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宗梧賦論及其學術史意義

文學研究.第2卷.2 作者:


簡宗梧賦論及其學術史意義

許結(1)

摘 要:簡宗梧先生是臺灣當代著名的中國古典學術研究專家,他的賦論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四方面,即詮字辨音,為其語言學基礎;考鏡源流,為其歷史視野;立賦大體,為其典律構建;征文考獻,為其文本批評。他的賦論在中國現(xiàn)代學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簡宗梧 賦論 學術史

一、緒論

簡宗梧先生是臺灣當代著名的中國古典學術研究專家,且是中國以“賦學”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觀其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小學、經學與文學,其中尤以《左傳》學與辭賦學為重鎮(zhèn),如果說他以小學為基礎的經學研究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則其以小學為基礎的賦學研究卻以更為卓著的成就及特色,成為當今辭賦研究的高標。我嘗以為,賦作為一種文體,與詩不同,具有宏大書寫與窮物極相的特征,故借用古人評論賦體的話語來概述辭賦創(chuàng)作的三重境界:“體國經野,義尚光大”(南朝劉勰語),胸襟開闊,氣象博大,此第一境;“會須能作賦,始成大才士”(北朝魏收語),因才辨學,駕馭群文,此第二境;三是“多識博物,有可觀采”(東漢班固語),廣征博采,厚積薄發(fā),此第三境。正因如此,習賦或不拘于文學一隅,論賦亦然,宜兼?zhèn)涓鄬W術內涵,因此,考量簡先生的賦論,或可于學術史之發(fā)展與變遷抉發(fā)其價值與意義。

為說明問題,我們先看簡先生的主要賦學成果:專書四部,分別是《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漢賦史論》、《賦與駢文》(2),另有《文學的御花園——〈文選〉》一書(3),亦與賦學關系緊密。論文分別是期刊論文與會議論文,其代表作如《司馬相如賦篇用韻考》、《王褒辭賦用韻考》、《從漢到唐貴游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賦與隱語關系之考察》、《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兼論賦體蛻變之分期》、《臺灣登鸞降筆賦初探——以〈全臺賦〉及其影像集為范圍》、《司馬光的賦觀及其文學觀的定位問題》、《俗賦與講經變文關系之考察》、《兩漢文章辭賦化之考察》、《唐文辭賦化之考察》、《魏晉六朝貴游文學活動與其賦之特色》、《先秦兩漢賦與說唱文學關系之考察》、《賦與類書關系之考察》等(4)。由此可見,論者常用“考察”一詞,且研究涉及考源察變諸端,領域又兼及語言學、文藝學與文化學等。同時,作為身處臺灣的學者,簡先生對兩岸賦學和海外研究狀況亦多關注,如發(fā)表于1995年的《近二十年大陸地區(qū)賦學研究評述》、發(fā)表于1998年的《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5),既綜會其成,又明辨研究要點。除此論述部分,簡先生還致力于辭賦總集的編纂工作,如主編《全唐賦》與《全臺賦》(6)

簡先生這些賦學成果如何契入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史,則有必要對近一個多世紀(20世紀初至今)賦學研究的特質作一回顧與反思。我曾對20世紀賦學研究的新成就提出五點走向,分別是“由依附轉向獨立”、“由功利轉向學術”、“由社會學批評轉向審美判斷”、“由單一模式轉向多元化”、“由對漢民族實用性文章的認知轉向世界性的學術研究”。(7)而這些新成就的取得,又受制(或“得益”)于百年來學術研究的歷史化、學科化與理論化。就歷史化而言,百年間文學研究的最大特色在“中國文學史”課程的設立與研究,其優(yōu)點在以歷史的眼光審視中國文學的變遷與發(fā)展,辭賦作為重要的一環(huán)取得自身的位置(8);而其問題則在“文學研究”的“史學化”,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文學”本身,甚至造成諸多文學研究論文成為歷史考據學的附庸。就學科化而言,百年間學術研究的分科成為新教育體制與思想的一個重要走向,專業(yè)研究造就了專業(yè)人才,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問題則在學科的細化又造成兼才的缺失,甚至“語言”與“文學”也因兩歧而捍格,這對“兼才學”的賦體之研究,其缺失也愈見明顯。就理論化而言,百年間賦學脫離古代“獻賦”、“考賦”的文化土壤,使賦體由“依附”政教、追逐“功名”而成為獨立的學術,其義甚顯,成績亦多,然則脫離創(chuàng)作實踐的理論又往往“捉襟見肘”、“隔靴搔癢”,回歸文本,體味文本,又成為當今研究辭賦不可不思量的問題。

基于這些思考,簡先生的賦論有幾大著力點值得關注:首先是詮字辨音,既明辭賦之語言特質,又彰顯其小學基礎與學術背景;其次是考鏡源流,以廣遠的歷史視野考察文學與賦學,并擇取漢、唐兩代辭賦創(chuàng)作為重鎮(zhèn)作深入而系統(tǒng)的探究;再者是明辨賦體,通過不同文類之關聯(lián)的辨析,達致賦學典律的構建;繼而是回歸文本,對辭賦文學的本位批評,又與其理論的典律化思想輔成相應。綜觀上述幾點,拙以為不僅于賦學研究有極大獻益,其于學術史的意義也值得思考,故不揣淺陋,略獻微忱,作些初步探析。

二、詮字辨音:語言基礎與學術背景

進入20世紀以來,古典文學的研究面臨一大挑戰(zhàn),即新學派主張以“語體”白話取代“文言”,從語言與修辭的根基上剔除古典文學(文言文)的歷史“正統(tǒng)”性與時代“合理”性;在風格上以“通俗”取代“雅贍”,從文學歷史與現(xiàn)實的雙重意義上剔除古典文學的生存價值;在功用上以“寫實”的社會文學取代“藻飾”的宮廷文學,用“清簡”的新體揚棄“繁縟”的舊體。這一變化雖然更多地體現(xiàn)于寫作的層面,但對文學理論批評意識的改變和影響亦鉅,如胡適《白話文學史》、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視“白話”、“俗”為中國文學主線或中軸的觀念(9),即為典型。于是,以語言學原理探究文學之法被置于兩可之間,在新文學審美思潮沖擊下的辭賦研究,以其“宮廷”、“貴游”性質被揚棄以致失落,歸復其“文言”與“文字”的批評傳統(tǒng),幾為絕響。如章太炎在《國故論衡·辨詩》中明確指出:“小學亡而賦不作?!?sup>(10)萬曼《辭賦起源:從語言時代到文字時代的橋》一文通過對早期“用詩”與“口賦”的文學性記錄的探尋,考論賦體的源起(11),雖或片言只語,或論焉未深,然鳳毛麟角,彌足珍貴。縱觀近百年來賦學研究,雖有少量以語言學論賦之作,如層冰《漢賦韻箋》、康金聲《論漢賦的語言成就》等(12),然均屬專就賦之“韻”與“語”的具體探討,缺乏本原意識以及方法論的意義。

緣此,運用語言學原理探究辭賦文學之法則,并視為研究之基礎工作的,簡先生的系列成果堪稱首屈一指。在一篇文學史介紹性質的文章中,簡先生明確提出賦起源于“不歌而誦”的韻語,而賦的性質與角色定位,也正經歷了由“口誦”到“書面”的變化過程(13)。這正是簡先生由語言觀賦體的一貫主張。從語言的角度入手,一方面可由“賦”原本就是民間口藝即“口誦”特征來把握賦體藝術的本質,另一方面是由已形成文字的漢賦文本著眼,去考察作為語言藝術由“口誦”到“文字”的發(fā)展,這也是簡先生更為著力檢討之處。綜觀他的幾部賦學論著,如《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之第三章《相如辭賦韻譜辨析》、第六章《揚雄辭賦韻譜辨析》,《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之第二篇《漢賦瑋字源流考》,《漢賦史論》之《運用音韻辨辭賦真?zhèn)沃倘丁返?,皆為其采用語言學(音韻與文字)研究辭賦之范例。而在簡先生以語言學論辭賦的相關研究中,又以兩方面成就最為顯著:一是賦韻問題。對此,簡先生的研究主要從兩方面展開:

其一,對古代賦家用韻法則的探討。如對漢賦的批評,簡先生重點對西漢三大賦家司馬相如、王褒、揚雄作品的用韻規(guī)律及方式作出具體而微的考述。這從簡先生發(fā)表的《王褒辭賦用韻考》由“凡例”、“陰聲韻”、“陽聲韻”與“結語”(或“綜述”)構篇(14),已可見其以落實文本、細微考辨的論韻方式。再以司馬相如辭賦用韻為例,簡先生未公開發(fā)表的博士論文中《相如辭賦韻譜辨析》一章(15),其中“陰聲韻”分別辨析“之部”、“幽部”、“宵部”、“魚部”、“歌部”、“支部”、“祭部”,“陽聲韻”分別辨析“蒸部”、“冬部”、“東部”、“陽部”、“耕部”、“真部”、“元部”、“談部”、“侵部”,“入聲韻”分別辨析“職部”、“沃部”、“藥部”“屋部”、“鐸部”、“錫部”、“質部”、“月部”、“緝部”等,計26韻部,一一列述相如辭賦文句,予以校注、辨析。正是在此大量具體研究中,論者得出諸多值得關注的賦韻問題,如“陰聲韻之幽宵魚四部,為元音相近之一組,故多通押之例”、“陰聲韻去聲字,與相承之入聲韻通押,此為蜀郡方音之特色”等。如果說漢賦還多用方音,到唐賦創(chuàng)作已是官韻的時代(16),那么再看簡先生對唐代賦韻的分析,就顯然更多地關注偶對用韻之法,這其中內涵了由韻“部”向韻“法”的變移。如在《唐賦分韻聯(lián)對初探》一文中,簡先生通過對《全唐文》中賦篇的篩選,分別從四方面探討唐賦的“分韻聯(lián)對”:第一,賦例分析,尤以白居易賦為重點;第二,分韻聯(lián)對之蠡測,分別考述就韻生句、韻密精工、長隔功夫及疏宕文氣、刻意安排等;第三,分韻聯(lián)對句式分類;第四,分韻聯(lián)對之流衍。(17)由此分析,從而視唐賦中“分韻聯(lián)對”為“長隔對”之延伸,復開“后世制義分股之法”的重要用韻現(xiàn)象及創(chuàng)作過程,這對鈴木虎雄《賦史大要》中有關清賦股對的分析(18),不無補充與進益。

其二,從考據學的眼光因韻辨?zhèn)?,解釋有關賦作年代諸問題。文學的研究,首先是文本的研究,辨明文本的真?zhèn)危俏膶W批評的前提。由于古籍流傳日久,致偽原因甚多,故歷代學者采用諸如考究目錄、尋查征引、核定史實、勾稽語言等方法辨?zhèn)?。就致偽而論,辭賦文本爭議也多,如漢前宋玉《高唐》、《神女》,漢代司馬相如《長門》、《美人》,揚雄《太玄》,班婕妤《搗素》,以及《西京雜記》所載錄的“梁園賓客”諸文士賦,作者歸屬頗有爭議(19)。就辨?zhèn)味?,上述諸法同樣適應于辭賦研究,惟辭賦作為一種韻文形式,以音韻辨?zhèn)危瑓s不失為重要方法,前賢如劉大白《宋玉賦辨?zhèn)巍?sup>(20),有所嘗試。然而,專注于音韻辨?zhèn)吻议_一門徑,則為簡先生賦學的重大開拓,這一點最突出地彰顯于他的漢賦研究。在《漢賦史論》中,分別有《運用音韻辨辭賦真?zhèn)沃倘丁贰ⅰ丁疵廊速x〉辨證》、《〈長門賦〉辨證》、《〈高唐賦〉撰成時代之商榷》、《〈神女賦〉探究》諸章,既有此法則的宏觀論述,又有其具體篇章的考證與辨?zhèn)?。如《運用音韻辨辭賦真?zhèn)沃倘丁肺闹_篇《現(xiàn)存辭賦充斥贗品真?zhèn)坞y辨》節(jié)中,簡先生認為:“歷來為辭賦辨?zhèn)?,常缺乏科學的利器,不像古氣候學者、人類學者及更新世地質學者,可采用放射碳測定法(carbon-14dating),作為強而有力的證據。”于是論者接著在《以音韻辨?zhèn)蔚膬?yōu)越性》一節(jié)文字中,列舉“風格之品評”、“故實用典之考核”、“相關書籍引錄資料檢查”諸法外,得出“可以廣泛運用得以尋求確證的辭賦辨?zhèn)畏椒ǎ峙履^于以音韻辯證”的結論(21)。鑒于劉大白以先秦音韻測定宋玉賦真?zhèn)蔚慕涷炁c失誤,簡先生在文中進一步提出了具有科學性的系統(tǒng)證音辨?zhèn)沃?,即時代性、分析性與地域性。所謂時代性,就是明確一時代之韻部及用韻方法去核定其賦作,辨其真?zhèn)?。所謂分析性,即論者認為劉大白《宋玉賦辨?zhèn)巍凡捎玫摹俺闃印狈绞降氖д`,而宜“全篇韻字的分析”,如他在《〈美人賦〉辨證》中逐次考察其押韻,以分析出符合時代用韻狀況的結論。所謂地域性,簡先生認為賦作辨?zhèn)巍霸谘信袝r,不但要留心于各韻部分合的時間,更要注重其分分合合的地域性”(22)。所以他在《〈長門賦〉辨證》文中詳考了賦中“襜”“誾”押韻情況,因為此兩字在漢代分屬“談”“真”二部,《廣韻》則分屬“鹽”“真”二韻,而二者很少通押,于是遍查韻譜,發(fā)現(xiàn)王褒《四子講德論》以“陳、賢、廉”為韻,揚雄《太玄》以“淵、簽”為韻,同于相如賦之用韻方法,且三人皆隸屬蜀郡,這既查考出西漢蜀地一通韻法,也可為《長門賦》系司馬相如所作增一佐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