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誰
一提到李白,你腦海中浮現出的是怎樣的形象呢?大概是一位白衣飄飄、腰懸長劍的文士,舉杯邀月,氣質如仙,而他“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的確,李白雖是文士,卻是劍不離身。他自幼學劍,據說曾“手刃數人”。但他劍術如何并不重要,對他來說,長劍與其說是一種武器,不如說是一種精神象征。長劍在手,銀光閃爍,激發(fā)壯志雄心,既要行俠仗義,更想書劍報國。而當他深感懷才不遇時,就會自比為一柄塵封的龍泉寶劍。
劍是冰冷的,酒卻是溫暖的。李白自然也離不開酒。他遇見好友就開懷暢飲,“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他酒酣耳熱之后,豪情萬丈,雄視千古,于是靈感如潮,被杜甫稱作“斗酒詩百篇”;有時心情郁悶,就將五花馬、千金裘都換成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他在京城供奉翰林時,也是日日醉于酒肆,并且名列“酒中八仙”。但酒醉難免誤事,唐玄宗雖然愛惜他的才華,卻不放心讓他擔任機要秘書——中書舍人,于是李白只好落得“賜金放還”的結局。
雖然李白聲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離開大明宮的身姿也頗為瀟灑,但他始終希望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驟登高位,上輔君王,下安萬民,而后功成身退,逍遙自得。可惜的是,他少年時師從隱士趙蕤,所學的是王霸之術,就是戰(zhàn)國蘇秦、秦末張良的那一套,在亂世方能大顯身手,在盛世則沒有用武之地。一直等到安史之亂爆發(fā),天下一片狼藉,他認為機會來了,于是下了廬山,興沖沖地加入永王集團,發(fā)誓要“為君談笑靜胡沙”。但他在政治方面是幼稚的,看不清局勢,更沒有認識到自己站錯了隊伍。永王明明是在平叛,唐肅宗卻視之為擁兵自重的野心家,于是不顧兄弟之情,派出大軍圍剿。隨著永王兵敗,李白鋃鐺入獄,被流放夜郎。
事業(yè)不成功,李白還有去處,那就是隱居,最好是成仙。因為他是謫仙人。在峨眉山、天姥山、泰山、華山,他都以為自己遇到過神仙,而且“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只不過他不能忘懷人間苦難,所以才在塵世逗留。
但其實呢,他不能從政,不能成仙,甚至連隱居也做不到。你看,他從巫山遇赦回來后,妻子宗氏選擇隱居廬山,他卻獨自流浪江湖。聽說李光弼率兵百萬討伐逆賊,他不顧61歲高齡,還要去參軍,可惜因病而止,只好仰天長嘆“天奪壯士心”。
所以總體而言,李白平生的三大志向——建功立業(yè)、行俠仗義、求仙得道——基本無一實現。但理想的挫敗,反倒成就了詩歌的巔峰。因為他始終是樂觀的,昂揚的。事業(yè)失敗的痛苦沖擊著浪漫的理想,就卷起了如山的驚濤、如雪的駭浪,讓他寫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鞍装l(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這般狂放、率真的詩篇。當然,他作為天才,又是多面的。因為他的如椽巨筆,有時會變得空靈細膩、輕柔婉轉,寫出“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這樣清新可喜的詩句。
時隔千年,讓我們翻開這冊小書,跟隨小米多、王大威和舒婭的腳步,跨越時空,重走李白的人生之路,閱讀他時而如鯤鵬怒飛、時而如芙蓉出水的詩篇;同時又要開動腦筋,在詩句中尋找出五個密碼,去解救深陷絕境的楚杏白。
這肯定是一場充滿懸念又洋溢著詩意的浪漫旅程,讓我們一起出發(fā)吧。
專心為你們寫故事的
余閑叔叔
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