的作品,雖然有時也只是隨便翻翻,但總覺得是一種享受。

可現(xiàn)在在這個小廠里打工,每天都在繁雜熱鬧的廠房里干活,好像與世隔絕,廠里沒有什么文化設施,就連專供工人看的電視也沒有,廠里也一直沒有訂什么大小報刊,老板只顧忙碌著生意上的事。于是,一段時間來,廠里的工人們似乎每天只知道干活,下了班就睡覺。

有一天,我突然看見廠里有一間屋里堆了很多廢舊報紙,這些舊報紙是小商販從各個單位收來賣給廠里用來包工件用的。在下班后,我便如獲至寶地鉆進屋里,真是大飽眼福,什么日報、晚報、商報等本市或外省市的都有,有新聞類,也有文學類的,還有過去了一兩年的,最近的也都是過去了大半年的。

發(fā)現(xiàn)了這個“圖書館”后,我如一個干渴的人偶然發(fā)現(xiàn)了一汪清泉,不管這些報紙是何年何月的,更不管是新聞或是“舊聞”,都一個勁地翻著,一個勁地讀,不帶任何功利,只當消磨時間。這樣讀著這些舊報紙,確實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我最喜愛的是報紙上的隨筆與連載,那一篇篇精短的隨筆讓我細心讀后,或為那內心的獨白而感到恬靜、曠達,或為那帶刺的小品文感到痛快、開心、流淚……特別是讀到連載作品時,有時只讀到前面幾章,有時只讀到后面幾章,有時只讀到中間斷斷續(xù)續(xù)的幾章。因為是舊報紙,便自知難以找到缺少的部分,只好自個兒腦子里開始想象其中沒讀到的部分,一次又一次地靠想象讀完了一部又一部連載作品。每當這時,好像就是自己寫完了這個連載作品,那種高興勁兒,是其他人難以想象的,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樂趣。

當然,小廠“圖書館”不是隨時為我開放的,只要管庫房的人換班就得關,又要等下一個接班的人來開。有一天,我在“圖書館”里正看得入迷,看了一會兒后,起身出來門卻被鎖了。出不去了,我就只好坐在里面等,那真是只有以讀報當飯吃了。幸好兩個多小時后門開了,接班的人知道緣由后大笑了好一陣。

從此,我與小廠“圖書館”更是形影不離,凡下班或廠里沒事干時,別人出去打麻將、跳舞,我就坐在那堆舊報紙上,像蛀蟲一樣啃食著那些文字,總想從那些字里行間獲得些什么,但又不明白自己要從那些螞蟻般的字跡里去吸食些什么,只是覺得這樣才得到一種充實,才得到一種欣慰。

我消磨在小廠“圖書館”里的時間很多,在常人看來,是在白白浪費時間,自尋煩惱。但我卻從中感悟到許多人生真諦。如遇到逆境時,善于尋找生機與希望;如遇到不順心的事,善于找些哲人的名言警句來開導自己。特別是這些年一直在希望中又失望,在奮斗中又失落的我,似乎在這小廠“圖書館”里找到了一種夢想,一絲生活的亮光,更多的還是尋找到了甘守清貧與淡泊名利的心境。

有人把臺灣作家賴建成先生的一篇短文中列出的人生三愿“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簡化為“笑得出來,哭得出來”。這話看似簡單,實則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人為升職而笑,有人為發(fā)財而笑,有人會為生活中的某點兒小恩小利而笑,這笑里充滿了喜悅,充滿了滿足與榮耀。而我等平民百姓,只有常常為自己干完一天活兒而笑,雖然勞累,但感到一種充實。這笑,雖然有苦澀有艱辛,但也充滿了無盡的樂趣。

記得前些年讀到冰心的文章《笑》,一個小女孩“捧著花兒,倚著門兒笑”。這笑像花兒一樣純真無邪。前不久,兒子來我打工的小鎮(zhèn)上玩,有一天,他在垃圾堆里撿了些廢鐵,滿手臟兮兮的提著一大包廢鐵去賣了后,拿著自己勞動后獲得的五元錢,笑得合不攏嘴。不是我平時沒給他零花錢,而是他一直生活在窮鄉(xiāng)僻壤,總想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點兒小收入。我望著他苦笑了,笑中有高興也有內疚,想到別的孩子,生來就富有,父母為他從小就積累下很大一筆財富,而我呢,唯一能給他留下的恐怕只有一種“奮斗精神”罷了。兒子的笑,我想跟冰心文章中的那個小女孩是一樣的純真無邪,而我卻笑得很難堪,笑得淚流滿面。

有時,笑則是一種難事,不笑不行,這種笑比哭還難受。比如,在廠里,如遇到領導或老板莫名其妙地發(fā)火時,既使某件事根本與自己沒關系,但也只好笑著讓他批評。有時,如與同事之間為小事而發(fā)生爭吵時,也只能以笑面相對。這笑能緩和緊張的關系。還有如遇到妻子整天在嘮叨某某又發(fā)財了,某某又買房買車了,而你呢,什么也沒有時,也只有笑笑了,也只有用笑來代替所有的憤怒與悲憐。這時,我想到了雨果的小說,是藝術,而生活中有時又何嘗不是在演戲,演得真不真實,就看你關鍵時刻笑不笑得出來。這也說明生活中離不開笑,笑真是無處不需要呀。

然而,作為打工仔的我,更熟悉的是平常人的笑。他們的笑,似乎多半是發(fā)自內心的笑,喜怒哀樂全在笑中。為一個遠方親人打來的問候電話,也往往發(fā)出喜悅的笑;為買上一件新衣服,也在心中暗暗地笑;有時為買上一種便宜的東西,也由衷地笑。

有一次,一向節(jié)衣縮食的鄰居大嫂,花上八百多元,買了一臺二手彩電,開始她笑得合不攏嘴,逢人就講她能“慧眼識珠”,可不到一天,她那臺彩電就不現(xiàn)人影了,才發(fā)覺上當了,氣得她痛哭了好幾場。這哭比笑好,哭過后能讓人清醒,哭就能獲得教訓。

當然,每一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如經歷過太多坎坷的人,笑如陽光,永遠照耀著奮斗的歷程。如一帆風順平步青云的人,笑如一縷輕風,讓你感受到一種喜悅的心情。而作為打工仔的我,常常為生活的艱辛而笑,為人生的坎坷而笑,更為生活的苦澀而笑。

當然,這笑卻比哭好得多,比哭更有味道。

不知不覺中,又是秋天了,樹上那枯黃的樹葉紛紛飄落。在這個象征著收獲的季節(jié)里,我卻感受到一種平常的心境,因為打工仔的秋天,依舊那么忙碌、煩瑣,依舊那么平淡無奇。

下午下班后,我迎著西下的夕陽,無意間跟隨行人漫步于綠蔭道上,有的歡快地聊著天,有的輕輕地哼著歌兒,似乎那已被酷暑驕陽烘烤過的心,一下子就融入了這秋天涼涼的意境里。

我感到心情舒暢,那陣陣笑聲,久久回蕩在綠蔭深處。而我在這涼風吹拂、秋意纏綿的秋天里,只是感受到了又一年過去了,在去年這時,我也這樣感嘆過,但對收獲的渴望,依舊無休止地纏繞心間,但都只是在無休止的期待中消失,如天上的云彩那么飄渺。

這時,遠處傳來音樂聲,悠揚而動聽,好像是一首很流行的歌曲《回家》。此時,我似乎陶醉于這動聽的歌聲中,眼前浮現(xiàn)出那通往故鄉(xiāng)的鄉(xiāng)間小道,彎曲綿長。而故鄉(xiāng)的親人們,正在那片金黃的田野上,收獲著希望。春種秋收的含義,在這種意象中,顯得是那么的深刻。我放慢腳步,在綠蔭道上悠閑地漫步,那樹上略顯光禿的枝條,在淡淡的薄霧中,顯得是那么的蕭瑟,好像與我此時的心情極不相稱。秋天,應該充滿收獲的喜悅,充滿豐收的歡樂。由此,我深深地嘆息一聲,難道這就是屬于打工仔的秋么?

記得小時候,我常跟著父親去田野里干活,春天跟著父親去播種,父親告訴我說:“春天不播種,到了秋天又收獲啥呢?”到了秋天,我跟父親去田野里收割稻谷,父親總是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呀!”

父親年年都在種,年年都在收割,每到收割時總是這么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呀!”對于樸實得跟泥土一樣的父親,這句話就是再好不過的形容詞,也只有這句話才能表達他此時的心情。

后來,我出于好奇,偷偷地把幾粒南瓜籽種在土里,漸漸地看到它發(fā)芽、長大、開花,又精心地施肥,到了秋天,果真結出了一個又一個又大又圓的南瓜。我摘下南瓜抱回家,聽到父母不停地夸獎我,心里高興得不得了,也似乎從這一次經歷中,才真切地感受到“春種秋收,種瓜得瓜”的含義。

如今,我已常年在外漂泊,有時,也像自己種南瓜一樣種下了一些夢想,到了秋天,已經發(fā)了芽,開了花,長得又大又圓,像南瓜一樣進入我的夢中,這夢變得溫馨甜蜜。

當然,夢是甜蜜的,生活卻是那么的艱辛。打工仔常年累月在廠里干活,好像與外面的世界隔絕。即使下雨淋不著,出太陽曬不著,但那春種秋收的含義卻深深地烙印在心間。正如一位詩人寫道,“打工仔就是生長在城里的一株莊稼”。我想一點兒沒錯,打工仔整天迎著充滿競爭的陽光,腳下踏著堅硬的水泥路,很難讓自己的根須融入這片土地,一年四季只能隨別人的意愿去瘋長,開的花是苦澀的,結的果是酸甜的。秋天,只能沉浸在別人收獲的歡笑里。因為,打工仔的秋天,似乎永遠屬于不了自己。

有時,在那一個秋雨飄零的夜晚,我獨自一個人喝上幾口烈酒,臉紅紅的,似乎只有在似醉非醉中才能感受到,一個不同于往日的秋天。眼前又呈現(xiàn)出金黃的稻谷,紅紅的高粱,黃燦燦的南瓜,那般的惹人喜愛。忙碌的日子,笑聲如落金子般地撒滿了鄉(xiāng)間小道。有時我會自言自語地重復著父親曾經說過的那句話:“今年又是一年豐收年呀!”這樣,這個本來平淡無奇的秋天,才顯得那么的溫馨迷人;忙碌、煩瑣的日子里,也多少浸透著幾分秋天那醉人的色彩。

盡管是秋天,是充滿詩意的季節(jié),但一天的勞累,使靈感逃得遠遠的,剩下的只是滿腦子的疲倦與困意,但我還是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的月光明凈如水,看那月光下朦朧的樹影,心中由衷地多了一絲感慨,沒有靈感的夜多好。

近一段時間,總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而大發(fā)脾氣,感覺不順心的事總是圍著我轉,就像每天必經的路一樣,不管是晴天或是雨天,不管是干凈平坦的柏油路,還是泥漿飛濺的小道,都得經過一樣,躲也躲不開。只覺得每天都得去面對,那繁雜無章的廠房,那轟鳴的機器,那沉重的活兒,這都是為了生活,我每天必須干的事。

今晚下班回家,習慣性地點上一支煙,泡上一杯茶,獨自面對一葉開啟的小窗,總想去寫點兒什么,卻沒有靈感,只有暫時把幾句抒情的小詩或構想的一篇散文丟開,任思緒漫不經心地奔忽,如一匹放縱的野馬,無邊際地奔跑,在那茫茫的夜色中,在那銀白色的月光下,尋找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空間。

此時的心情,多么愉快而放松,因為自己并沒有強迫自己要寫出些什么,只是讓被囚禁了一天的情感任意地舒展,被轟鳴的鬧聲圍困了一天的夢想去自由地馳騁,讓被緊張的勞作扭曲了的手腳乃至身軀,重新回歸自己的靈魂。

今夜沒有靈感,只剩下一個真實的自己,可以不為獲得幾分報酬,去寫幾句為無聊人打發(fā)時間的小詩:可以不為得一點兒小利而去寫幾頁為別人歌功頌德的文字,甚至因自己的取舍,去評判某人的是與非,從中加減些情節(jié),而洋洋灑灑地把自己硬拉進這些無聊的悲歡離合的章節(jié)里。只有這時,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不為虛名而苦惱,不為得失而嘆息,只為這一份如水的心境而自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更是靜靜地聆聽如潮的蛙聲,從熱鬧中去品嘗寂寞,在寂寞中去擁有歡愉。

當然,在外面打工是不需要靈感的,在廠里上班更是不需要靈感的。靈感如一個人的隱私,只有深深地藏于內心,讓它變成實在和實干的精神,變成操作機器時準確無誤的操作技能,變成生產出的工件標準的尺寸,變成面對艱難人生而不氣餒的勇氣。

一天一天地,日久天長,本來靈感活躍的我,心也好像沙漠化了,不再為生活中一點兒小小的失意而落淚,更不再為一丁點兒意外的驚喜而徹夜難眠,一張深沉的臉上,似乎只有苦笑相隨,似乎只為往日的夢想而嘆息,生活中的每一天,由此變得平淡如水。

有時,靈感也像潮水一樣涌來,按也按不住。如下班時看見那佝僂著身腰撿垃圾的老人,心中總是發(fā)問:他這么大歲數了還在吃苦干什么,是為供上大學的兒子,或是為生病的老伴兒掙藥費;有時,在報上看見某某小學生,因父病或母病又輟學了,恨不得把身上僅有的幾個零花錢捐出去;有時,聽說某某打工仔一句話不對就被老板開除,真想去找老板論理。但這些,靈感就像蟲一樣地在我腦里亂竄,讓我渾身不自在,但都在無奈與嘆息中消失,甚至消失得無蹤無影。

然后自己猶如一個平面人,依舊在漂泊的人生路途上,艱辛地生活,夢想依舊飄渺如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