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部豐美、扎實的拓荒力作

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多元和整合 作者:趙慶慶 著


一部豐美、扎實的拓荒力作

曹惠民

《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多元和整合》是作者趙慶慶在十年間向讀者奉獻的有關加拿大華人文學的第二本著述。全書約40萬字,加上200余幅圖照,讀之頓有美不勝收之感,可讀可贊,可喜可賀!

早在十幾年前,慶慶在取得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學位后,毅然前往遙遠的加拿大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攻讀比較文學學位。在此期間,她與加拿大學術界,特別是華人華裔學術文學圈,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聯(lián)系,后陸續(xù)擔任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委員、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會員、加中筆會會員和《世界日報》華章版的編委,深度融入了加華文壇。即使回國后,她也一直沒有中斷對加交流,像“走親戚”一樣在中加之間來回往返,經(jīng)常去加訪學、參會、查找資料,從容地在地觀察、在地交流、在地研究。她走訪了幾十位重要的加華作家和學者(成果見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楓語心香:加拿大華裔作家訪談錄》),積累了不少原始史料和第一手資料,這是很多學者不可能做到的。她還曾參與國家社科項目“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加拿大部分的撰寫,現(xiàn)在又主持完成了中國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為了中加文化交流,趙慶慶這位本業(yè)為南京大學外語部的英語副教授,對加華文學可謂傾心盡力,情有獨鐘,華麗變身成了國內屈指可數(shù)的加拿大華人文學的專業(yè)學者。

《楓語心香:加拿大華裔作家訪談錄》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支持和時任加拿大駐華大使馬大維(David Mulroney)先生的高度肯定,稱贊該書的“豐富洞見”“卓有獨創(chuàng)”。應邀作序的我,則特別贊賞慶慶“為她所鐘愛的加華文學貢獻的摯誠愛心”、“對加華文學不遺余力的推展之心”,以及“真刀真槍做學問的態(tài)度和功夫”。她 “重視原典實證”的學術追求更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又承慶慶盛情邀約作序,讓我得享先睹之快,既覺榮幸更感慶幸。讀著這本即將出版的厚重專著《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多元和整合》(簡稱《史論》),震撼之余又感到十分欣慰,因為它又一次全面集中地證實了慶慶的學術堅持、學術積累和治學原則,可以說是一次酣暢淋漓的呈現(xiàn)。就她個人來說,《史論》是對《楓語心香:加拿大華裔作家訪談錄》研究理路的延續(xù)、擴展和深化,而就全球的華人文學研究來說,《史論》可謂既有獨到的貢獻,又有標志性的突破,堪稱一部豐美、扎實的拓荒力作。

加拿大華人文學研究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意的新課題,國內外還沒有相近規(guī)模的成果。慶慶在主客觀條件均具優(yōu)勢的情況下,憑一己之力,承擔起這一課題,可謂順勢而為,立足前沿,在中外文學比較和世界華人文學的研究領域,具有明顯的開創(chuàng)性:在爬梳浩繁資料歸類整理的基礎上,在學術著作的體例形制上,都有先聲奪人的創(chuàng)新,填補了國內長期以來加華文學研究的空白,是世界華文文學研究領域中不可忽視的重大推進。

《史論》體大思精,史料浩繁,整體構想明晰,思路展開從容,在宏觀視角下的多角度論述又不失周全細膩。作者采用了新穎的研究方法,在縱向和橫向的結合上,對加拿大華人的漢語、英語、法語和雙語書寫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縱深感、立體感、形象可視感兼?zhèn)?,顯示了很高的學術水準,不難看出作者所具有的加華文學的豐厚底蘊與積累。

《史論》從明朝中國人通過耶穌會士初識加拿大講起,尋根溯源,給加華文學史輔以厚重的華僑史背景。而加華文學之濫觴,則追溯至 19 世紀中后期華人刻在加拿大海關羈留所墻上的詩歌,即“先僑壁詩”。接著對1907年問世的《大漢公報》展開考察。該著的主體部分,先是板塊狀的一一展示,解讀加拿大華人最為集中的三個區(qū)域——以溫哥華為中心的西中部、以多倫多為中心的東部、以蒙特利爾為中心的法語區(qū)——的華人華裔文學(包括漢語、英語、法語和雙語寫作)的發(fā)展。這些區(qū)域的華人華裔文學是加華文學發(fā)展最為成熟的地方,聚集著最為主要的華人華裔作家?!妒氛摗氛撌隽松鲜鋈齻€區(qū)域加華文學的歷史演變和重要的作家、作品、社團,勾勒出加華文學的概貌,顯示出它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和世界性。再以“北美華裔女性”、“族裔成長小說”和“自我譯寫”諸方面為話題,不僅挖掘出加華文學多元風貌的歷史成因,而且深化了對一些主要加華文學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揭示出加華文學作品的內部聯(lián)系,以及與美國華人文學創(chuàng)作的異同。作者視野開闊而悠遠,思維縝密而周全,將縱向的歷史梳理、板塊狀的掃描和個案的點式深入三者有機地結合,進行跨語種跨國界的整合和比較,全面又不失穿透性地勾畫出了加拿大華人文學的面貌。應當說,這樣涉及多個語種、多元文化的具有拓荒性質的國別華人文學史,實非有扎實學植者而不敢為,也不能為也!

全書涉及的作家有數(shù)百之眾,極大地擴展了讀者的認知視野:“地廣人稀”的北美大地其實地廣人不稀,居然有這么多優(yōu)秀的華人作家和這么多有意思的作品。即以非漢語寫作的作家而言,從19世紀末首開華裔英語寫作先河、被視作“加美華裔英語文學祖母”的水仙花(本名伊迪絲·伊頓),到繼巴金之后獲得法國騎士勛章殊榮、被認為是最成功的華人法語作家應晨,乃至80后的雙語寫作才女曹禪……林林總總,使人如行走于文學百花園,處處美景,目不暇接。

慶慶的論述涵蓋全面,挖掘深入,持論客觀,也常見新意,自可見出她的獨立思考,貫穿著論從史出的強烈意識。如對于一些評論家認為伊頓有自我東方主義之嫌的看法,她認為,其實,伊頓比較注意避免自我東方化。對于張芷美自傳《狐貍精》的懺悔意識的剖析,對于李彥的《海底》(中文本)與其譯寫的英文原著《雪百合》的精細比照,解讀其藝術匠心,都能言之成理。她把應晨的作品分為表現(xiàn)母國敘事的族裔化小說,以及回避人物族裔身份、隱去故事時間和地點的去族裔化小說,也很有啟示性。對葉嘉瑩詩詞弱德之美的闡釋則顯示了她古典詩詞的修養(yǎng)……不能不說,這樣有心的解人實在難得。

《史論》圖文并茂,可讀性高,大量的圖照,琳瑯滿目,有效地加深了讀者的形象認知和感性記憶。這些圖照,既有百年以來各個時期加拿大報刊上的原版,也有近期的新照(包括慶慶親攝者),加上與作家面對面的訪談記錄和照片——大量第一手可視可感的視像資料的蒐集,亦為原本可能讀之無味的史論增色不少,使內容顯得格外的生動和充實。這些無疑需要作者擁有相應的知識結構、較高的外語文獻收集、整理和閱讀能力,殊為難得。

作者精心編制的附錄“加拿大華人文學大事記”,更是前所未見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成果。這是國內外首份加拿大華人文學的大事年表,旨在為讀者迅速了解加華文學的發(fā)展概貌提供津梁之便。其所顯示的搜羅史料的能力也不能不令人欽佩,非常值得后學者學步。

總之,《加拿大華人文學史論:多元和整合》是具有突出原創(chuàng)性、很高學術價值與明顯現(xiàn)實意義的優(yōu)秀成果。正如加華文學前輩、大詩家痖弦先生所言,“這是一部具有歷史尋根意義的拓荒之作,是在世界華人文學原野上用心耕耘結出的碩果?!睙o論是資料的收集、問題的發(fā)掘,乃至理論方法的運用,都對整個學科的發(fā)展具有促進和啟示作用。

讀著這本書,看到一些熟悉的人名、地名和書名,也不由得讓我想起十年前的加拿大文學之旅:從溫哥華到渥太華、多倫多再到滑鐵盧,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與鄭靄玲等知名作家及瑞納森學院孔子學院李彥院長傾心交流,專程參觀白求恩故居留下了珍貴的照片,對法裔聚居的蒙特利爾的迷人魅力,更有無法忘懷的獨特記憶……

但愿所有讀過此著的朋友由此更加走近加拿大,使得北美之北的廣袤大地不再陌生、不再遙遠。

曹惠民

2019年1—2月于姑蘇覓渡橋

曹惠民教授在加拿大、美國邊境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曹惠民,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江蘇省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著有《多元共生的現(xiàn)代中華文學》《出走的夏娃》《他者的聲音》《邊緣的尋覓》《臺灣文學研究35年(1979—2013)》,主編《1898—1999百年中華文學史論》《臺港澳文學教程》《閱讀陶然》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