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圣先王的故事——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圣王與黃金時代
儒家自孔子以來,在政治文化信念上就具有一個十分鮮明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儒家之所以推崇古圣先王,“稱述久遠的堯舜之道,遵守近世的文武法度”,其根本用意就在于表達他們心目中對理想時代的向往和理想社會的追求,并打著古圣先王的旗號來批評現(xiàn)實政治的狀況,提出他們的各種政治和文化的主張。由此,儒家在塑造中國人的歷史認知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方面作出了最為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一)遠古帝王傳說
任何一種文化都植根于其傳統(tǒng)之中,中國的儒家文化尤其如此。而要想了解中國儒家文化的淵源,特別是了解承續(xù)傳統(tǒng)而來的儒家政治文化的源頭與特征,有必要首先來了解一下古人是如何看待歷史和政治起源問題的。盡管這些起源以神話或傳說的形式出現(xiàn),卻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政治的原初意義,預示了文化發(fā)展的脈絡。
1.有巢氏
傳說人類開始初期,人口稀少,野獸眾多。人們雖然住在洞穴里,卻仍經(jīng)常遭受野獸和蛇蟲鼠蟻的侵害。而且洞穴的溫度、濕度隨氣候變化,經(jīng)常是夏潮冬冷,增加人們得病的概率,人們深以為害。這時出現(xiàn)了一個名叫有巢氏的人,面對人們的疾苦,他感到十分痛心,殫精竭慮以改變這種惡劣境況。有一天,他打獵之后躺在樹下,仰望天空,看著白云朵朵……突然,一只小鳥嘴里銜著枝條飛落到樹上,在樹枝上蹦蹦跳跳,最后把枝條放在一個樹杈上飛走了。不久小鳥又銜著根枝條飛回來,并放在剛才的樹杈處?!靶▲B在筑巢呢,多么勤勞啊!”有巢氏感嘆道。但他又轉念一想:“小鳥在樹上做巢多好啊,可以防止地上的猛獸。”這時他的腦際閃過一道靈光,一個構木為巢的想法就此萌發(fā)。他興沖沖地跑回去,開始做實驗,經(jīng)過多次努力,終于成功。從此,人們由穴居改為巢居,白天采集打獵,晚上就住在類似鳥巢的房子里,不僅可以防止野獸侵襲,而且比較舒適。人們?yōu)榱烁兄x有巢氏的功勞,便一致推選他做首領。于是,有巢氏便成為遠古的一代圣王。
2.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的另一位遠古帝王。在他生活的時代,人們還不會用火,仍像動物一樣,吃野果和生肉,喝動物血,穿羽衣獸皮,生活十分艱苦。由于所食的瓜果蚌蛤和獸肉等不易消化,加之生活環(huán)境惡劣,人們經(jīng)常生病,壽命很短。
燧人氏和族人在森林里打獵的時候,有時會遇到雷電把樹木引著,造成山林大火。大火熄滅后,經(jīng)常能撿到一些被燒死的鳥獸。燧人氏等撿起來咬一口,哇,味道好鮮美啊!如果能天天吃到這樣的食物就好了!可惜他們吃完這些天賜美食之后,又要茹毛飲血了。雖然有時他們也能利用森林大火保存火種,但火種經(jīng)常因為看管不善而熄滅。所以他們大多時間還是以生食為主。什么時候能有不滅的天火可以利用呢?
有一次,燧人氏在追逐野獸的過程中武器損壞了,只好隨手撿起一塊石頭奮力向猛獸扔去,結果沒有打中野獸,卻擊中另一塊顏色、質地差不多的石頭。當兩塊石頭碰撞的時候,突然迸出了火花,把周圍的枯草引著了。但一陣風吹來,又把火熄滅了。燧人氏看到火起以為天火又起,本想趕緊逃走,但見火熄后便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看個究竟。他拿起兩塊石頭,互相擊打了一下,便有火星迸出,嚇得他馬上把石頭扔掉了。但兩塊石頭又好端端地躺在地上,并沒有什么危險。燧人氏這下放心了:“這兩塊是神石啊,互相擊打就能把天火引下來。這是天神賜給人類的嗎?我得把它們拿回去供奉起來,然后引出天火,燒烤獵物!”從此,燧人氏的部落便學會了用火。
還有另一個傳說,燧人氏所在地區(qū)生長著一棵燧木,又叫火樹。又有一種火鳥,經(jīng)常飛來啄燧木,發(fā)出火光。燧人氏受到啟發(fā),折下燧木枝,鉆而生火。并且,傳說中的燧人氏還建造了“傳教臺”,向人們傳授鉆木取火的技巧以及如何用火打獵等,還發(fā)明了結繩記事的方法。
總之,燧人氏找到了生火的方法,使人們吃上了熟食,也不再畏懼寒冷了,還能抵御野獸,生活狀況大為改觀。人們將他奉若神明,便尊其為帝王,列為“三皇五帝”之首。
3.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為宓羲、包犧、伏戲,也稱作犧皇、皇羲,也有人認為他就是傳說中的太昊。關于他的傳說在古籍中有很多記載,但說法不一。
相傳在燧人氏時期,雷澤出現(xiàn)了一個巨人的腳印,伏羲的母親感到好奇,便踩著腳印玩。當她踩上去的時候,有一種神奇的感應,似乎有巨蛇纏身,回家后就懷孕了,并且懷孕12年后才生了伏羲。又傳說伏羲與他的妹妹女媧一樣,都是蛇身人首,兩人結為夫妻,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
但關于伏羲氏的最主要的傳說是他演繹八卦。伏羲生活的時代,人們對宇宙自然的奧秘了解太少,所以每當刮風下雨、雷電交加之時,人們往往充滿了畏懼。而伏羲則是一個對宇宙自然有深刻靈敏的感應,并勤于思考的人。他決定對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做一番探究。于是,當時的人們便看到了這樣一幅情景:有時,伏羲呆呆地看著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有時,他又出沒于崇山峻嶺、溪流沼澤之地,還不時拿起身邊的事物觀察。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伏羲總結自己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認為自然現(xiàn)象中最主要的是晝夜之變、陰陽之別,便巧妙地用兩個符號:代表陽的“—”和代表陰的“--”來表示這一基本現(xiàn)象,并將這兩個符號進行不同組合,來象征八種基本的自然現(xiàn)象。八卦的推演還可用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和人倫秩序。因此,八卦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字。根據(jù)這種造字法,伏羲教導人們不再運用以往的結繩記事法,改換用“契書”,即刻畫符號的記事法,如果有什么事情要記,就用某種特定的符號刻在某件物品上。契書不僅比結繩方便,而且更為形象、易懂,有利于人類經(jīng)驗的積累和傳播。
傳說中的伏羲不僅創(chuàng)演八卦,他還效法蜘蛛結網(wǎng),教人們用繩結網(wǎng)打魚,并且制定婚嫁之禮??梢哉f,在伏羲時代,中國文化有了較大的進步。因此,伏羲受到當時人們的愛戴,被推舉為王,共在位110多年。
4.神農(nóng)氏
神農(nóng)氏是繼伏羲氏之后的另一位神奇帝王。傳說他是我國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的開創(chuàng)者,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神農(nóng)氏生活的時代人口大為增加,而打獵和采集并不能供應充足的食物。神農(nóng)氏發(fā)現(xiàn),肉食動物總是數(shù)量很少,而草食動物的數(shù)量卻比較多。他就想,大地上草木繁盛,所以吃草的動物數(shù)量眾多。人類雖然也吃果實,但果實受季節(jié)限制,而且不易儲藏。那么,有沒有別的植物能給人類食用,而又數(shù)量眾多,不受季節(jié)限制或較易儲存呢?
于是,神農(nóng)氏決心遍嘗百草,尋找這樣一種植物,但找了很久也沒有結果。有一天,一只紅色的小鳥飛過他的頭頂,把銜在嘴里的九穗谷掉了下來。神農(nóng)氏撿起九穗谷,發(fā)現(xiàn)以前沒有見過這種植物。他見上面還有很多種子,就拿了幾粒放到嘴里嚼,覺得味道不錯。但是這種谷子很難見到,而且只有這么幾粒,神農(nóng)氏以為它沒什么用處,就把種子搓出來,揚到地上,以便蟲鳥覓食。接著,神農(nóng)氏又踏上了尋覓之路。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神農(nóng)氏收獲很小,但仍然堅持尋找。當他再次經(jīng)過這個地方的時候,發(fā)現(xiàn)已是遍地的谷物。神農(nóng)氏十分高興,便在這里住了下來,給谷物除草、澆水、捉蟲。到收獲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這些谷物足夠自己吃很長時間。于是,他把種子分給族人,并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教人們如何種植。有了這些經(jīng)驗后,神農(nóng)氏繼續(xù)尋找,最后培植出五谷。據(jù)說,神農(nóng)氏還教會人們掘井灌溉。
神農(nóng)氏在遍嘗百草的過程中,不僅發(fā)現(xiàn)了五谷,還對各種藥草的特性有了深入了解,著成《神農(nóng)本草》一書,中國的醫(yī)術自此開始。傳說今天的“神農(nóng)架”便是神農(nóng)氏采藥煉藥,為民療疾的地方。當然,嘗百草的過程是十分危險的,古書稱神農(nóng)氏曾經(jīng)一日遇70余毒,有神藥而得以解救。但他最終還是因中毒而去世。人們?yōu)榱司拺阉е篮玫脑竿?,構想了神農(nóng)駕鶴升天的神話故事。
5.黃帝
根據(jù)《史記》所述,黃帝生活于神農(nóng)氏后期,他復姓公孫,居于軒轅之丘,因此又稱軒轅氏,是有熊國的國君。
黃帝生活的時代,諸侯坐大,互相侵伐,天下生靈涂炭,而神農(nóng)氏權力衰弱,已不能禁止諸侯征戰(zhàn)。黃帝作為一方諸侯,一面大修文治,安撫百姓,一面大力整頓武備,禁暴止亂,征討那些不朝拜天子、不遵從天子命令的諸侯。許多諸侯承認錯誤,重新向天子朝拜。
但也有少數(shù)諸侯仍然怙惡不悛,尤以炎帝和蚩尤為最。炎帝作為當時實力最大的部族首領,不斷地欺凌其他弱小部族,引起他們的不滿,因此這些小族紛紛投奔黃帝部族。黃帝廣施德政,民心皆向,又加強軍隊訓練,實力迅速提升。終于,黃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進行決戰(zhàn),經(jīng)過數(shù)次激烈戰(zhàn)斗,黃帝終于戰(zhàn)勝了炎帝,統(tǒng)一了中原華夏。但南方的蚩尤部落仍然不聽天子號令,為非作亂。黃帝便率領諸侯聯(lián)軍在涿鹿之野與之進行武力對決,雙方拼殺得天昏地暗,最終黃帝擒殺了蚩尤,從此天下太平。
由于黃帝功勞顯赫,天下人共同推戴他接替神農(nóng)氏成為天子。
上述帝王故事在古籍中多以神話或傳說的形式出現(xiàn)。但其中不乏可信者。因為上古本無文字書籍,所以歷史事跡多以口頭相傳,其中不免會有遺漏和摻雜,甚至變形,這便形成一般意義上的“傳說”。但傳說并不全是虛構,關鍵是如何理解。比如伏羲氏蛇身人首,可能是指伏羲氏所在氏族崇拜蛇圖騰。
由于年代久遠不可考證,而且這些時代的文化過于疏陋,儒家書籍對這些傳說很少涉及。然而,儒家卻是在這種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甚至,我們可以倒轉其中的因果關系:正是因為有了儒家思想,人們才會如此“構造”或“層累”地創(chuàng)造了這些傳說。但不管傳說的可信度如何,也不管儒家思想與這些傳說的因果關系如何,要而言之,這些傳說是我們民族對自己歷史起源,或者說是政治起源的一種構想,表達了古代人對政治本質的最原始、最樸素,也是最基本的看法。在他們眼中,作為理想圣王的政治家的出現(xiàn),乃是為了人民大眾的共同福祉,而不是為了逞其私意從而視民眾如草芥;政治,也不是暴力支持下的強權,而是立功立德、造福人類的正義之地!正所謂“自古以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人民之主)也”(《三國志·魏書一》注引《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