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 I

成就渺小而偉大的人生 作者:蘇菲兒


Chapter I

——Keywords:母愛/生命

——序語: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

01 一歲半

時間流逝對于每個人來說總有著一種或長或短的不明確感。今天是我生下兒子18個月的日子,這18個月對我來說,既像一個世紀般漫長,又似眨眼般轉(zhuǎn)瞬即逝。而對時間這樣的感受存在于我對以往很多事情的回憶之中。

已經(jīng)不再是出生時不足3公斤那紅紅皺皺的嬰兒,他現(xiàn)在會叫“媽媽媽媽”,會說“沒有沒有”,會爬上爬下。

上天如此仁慈,給予他生命,并賦予他成長的力量。

幾天前,與一位摯友閑談,他說做了爸爸以后,突然對“死”有了某種恐懼,會覺得母親年紀大了,會在夜深人靜時聯(lián)想到一些突如其來的意外和死亡的瞬間。

也許,我們真的都長大了。

小孩子出生之后,我總與母親在一起,像連體嬰般。比過往三十年自我有記憶以來的任何時刻都親密。也正因為如此,我也恐懼有一天失去母親,自己獨自一人生活在這世上,這孤獨感好似掉進宇宙黑洞般令人窒息。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赤身裸體來到這個世上,歡天喜地迎來自己的下一代,哭天喊地送別那個把我們帶來這世上的人。更有不幸的人,要在有生之年眼看自己的孩子離開這個世界。離別的過程是如此不可回避,這般殘忍??擅\有它自身的安排,不明緣由。

腦中盤旋過這一大圈的生生死死,眼前熟睡的像天使般的胖小孩實在可愛。

佛說世間無永恒,任何事物都是無常且短暫的。快樂稍縱即逝,悲傷也會走。人之所以痛苦,就是貪戀永恒。得到快樂時,不愿接受它遲早會走的現(xiàn)實。

當我們內(nèi)觀心中當下的快樂和滿足,喝一杯水體會到它的甘甜,聞一朵花帶來的馨香。這一刻既是人間天堂,也是應(yīng)當被好好珍惜的當下。

值此我親愛的小孩滿18個月之際,愿世人遠離求而不得的苦痛,愿我們都學會珍惜當下、善待父母、善待身邊人。

02 善良

萬圣節(jié)快到了,美國大農(nóng)村到處都是金燦燦的大南瓜,好天氣去附近的南瓜農(nóng)場走動走動也可以度過些許美好的秋日時光。

周末去了離家30公里的Centennial Farms,沿途風景有山有水令人很是心曠神怡,小小的農(nóng)場種南瓜田和蘋果樹,養(yǎng)了兩條年紀很老的大黑狗。稻草人和雕刻好的南瓜已增添了很濃的節(jié)日氣氛。

那天去了很多小孩,兩三歲是孩子最最可愛的年紀。摸摸地里的大南瓜、拖個平板車、坐個拖拉機都讓他們興奮不已。

大人們準備了pumpkin muffins(南瓜松餅)和飲品。初秋的早上有點冷,于是拿了三個松餅放在椅子上,準備就著點心喝個熱咖啡再去田里玩玩。小孩子拿起其中一個松餅,孩子對甜食感興趣,本稀松平常,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把第一個拿給了我母親,第二個才放進自己嘴里。這個小小的舉動令我母親很是感動。

一個才20個月大的小嬰孩已經(jīng)懂得分享、懂得無私。心中自然很感恩學校教育得好,也希望孩子一直都能這么善良。

回想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讀“孔融讓梨”的故事,老師和父母也都會教我們,無私與分享,皆是美德。

可是,隨著我們長大,越來越深入人心的道理卻是——這個社會,你老實,是沒有用的,是要被人欺負的。不是教你壞,是教你懂得保護自己。

隨著我們長大,我們每個人都吃過很多善良的虧,受過很多無私的苦。

因為很善良,所以被人利用,因為不舍得別人受傷害,所以委屈了自己。

反過來想,我們每個人心里不也都住著一個“惡人”嗎?

去超市買水果,我也想拿走最新鮮的那袋;去花店買花,也希望自己買到的是最美的那一束;如果有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就算你對對手感到抱歉,也不可能輕易拱手讓人;如果你中意的那個人也有人喜歡,你會不會就此放棄?

成年人的世界不再只有南瓜松餅?zāi)敲春唵瘟耍覀円∩岬臇|西關(guān)系著我們的前途、利益、幸福。我們好像只能做“惡人”,才能在這個成年人的世界里生存下來,漂漂亮亮地活下來。

一個很尊敬的前輩,是個專業(yè)人士,學富五車、旅居海外多年??傁矏蹖v史時政評頭論足義憤填膺一番,黑即是黑、白即是白,卻被妻子親友笑稱“憤青”。

一日同他閑聊,他說看了我的一篇博文,頓時“茅塞頓開,幡然悔悟”。

好奇問他是什么樣的“金玉良言”?

“小孩子才說對錯,成年人只講利弊?!?/p>

嘻嘻哈哈之后,心中悵然,成年人的世界,如此悲哀。

做小孩真好,他們的世界只要一顆糖一塊餅,就是幸福了。

親愛的小孩,人生路那么長,愿你可以保持無私善良,很久很久。

03 托兒所

2017年秋末冬初,國內(nèi)一線城市的幼兒園虐童事件頻發(fā),一夜之間輿論嘩然。

鼓起很大的勇氣打開網(wǎng)上的視頻,看了一分鐘不到便關(guān)了,氣得渾身發(fā)抖,淚也要涌出來。受害孩子的母親指著施暴者聲淚俱下地控訴,身體都站不穩(wěn)需要旁人攙扶,這是怎樣的心痛和打擊,為人父母的,絕對可以感同身受。

話說回來,我的小孩是早在18個月不到就開始送托兒所的,雖然在虐童事件之后身邊的質(zhì)疑聲更多了,來自親戚朋友鄰居等等那些“關(guān)心”著我們的人。更有朋友在朋友圈立帖為證“決定把孩子在家里養(yǎng)到五歲再送學?!?。

然而,上海這個地方,以房價為首,什么都貴。自從生了小孩子,對請育兒嫂和保姆的行價也會豎起耳朵聽聽,從每個月5千人民幣起跳,我身邊最貴的付到一萬多。

O. M.G.簡直刷新了我對雇傭行業(yè)的三觀!

親愛的朋友們,因噎廢食是不對的,讓我們洋氣點,把你請育兒嫂的錢拿來付學費送孩子去好一些的托兒所好嗎?

我的小孩在上海去了一家臺灣人經(jīng)營的早教中心,早上8點托到下午5點。

離家近,去學??戳艘淮?,就定下來了。

在國內(nèi)這種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zhuǎn)的大環(huán)境下,把路還沒走穩(wěn)的baby送學校是要頂著各方壓力的。

“家里沒人帶???可憐的哦!”

“早點去接他哦,要吃不飽的,帶點點心給他回家路上吃……”

“怎么弄傷了啦?去找老師問問怎么回事!”

等等等等……我只想說,我后悔沒早點把他送去。

第一周每天早上的離別都很dramatic,哭得撕心裂肺,也很快就開始生病發(fā)燒,感染一些孩子之間會傳染的病。

但是,這個過程,你三歲把他送學?;蛘咚臍q送,都是要經(jīng)歷的。人生嘛,難免最初的一陣痛。

去了學校沒兩天,小孩子有一次在家,又去廚房打開了垃圾桶,我一個箭步?jīng)_上去阻止他亂翻,沒想到,他把手里的垃圾丟進去,然后蓋上蓋子。

當時我簡直驚了!自問沒有這個本事像學校老師那么會教。

兩個月后,我們?nèi)チ嗣绹?,幾天倒完時差后,我又把他送學校了。一開始也是可憐兮兮,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也聽不懂別人說什么,哭得更厲害。

可過了沒多久,他已經(jīng)開始享受學校生活。學校有各種玩具和設(shè)施,環(huán)境其實比起家里容易磕磕碰碰的家具要安全許多。

很快,尚在牙牙學語20多個月的孩子會說hi, please, thanks.

把不滿三歲的孩子送去學校,國內(nèi)的人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反對聲音最大的是“孩子還很小,他不會說話,學校照顧不好怎么辦?”

其實,對孩子的照顧,不是無微不至事無巨細才是最最好,只要保證安全,多吃點少吃點吃好點吃差點都不應(yīng)該太計較。

美國學校的教育更加粗獷,小孩子時?;貋硗壬嫌胁羵蛘呶孟x叮咬,老師也只是輕描淡寫。轉(zhuǎn)頭想想,受一點點小小的皮外傷并不會影響他的成長,他們在外面玩沙子爬樹林簡直happy得要上天。

更何況,我始終堅信,絕大部分幼教的老師們都是出于愛孩子才投身這個行業(yè)的。只要是以愛孩子為出發(fā)點的,我們就應(yīng)該放心把孩子交給他們。更何況,現(xiàn)在通訊如此發(fā)達,微信發(fā)發(fā)照片和視頻,非常方便。

最關(guān)鍵的是,小孩子在學校過集體生活,他才會學會分享和包容,他才會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只圍著他轉(zhuǎn)。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受到最好的照顧,但是,我們應(yīng)該更希望他們是快樂健康有大愛的。

你指望一個保姆教會他這些,很難。

04 說再見

上海已經(jīng)連著好多天霧霾嚴重。喉嚨不舒服,頭一次戴口罩出門,也不知道能防多少PM2.5,或只是尋個心理安慰吧。

想起多年前剛知道霧霾那陣,結(jié)識一男,每次出來都要戴口罩,說PM2.5會造成永久傷害。約會了幾次就不再聯(lián)系了,喜歡重視健康的人,但太過惜命的就愛不起來了。

與朋友敘舊,多年未見。最后一次出來玩時,我還在過晚出日歸神魂顛倒的日子,現(xiàn)在我每天清晨6點起床、一日三餐按時規(guī)律。那時他剛被女朋友甩了,心中苦悶需要朋友做伴,現(xiàn)在換了幾份工作,前任早已是前前前任。

只是,現(xiàn)實生活有時堪比韓劇,精彩無比。

朋友問我是否還記得那時女友跟他分手、他很是傷心的時候。

“當然記得,被人甩了,自然不甘心?!蔽艺{(diào)侃道。

“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她死了?!?/p>

氣氛有些凝結(jié),我以為朋友在說笑。(我也希望前任去死。)

原來,朋友那時的女友得了絕癥,家人瞞著她,后來病情惡化、瞞不住了,女孩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想讓男友傷心,故決絕分手。

朋友知道真相的時候,已是半年后女孩去世。

事情過去了,朋友的敘述已經(jīng)很平靜。之后他也結(jié)交過別的女友,現(xiàn)在也在認真追求有好感的女孩?,F(xiàn)實的生活還是比韓劇好的,我們不會孤獨終老,時間會沖淡一切。再轟轟烈烈崩塌的世界也是可以重建的。

朋友說現(xiàn)在心儀的女生在留學,他去探望了她,很是浪漫癡情的樣子。

碰巧的是,那所學校也是我的母校。在不知名的英國小城,學校在華人圈最出名的除了排名蒸蒸日上的商學院和傳媒專業(yè),春天盛開的爛漫櫻花,就剩哥哥張國榮了。

那時,年輕的Leslie未出道、未出柜,安安靜靜地在整日刮風下雨的英倫學著設(shè)計。

這聽起來像一個傳說。求學時,想到這樣的傳奇巨星曾在你走過的路、坐過的教室、吃過的餐廳留下過足跡,心中不免蕩漾,那是真的。

如今,物是人非。

每一天都有一些事情發(fā)生,我們遇見什么新的人,送別什么的舊的人??赏?,我們會說“你好”,卻不懂如何說“再見”。

跟前男友分手的時候,不管理智如何控制情緒,彼此還是說了很多負氣的話。

分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總做著相似的夢——我們兩個人面對面坐著,膝蓋對著膝蓋這樣近,我說“分開之前,我想跟你說、有很多很多話跟你說?!?/p>

每次夢醒,是悵然若失,夢中我有很多很多話想要說,但其實,分手已是定局,自己也不知道能說什么。

幾年前,有一出舞臺劇,叫《最后14堂星期二的課》。教授走到人生的盡頭,他的一位學生來他家里上了最后14堂課,每一次都在星期二。

這部劇探討我們?nèi)绾卧谌松姓f再見。

只是,道別,很難。

人生的生離死別,任憑你如何盔甲武裝,道“再見”,也終究是無奈無措的。不如好好珍重每一次相逢。

05 人事天命

受邀觀看了舞臺劇版《商鞅》的首映。

開場,面臨被五馬分尸的商鞅,一句“我不服天命”,氣勢磅礴。

開演前,收到家人辭世的消息。不意外,與病魔爭斗了很久,與所有人一樣,置身其中,便希望奇跡發(fā)生在自己家人身上,可惜的是,之所以稱為“奇跡”,一般人不得見。

一片黑暗的劇場中,那種“人終究殊途同歸”的宿命感變得愈發(fā)強烈。意外或明天不知哪個先來的宿命,時時刻刻圍繞著我們。

與你一同生活過、愛過的人終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留下的只有一些會隨歲月淡忘的回憶和時不時纏繞心頭的遺憾,這就是尚且活著的人所要承受的幸與不幸。

對那些在病逝前受盡折磨吃盡苦頭的人,雖總想說一句“早知結(jié)果還是如此,不如不要去治,吃吃喝喝過完人生最后的時光?!笨上У氖牵彩莻€人,有求生的欲望,不到最后時刻,便不會放棄,這是人面對生活應(yīng)當有的態(tài)度,亦是生為人的幸與不幸。

過世的人大抵總會提醒在世的人們珍惜生命、及時行樂。但是,怎么個“行樂”法呢?健康的人總以為自己要活個天長地久,所以總念著多賺點錢、找一個條件好些的人成家、買一套市區(qū)的房子、不要貸款,這樣將來的生活便可得到保障。

倒也是一點也沒有錯。

與前同事聊天,聊了一些舊識的近況,例如生活如何、工作的新去向等等。同事說:“很多年后才發(fā)現(xiàn),當初很在意的東西,現(xiàn)在看來不過是以前的自己太年輕,人終究是殊途同歸的?!?/p>

我們并無就“殊途同歸”再做深入的探討。聊生死,并不適合同事之間。她想表達的更多的是那些追逐名利的過程與結(jié)果看似轟轟烈烈,但人最終追求的不過是在這世間走一遭的成就感與幸福感吧。

小時候的一個朋友,出身名門,相貌堂堂,人生閃耀著金光。一個很平常的日子開著自己的小型飛機,還沒飛多久飛機就掉下來了。得知他的死訊是在第二天的報紙上,那時心想,前一秒他可能還與朋友約了晚上的聚餐,轉(zhuǎn)眼就灰飛煙滅了。

這才是人生吧。位高權(quán)重的工作也好、愛人對將來的承諾也好、市中心的豪華公寓也好,都只不過是極有可能被“意外”取代的、還沒有到來的“明天”。

唯有看透這人生的無常,才能更用心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用盡全力去愛自己愛身邊的人。

06 太多太少

長輩做壽,最開心的無非是堂房的兄弟姐妹能聚在一起。長大了各忙各的,越來越少有機會這樣。哥哥姐姐們早已成家,原本一桌剛好的小輩,因為新成員的加入逐漸坐不下了。

最小的哥哥有兩個女兒,一個4歲一個6歲,長得甜美好看,每次都是大人們爭相親親抱抱的寵兒。姐姐因為要上課所以沒有來聚餐,妹妹一個人變得安靜許多,少了平日跟著姐姐一起的次頭怪腦。

席間,大家閑話家常,最大的堂哥突然對妹妹說:“你比姐姐乖,比姐姐長得好看?!?/p>

這一言論立刻被在席的兄弟姐妹們?nèi)浩鸲ブ?/p>

“不能這么說!你明顯沒有生養(yǎng)二胎的資格!”

哈哈!大堂哥的兒子已經(jīng)快成年,他自然不會再有二胎的打算。

只是,我們這代人,好像真的在育兒方面科學了不少。讀了點書,比起老一輩來更注重育兒的心理健康。

回想我們還是小孩的時候,家庭聚會的最大樂趣之一,就是大人們大庭廣眾調(diào)侃小孩子,拿我們幼時的糗事做談資拿來下酒下飯。小孩子最大的任務(wù)也是隨時被叫喚到大人那桌去表演點才藝取悅我們的叔叔阿姨們,什么唱唱歌、說說英文,或者輪流親親大人的臉頰。

而大人們最拿手的就是貶自家的小孩來夸對方。

我小時候讀書好、人本分、從不闖禍,是家中長輩拿來夸獎的對象,同輩的哥哥姐姐們自然成了靶子。而自家的父母為了謙虛謙虛總是要說我“傻乎乎”、“木訥”什么的。

總之,誰家的小孩不被拿來比較呢?

小時候比讀書升學,大了就比工作賺錢、結(jié)婚生子,再后來大人們知道塵埃落定,孩子們也大了,再比就傷自尊了,也就不說了,席間的話題變成了養(yǎng)身——這不吃那不吃這有病那有病,總之年紀大了焦點轉(zhuǎn)移了。

而我們的下一代,大抵是不用面對這些的了,因為作為他們的父母,我們不會再這么做。

可是,有時也會疑惑,我們自認有了點文化,懂了點幼兒心理,可我們真的能做到滿分嗎?

對一個人的愛,是最最難把握的。含著怕化了、捧著怕摔了,愛多了怕寵、愛少了怕傷,拔苗助長怕適得其反、完全放任自流又怕他長大了反過來怪我。

愛得剛剛好,究竟是幾斤幾兩呢?

中國有句古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為了孩子甘愿受苦受難,為了孩子過好的生活拼命賺錢。我們這一代人有時仗著多讀了幾年書就一板一眼詬病父母的育兒之道,其實是極不孝順的。

我們自小在家庭聚會上被調(diào)侃長大,也不一定真的落下什么心理陰影,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不要怪別人。處處呵護處處小心言辭,把孩子養(yǎng)成玻璃心,將來他們也未必真能體會這份苦心。

一個孩子的成長,要愛、要善良、要父母的以身作則,其實就足夠了。

07 醫(yī)鬧

我們國家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和強至宇宙級的購買力,早已令全世界目瞪口呆。可是,也正是在我們生活著的這片土地上,我們一定要堅韌無比地健康著,因為就醫(yī),是一件令人聞風喪膽的可怕事兒。

“醫(yī)患矛盾”這樣復(fù)雜敏感的社會問題,有著錯綜復(fù)雜的歷史政治原因,絕非一言兩語能說清。

看過很多“奇葩”新聞——病人家屬群毆醫(yī)生、疊羅漢導致醫(yī)護人員全身粉碎性骨折,醫(yī)生戴頭盔看診避免被打……

(件件是真實新聞,網(wǎng)上可查)

太好笑了!我每次聽聞都覺得滑稽,卻從未細想究竟是什么讓我們這樣一個禮儀之邦天天有鬧劇上演。

直到上周,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

許是長途飛行、季節(jié)轉(zhuǎn)換或別的什么原因,兩歲不到的孩子感冒發(fā)燒了。本是幼兒常有的病癥,我也只是在家正常護理。直到幾日后的一個清晨,剛睡醒的孩子突然咳出一大口鮮血。

作為一個沒有任何專業(yè)醫(yī)護知識的媽媽,頓時慌了手腳,抱起他就去醫(yī)院。

分不清東南西北哪個醫(yī)院哪個科室,只知道離家最近的是中山醫(yī)院,僅有的常識是綜合醫(yī)院有急診有急救設(shè)備。

周一早上的交通水泄不通、下著毛毛雨,簡直不能更糟,好不容易在醫(yī)院保安趕東趕西指手畫腳下,在地下車庫停好車子,抱著快30斤重的孩子爬了三層樓到了急診部。

掛號處的指示牌指示要去“預(yù)檢”。來到“預(yù)檢”窗口,一位醫(yī)護人員坐在隔著玻璃的小窗里。

“你什么?。俊彼龥]有正眼看我。

“小孩子吐血了!”我已上氣不接下氣。

“了”字音未落?!拔覀儾豢葱『⒌??!边@位醫(yī)護人員已經(jīng)低頭做自己的事,而我被別的病人擠到了旁邊。

我不是什么玻璃心的人,但當時的我,瞬間淚就涌了出來!

給有孩子的朋友致電求助,得到的答案是可以送別的兒童醫(yī)院,但急診也要排好幾個小時的隊。

后來的事也沒什么好多說,孩子精神狀態(tài)尚可,托了關(guān)系找到了私立醫(yī)院的專家電話詢問,被告知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充血,不要太過擔心。

這件事告了段落,過了段時間孩子也逐漸康復(fù)了。

只是,那素未謀面隔著玻璃也未看清長相、只覺掛了機器人面具的醫(yī)護人員為何不能多說一句“我們這里沒有兒童急診,但有門診”,讓我不至于抱著吐了血的孩子茫茫然站在醫(yī)院大堂,不知去往何處。

不要因為一件事去怪罪什么人,體諒他人的不易,體諒整個社會的不易,檢討自己的應(yīng)急反應(yīng)。

這是我正在做的。

可是,這個世界之所以會讓人灰心,往往不是什么技術(shù)的缺乏,而是人,他多說一句少說一句,可能讓你對整個行業(yè)整個人群的觀感都變得不同。

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不是在“雙十一”的網(wǎng)購額達到多少百個億,也不是橫掃了歐美多少個路易威登旗艦店,而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國民,在他生病的時候,依然可以相信,醫(yī)院是救死扶傷的地方,醫(yī)者的心,是父母心;他一生的積蓄不會因為一場重病付諸一炬;他不需要去托關(guān)系去塞錢去運用權(quán)勢就能得到專業(yè)悉心的醫(yī)治。

愿我們,不論身處哪個行業(yè)、在何種處境中,都能與人為善;愿同理心與我們同在,幸運與我們同在。

08 別離

4月1號自從成為張國榮的忌日后,令“愚人”平添苦澀,本該懷念小時候在奧利奧中夾牙膏捉弄同學的歡樂,被電臺永無止境的懷舊金曲淹沒了。

難免憂傷……

是多受人愛戴又英年早逝的遺憾,令一個人離開人世那么多年后,還有無數(shù)人在懷念他?

而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地,都在面對別離。雖然我們的離開,不會得到太多人的念記。

一位大學同窗,畢業(yè)后進入一家出版社工作,幾年后跳了人生中第一次槽。

“跟領(lǐng)導說完辭職兩個字的時候,我竟當場哭了出來,真是始料未及。”

平日里不算特別情緒化的女生,在聚會里回憶起這段經(jīng)歷,引來周遭一片“你戲太足”的玩笑吐槽。

然而,第一次說分手,不管是戀人還是工作,有這樣的反應(yīng)也許很正常吧。投入了期待,時間培養(yǎng)出一些感情,分離就充滿離愁別緒。

如同小王子日夜?jié)补嗔怂切⌒⌒乔蛏系拿倒寤?,旁人看來毫不出奇,卻令那一片遙遠的星球在小王子眼中如此與眾不同。

母親去參加表姐的告別式已經(jīng)是個把月前的事了,現(xiàn)如今卻總還會提及表姐生前那男友,以同學身份出現(xiàn)在告別式上,以未亡人之態(tài)手捧遺像走了長長一段出殯的路,哭得肝腸寸斷。

生離死別,就是那么令人心碎,即便我們都明白,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只是何時會散,很多情況下,由不得人。

一個朋友,身懷六甲之時赴國外生產(chǎn)。臨行前夕,男友提出分手,幾番拉扯,成了定局。

如今孩子已經(jīng)會走會跑會說話。

本以為這分手,應(yīng)是極有儀式感的事,面對面坐下,悉數(shù)對方的不是、雙方的不適,然后說一句對不起、說一句原諒、道一聲再見,再分道揚鑣、永無瓜葛。

可現(xiàn)實沒有劇本,有時候,那離別,只是匆匆一別,從此生死不過問。

日前觀看了文章出演的舞臺劇《每一件美妙的小事》,這部獨角戲唯一的角色是一個因母親憂郁癥三度自殺、自己也患上憂郁癥的人。

劇中人物說起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是小時候家中名叫大黃的狗。

大黃老了,獸醫(yī)建議安樂死,讓它不要再這么痛苦。

“我就這么抱著它,它好像變得輕了些、還是重了些,我說不清楚,總之不同了?!?/p>

這段表演,竟讓如此不喜歡文章這個演員的我在劇場中落下淚來。

面對這永恒的別離,我們都是如此脆弱。

父母把小孩養(yǎng)大,看著長大成人的孩子結(jié)婚生子撫育下一代。而小孩子年幼不更事時,天真地以為與父母朋友會永遠永遠在一起??墒牵松顨埧岬氖虏⒎秦毟F,而是離別。

長大后,我們要面對離別,短暫或永遠。

祖母去世后不久,有一次與父親聊天。

“我一直都知道這一天會來,但最讓人害怕的這一天還是來了?!?/p>

這話出自平日高冷寡言的父親之口,令我心中難受極了。

離別讓人無法逃避,有時甚至無從選擇,我們只能接受,告訴自己要坦然。

與戀人分手,向工作告辭,都是不經(jīng)歷就不能令人生完整的過程,但也有人“幸運”地嫁給初戀,有人“踏實”地在一個地方服務(wù)至退休。

子非魚,焉知魚之不樂?

09 完美美好

陪小孩玩玩具,他熱衷把樂高的方塊疊得無比高,放在小汽車上。自然一不扶好就倒下來摔個四分五裂。小孩在這時總要一秒鐘變臉,原本無比開心馬上哇哇大哭發(fā)起脾氣來。

當然,這只是小孩的玩意兒,跟他說要耐心哦,不要哭哦,跟你一起重新疊好。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而小孩也在歡笑和哭鬧間樂此不疲。

原來那么小的嬰孩已經(jīng)在追求完美,我一個個疊起來的不能倒、不能壞、不能四分五裂。

可人生,大多是四分五裂的呀。追求完美,會痛苦的。

一日與同事閑聊,她說4歲大的兒子會因為一點點的不完美對自己大發(fā)脾氣,譬如繪本上色畫出格了一點之類,令她有些擔心。

“是否總是夸贊他很棒、很聰明,給了小孩子壓力?”

“這樣活著會很累的。”

成年人經(jīng)歷了些許人生的挫折,已深感追求完美這件事,令人疲累。

我想要完美的人生——22歲遇見白馬王子,30歲前生兩個可愛的小孩,最好是哥哥和妹妹,35歲事業(yè)有成,名利雙收……

這些夢18歲時做來很甜。

35歲時,你發(fā)現(xiàn),遇見的男人都是渣,工作如雞肋毫無起色,后輩人才濟濟,身邊同年的朋友有的已經(jīng)離了不止一次婚。

劉曉慶說“出名要趁早”,而你貌似已錯過了飛黃騰達的年紀。

一切都是那么不完美。

身邊更有白目之人時不時提醒著你現(xiàn)實殘酷,青春不再。

一男性友人,幾年前離了婚,沒孩子。離婚的原因也沒什么石破天驚,大抵只是性格不合或者生活中雞毛蒜皮的瑣事吧。離婚后立馬投入到尋偶的狀態(tài),家人介紹、同事介紹、朋友介紹。

我問他,“你準備好了嗎?感情上,心智上。”

“再不結(jié)婚生孩子,年紀要大了?!贝四兄挥?0出頭,聽聞這話時我竟覺得可能時空錯了位。

友人的條件是不錯的。當今社會,有穩(wěn)定體面的工作,父母也是本分老實的人,有房有車無貸,長得也算斯文清秀,算得上優(yōu)質(zhì)的結(jié)婚人選。

可那個嘴,天天嚷嚷著自己再不生孩子,父母年紀要大了帶不動了等等。

后來經(jīng)過頗為積極的相親活動,結(jié)識了一個女孩子,無婚史,28、29的樣子,交往了半年就籌備婚禮了。

Excuse me?你急什么?

“我不急小姑娘也要急的呀,快三十歲了,她家里催著我們結(jié)婚?!笔Щ槟型蝗灰桓毙星樘米约阂埠軣o奈的惡心樣。

結(jié)了婚,便老生常談了,要快點生孩子,再不生小姑娘年紀大了生不出了,雙方父母也要帶不動小孩了。

我們身邊有人執(zhí)著地去做人生贏家,或艷羨這樣的人生,可我們自己的人生卻有那么多缺憾,讓人好不沮喪,如同樂高崩塌的那個瞬間。若我是小孩,還能旁若無人嚎啕大哭,可我是大人,人前失態(tài)太難看了。

完美的人生一定是好的,可惜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大多無福得到,只能寬慰自己——人生就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呀。

看了一出舞臺劇,故事情節(jié)和表演都相當精彩,是近年來進劇場看到過的少數(shù)佳作之一。

可臺下有個不怎么識趣的觀眾,明明是題材沉重略為心酸感人的故事,他偏偏要當作“票房蜜糖”的作品來欣賞,時不時爆發(fā)一下狂笑。因為是澳洲來的作品,外籍演員全英文對白,屏幕上有中文字幕翻譯,可惜卻時??ぃ钣^眾時不時云里霧里。

然而,當臺上的女演員情到深處落下淚來,這部作品我已經(jīng)想給滿分。

任何一件事你若全情投入過,不管過程怎樣、結(jié)果怎樣,就是美好的。

10 愛信任

小孩子快兩歲了,活蹦亂跳,走著走著就能狂奔起來。

生命,妙不可言,一天一天,眨眼長大。

每個工作日的清晨,帶小孩子去小區(qū)停車場取車出門。而這段路從一開始他在籃子里、在懷里、后來抱在手臂、再到現(xiàn)如今他能獨自行走。

入冬之后,小孩子的體重超過了30斤,再加上厚厚的冬天外套,我提著大包小包已經(jīng)無法單手抱著他走這段路。擔心他在車庫里獨自亂走會危險,總下意識地去拉他的手,而他卻總是在抗拒,嘴里嘟囔著“自己走”。這番拉扯的結(jié)果是披頭散發(fā)的我強行抱起掙扎哭鬧的他艱難走向停車位。

簡直就是一場硬仗——誰打過誰知道。

終于有一天,不想再披頭散發(fā)的我突然覺得,應(yīng)該放手,不再去拉扯他,而是走在他旁邊,保持著正常的步行速度。觀察他的同時,警惕著有沒有車子從后面駛來。

奇跡發(fā)生了。

小孩完全沒有我想象中的亂走亂跑,他與我保持著幾步的距離,跟著我的步伐,一路小跑到停車的位置,乖乖站在車子旁等我開門。

原來,他一直以來的掙扎,只是想獨立行走,而非在車庫胡鬧。

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有了孩子之后,才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自己父母的辛勤付出有了徹底深刻的感悟。那份操心,豈是只字片語能概括!

為人父母,都想給孩子全部的愛、最好的最好。而付出愛的同時,孩子需要相同多的信任。你越拉他,出于對他自控能力的不信任,他越抗拒,越與你背道而馳。你累,他也很沮喪。

朋友的兒子到了叛逆的青少年時期,臨近升學考試,卻沉迷電腦游戲。朋友平日心思撲在職場,對孩子疏于照顧,現(xiàn)在急得跳腳,他越罵,孩子越是充耳不聞,罵急了甚至會反過來與父母動手。

簡直是家門不幸!旁觀的朋友們無一不這么想。

養(yǎng)個孩子真是操一輩子心——小嬰孩時怕他吃不飽穿不暖,托給保姆或?qū)W校怕被虐待,長大了要擔心他言行規(guī)矩,再大些便是升學的壓力,好不容易畢了業(yè)出了社會,父母還要暗搓搓去人民公園物色物色好對象。

這么看來,為人父母的這一生,真是還前世債。

遇見開始陪孩子做作業(yè)的朋友,我總勸他們不要太在乎,讀書這回事得過且過就可以了。但回頭自己深想,那只是自己的孩子還小,不到這時候,風涼話說說太簡單。

可真正好的教育,陪著做功課只是其次,愛與信任,才是孩子一輩子無法被奪去的財富。

父母生育了我與胞弟兩個孩子,談不上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但也踏踏實實規(guī)規(guī)矩矩。父母那一代人,為溫飽打拼,別說什么陪做功課了,我一路考上名校,爸爸才迷迷糊糊知道女兒是個學霸。

我和胞弟應(yīng)該也都曾經(jīng)歷過叛逆迷茫、看什么都不順眼、覺得全世界沒有人理解我們的青春期,而父母給予的是完全的信任,從未歇斯底里指責過。他們始終深信自己所生的定是本質(zhì)純良的好孩子,以身作則孝順長輩,對旁人也極為熱情慷慨。

待我長大成人,才意識到,這才是我人生中最最重要的財富。

我只想給小孩全部的愛,最多的信任。

我只愿我的孩子善良正直,不需要太聰明太優(yōu)秀,過豁達開心的人生,無畏無懼地來這世間走一遭、盡情經(jīng)歷這人世間的快樂與悲傷。

11 天堂地獄

一舊友,藝術(shù)家,孩子是快上小學的年紀。平日里雖不需上班打卡,卻也忙個四腳朝天。認識了很多年,從畢業(yè)、戀愛、結(jié)婚生子,不常見面,卻是一起經(jīng)歷了人生許多重要時刻、困難時會拔刀相助的朋友。

幾年前比較熱絡(luò)時,只聽說婆婆幫她搭把手照顧孩子,大半時間與小夫妻一起生活。

這婆媳之間瑣碎到末末渣渣的事情,也算大家聚會的談資之一。

朋友性格獨立、善良、有些內(nèi)向,那時她總說,跟婆婆同一屋檐下,要和平共處,只能靠忍耐。

她自嘲“忍者神龜”。

“婆婆”這個形象,那時對我等單身未婚女青年來說,自然是避之不及的。更有閨蜜開玩笑說自己希望將來的丈夫是孤兒,這樣就不用面對婆媳問題這個世紀難題。不論怎樣,與公婆同住是萬萬不可接受的。

而婆婆們做出來的奇葩事,說來怕是能做幾天幾夜的下酒菜。

近日與朋友重聚,自然問起了家里近況。朋友出人意料的說,跟婆婆之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親如母女。

H-O-W?

(聽了這話,我原本瞇瞇小的眼睛瞪大了不少)

道理自然是亙古不變的——婆婆愛兒子愛孫子,妻子愛丈夫愛兒子,兩個女人愛著同樣的兩個男人、同一個家庭,理應(yīng)相親相愛,不管各自的方式方法是怎么樣的。

“我原本總有看不慣的地方,生活習慣,瑣瑣碎碎,但她照顧孫子,如此全心全意。老人照顧孫輩,并非天經(jīng)地義,他們放棄自己舒服的生活,我從心底感激。”

朋友說,她不再是忍耐,現(xiàn)在有了分歧,絕不會上升到矛盾,一笑了之。

婆婆冬天堅持她和丈夫一人一被,因為她怕自己的寶貝兒子著涼。

“天哪!不可理喻!”幾年前,一眾姐妹簡直覺得這個婆婆精神不正常。

“現(xiàn)在我們真的一到冬天就主動分被子蓋,還拿這事兒出來說笑?!迸笥延帜眠@事兒出來說,但一切都不同了。

生活中的小事情,真的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句無心的話,一份讓人發(fā)笑的堅持,比起一個長輩對家庭真心的付出,算得了什么!

另一個朋友,夫妻鬧離婚,已經(jīng)發(fā)展到撕破臉,不管誰對誰錯,誰都沒落個好。

婆婆幫她帶大女兒,從嬰兒起,日日夜夜、悉心呵護,連我等旁人看著都羨慕。

如今,兩家人鬧翻,婆婆的那份付出不再受到媳婦的牽記,而婆婆也只挑惡言惡語來攻擊媳婦。

佛說六道輪回,皆在人間??蓱z的是他們帶著這么多忿恨,現(xiàn)在只怕是在地獄徘徊。

朋友指責老公就是個媽寶,才會這么沒擔當!

瞧瞧,古往今來不變的道理還有另一說——婆婆愛兒子,妻子愛丈夫,兩個女人愛著同一個男人,怎么能和平共處?

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這么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茨阕约涸趺聪?。

12 原生(附后記)

香港曾有個艷星叫陳寶蓮,未滿18歲便在母親的逼迫下簽約拍三級片出道,29歲跳樓自殺。

一位友人說陳寶蓮原是上海人,與她小學同班。

“她那時候叫趙靜,父母離婚后改叫劉照靜。高,瘦,當時不算容貌出挑。有段時間還經(jīng)常玩在一起,在她家里用枕頭互相打鬧玩。長大后知道一個很漂亮的香港艷星叫陳寶蓮。跳樓死了以后才知道原來她就是趙靜。拿來照片細細辨認,才隱約看出當年的影子……”

友人感嘆,“人間戲劇,時時都在身邊發(fā)生?!?/p>

的確。

而這件事之所以在十多年后被媒體重提,是陳寶蓮當年留下的幼子,如今已長大成人。坊間傳言王菲的前經(jīng)紀人收養(yǎng)了這個孩子,而天后也一直在經(jīng)濟上給予資助。如今,昔日艷星之子已長成翩翩少年郎。

這孩子好可憐,那么小媽媽就跳樓死了……

這孩子好可憐,那么多男人看過他媽媽的脫戲……

茶余飯后的閑話基本是這樣的。

然而,

這世界好可悲,五十步笑百步……

這世界好可悲,那么多人活在直男癌晚期……

十多年前,我上中學,不知怎的班上有位同學沒有父親的事被傳了開來。我忘了她為什么沒有父親,是父母離異還是早年喪父?大概那個時候就沒有搞清楚過。

我只記得回家說了這件事。后來家里人給了我兩張電影票叫我邀這位同學放學去看電影。

很多年后,回想這件事,總覺得心中百般滋味。

我們對一個人的好究竟是出于同情抑或是某種歧視呢?

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在那個年代被自然而然地歸類為弱勢群體,一如今天陳寶蓮的兒子。

文明已經(jīng)到了今天這樣的地步,我們的社會在某方面卻從未進步過。

前幾日新聞?wù)f一個小學的入學報名,要求父母到派出所開具無犯罪證明。真是笑掉世人大牙!我們的古人孔夫子已經(jīng)說過“有教無類”,幾千年過去了,難道父母坐過牢,孩子不能進入小學接受義務(wù)制教育?

朋友的飯局上,一女友口無遮攔問在座的一個男孩子:“你家有離婚史嗎?”

言下之意,如果你的所謂原生家庭不完整,那么我絕對有權(quán)力懷疑你將來也不會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

恰巧男孩子的父母剛剛離異,場面一度尷尬到冰點。

其實,我們80后、90后這代人,父母光明正大離婚帶給我們的痛苦遠不及貌合神離的完整家庭,遠不及父母念叨“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此類不能面對自己婚姻的失敗把罪名扣在孩子身上的不負責任行為。

又或許你成長在一派和睦相親相愛的家庭中,卻難保不是個媽寶或自私至極的家伙,整日盤算著怎樣啃老讓父母幫著帶孩子。

一個朋友,很小的時候目睹了父親的出軌,后來父母離婚,各自組織了家庭,他隨母親生活。多年過去,他長大了,母親也有了新的好歸宿。

我問他是否還怨恨父親,他說:“一直以來,我傷心的,只是他不相信我與母親可以為他帶來幸福。我只想給他看看,我現(xiàn)在長成了不錯的大人?!?/p>

朋友長成了很優(yōu)秀的大人,開朗又努力,對女朋友也很好,從未恐婚,也從未帶著任何恨意生活。

一日跟一位精神科醫(yī)生閑聊,說起減肥的話題,他說美國現(xiàn)在有一種名為Contrave的新藥組合進入了臨床,好似是先讓人服食一種抑郁厭食的藥,再用另外一種藥劑治愈這種抑郁癥。

這個當作笑話來講的話題很快就過了。但轉(zhuǎn)念一想,人生本就是破碎的,我們要做的不過是縫縫補補。

小孩子幼兒園的繪本里有這樣一本書,叫“It’s Ok To Be Different”——你的膚色種族、你高大或矮小、你身體的健全或殘缺、你有兩個爸爸或者沒有爸爸,都是ok的。

原生家庭的好或壞都不應(yīng)該成為我們放棄自我或錯待他人的借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足夠強大到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

誰的人生不留一些遺憾而活呢?外人又何必帶著對殘缺家庭孩子的偏見成就自己內(nèi)心那一絲卑微的優(yōu)越感?

(后記)

此文在網(wǎng)絡(luò)上發(fā)表后,收到了不少反饋,其中不乏斬釘截鐵反對的聲音。

的確,我們怎么可以否認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呢?而一個人的童年是否雙親健全和睦又是至關(guān)重要。

國外很多殺人狂魔都有著不幸的童年,導致人格扭曲。

我自己出生在非常美滿和睦的家庭中,父母兄弟,其樂融融。一個好的家庭給人的力量是很大的。安全感、信任感,也直接影響到孩子長大后待人接物的方式。然而,我自己的孩子卻從一出生就要在一個只有媽媽的單親家庭長大,他沒有選擇,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出生都無從選擇。

但是,這個世界所有的事情都非必然的直線。

引用一位讀者給我的反饋:

“人生路上會遇到更多際遇,原生家庭的注定是業(yè)果,明白、接受、愛它、放手,都不應(yīng)該被束縛及定型。對自己如此,對別人更應(yīng)該明白。”

13 清明

好姐妹在朋友圈吐槽,你們掃墓就掃墓,不要搞得像春游一樣。

可那掃墓途中整片整片盛開的金黃色油菜花不正宣告著春天正當時嘛?人生好像也是這樣,沒有全然的苦,亦無完整的甜,快樂搭配憂傷,最下飯。

上海的這個冬天極為漫長,春日遲遲不來,總算在清明時節(jié)暖了。

中國人有這么個說法,先人去世的頭三年,定要在清明當日去掃墓,于是我總在想,那些墓前的人們,今日是否特別哀傷?

中國人的節(jié)氣和習俗有時頗為有趣,哀悼的事要集體行動,似乎要在這一日之間,抱團進香燒紙錢,一同哭泣。而燒紙錢的人口里總念叨著“拿去用啊拿去用啊”這樣的話,聽起來更像自我安慰。

好多年的清明時節(jié)不在家鄉(xiāng)度過,今年是一定要去給祖先長輩掃墓的。為避開交通的擁堵高峰,選了上周的非節(jié)假日,但墓地也是人滿為患。

姨母的墓前是早些時候表姐去掃墓留下的殘花。

我與母親每次去總要迷路,十多年了,總不能準確找到,要在墓園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耗費些時間。

這一次也是如此。

隔壁墓前,一個年輕的男子已經(jīng)在祭掃,他一個人帶著個很大的背包,放在地上,認真地在搬弄祭品。

我忍不住偷瞄過去,因為祭品實在豐盛,冷食炒菜、水果點心。那男的擺了又擺,連筷子杯子也仔仔細細放好,真的一副在飯桌上布置餐食給長輩的模樣。

那是一個雙人墓穴,只葬了一人,應(yīng)是那男人的雙親之一。

我與母親拜祭完姨母離開時,那男的還在燒紙錢,不急不緩地。

“你看到隔壁那男人嗎,真的是很有心,很孝順,這年頭,這樣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

沒想到母親也注意到了。

沒有在正清明的日子拜祭,說明離世已經(jīng)多年,還能這樣用心祭掃,一個人,真的是心中相信,自己那泉下的母親或父親可以吃得到他準備的菜肴,用得到他捎去的財物吧。

有個朋友,早先出來聚會時說自己的祖父日前離世了。

“過世時,我正在外面,結(jié)束了原先的行程,趕了回來?!?/p>

作為旁人,節(jié)哀之辭還未說出口,她已豁然地揮手。

“離世前,幾乎每天都去陪伴老人走最后的日子,現(xiàn)在離開了,雖然心中哀傷,卻也沒有什么遺憾了?!?/p>

聽了這話,心中也為朋友釋然了些。

愧疚,才是令人呼天搶地覺得呼吸也要停止的情緒吧。凡事盡人事聽天命,也是放過自己。

清明過了,油菜花開,而我們不應(yīng)只在好的季節(jié)過好的人生,而應(yīng)在有生之年,珍惜每一天。

14 Enjoy your baby

手指不小心被夾到,喊了聲“痛”。兩歲多的小孩子跑過來模仿著我平時的樣子,對著手指又吹又摸,然后給了一個很緊的擁抱表示安慰。

夜里入睡了,聽到小孩子的房間傳來聲音,竟然說著這樣清晰的夢話,“我給你摸摸了,你覺得不痛了吧?!?/p>

一時之間,心中很暖,眼眶發(fā)熱。

每一個有幸做媽的,大抵都能感受到這種時刻,也許是有了孩子之后最最幸福的瞬間了。

日前有個很受追捧被熱傳的帖子,歷數(shù)做媽之后那“苦不堪言”的日子——整日忙忙碌碌、蓬頭垢面、帶孩子的日子如同打仗一般,再無人喚你Linda或Cindy,只剩大頭媽、豆豆媽。

的確也是沒錯,排除那些生了不管瀟灑做甩手掌柜的,但凡是自己操持家務(wù)養(yǎng)育小孩的總不免要面對孩子給生活帶來那翻天覆地的變化。

再無懶覺可睡,一年里可以晚上外出跟朋友聚會玩耍的次數(shù)可用一雙手數(shù)完,等等等等。雖不至于要用“犧牲”這樣的字眼,但一個母親為孩子所放棄的人生種種享樂、事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卻是真真切切的。

我們不談值不值得。見仁見智,不予置評。

不是那種喜歡跟別人細細簌簌說自己孩子有多可愛的媽(至少主觀上是這么努力著的),因為也討厭人家這樣。孩子么,不都是天真無邪,自己的孩子不論長得多難看愚笨,總也覺得可愛得心也要融化,有什么好多談。

可孩子這玩意兒,真是神奇,出生時一個熱水瓶大小的嬰孩,一天天長大,很快會走會跑會嘰里呱啦說很多話,會知道你辛苦你手指受傷,這難道不是生命的奇跡嗎?

能夠健康平安地活著的每一天,就是生命的奇跡呀。

自從小孩子出生,總時常在想,若說“投胎是門技術(shù)活”,他今生成為我的孩子,是否是一個好的選擇呢?當然,我們彼此其實都無從選擇,我只能盡力做到我能做的,僅此而已。而世上的父母,不都是給了他們能給的所有嗎?

有個姐姐總說,做媽的會變得貪心,還未出生時只求孩子平安健康地出生,什么好看難看都是后話。但漸漸地,你發(fā)現(xiàn)他似乎有點才華,便起了小小的貪念,送他去學這學那,望他成龍成鳳、光耀門楣。

與一位友人閑聊,他說祖輩是那種家底豐厚的人家。

“舊社會你若吃得太多、長得太壯,看著便有點像苦力,所以那時祖母會叮囑兒子少吃點,文弱書生的樣子才似有錢人家的貴公子?!?/p>

后來友人移居到美國,發(fā)現(xiàn)西方人自小注重鍛煉和營養(yǎng),“長得就是比我們這種文弱書生看上去型格”。

說過笑過后,不免感慨,做媽的哪個不希望子女好,錯的只是觀念,沒有心意。而觀念的種種對錯,受限于時代、受限于每個人的能力,不應(yīng)太多責難。

而我跌跌撞撞粗手笨腳之間,卻也把孩子帶到了會跑會跳的現(xiàn)在,回頭看看,這看似乏味辛苦的每一天其實正是因為孩子的存在而變得意義非凡。

孩子剛出生頭幾天帶著他去兒科醫(yī)生那兒檢查,連換塊尿布也手忙腳亂,奶水不足一聽孩子哭了要喝奶更是心煩。醫(yī)生檢查完送我出病房時跟我說了句“Enjoy your baby”(享受這個孩子)。

一路過來,時常會想起這句話。我們總說,等到他斷奶能吃東西了就輕松了、不用尿布了就輕松了、上學了就好點了、再大點你就沒那么累了。

好日子,似乎都在那近在眼前卻遙不可及的彼時、彼岸。

然而,不管他是十天大的嬰孩還是三歲大的horrible three(可怕的三歲),想著今天給他做點什么好吃的、帶他去哪個公園打球、為了他長成正直有愛的人而更加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這樣與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個今天,就是最最好的日子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