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而第一

論語評釋 作者:喬通 評釋


學而第一

子曰①:“學而時習之②,不亦說乎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子乎?”

【注】

①子:中國古人對老師的尊稱?!墩撜Z》中此類單字的“子”,基本專指孔子。

②習:古漢語中,習既有溫習的含義,亦有實習的意思。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認為這個習是“實習”之意。筆者竊以為,這個習既包含實習之意,又何嘗沒有溫習之意呢?

③說:同“悅”,喜悅。

④慍(yùn):怨恨,惱怒。

【譯】

孔子說:“學習并經(jīng)常溫習,且不斷實踐,不也是快樂的嗎?有朋友自遠方來訪,不也是愉悅的嗎?不被別人了解和理解而不因此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之所為嗎?”

【評】

在現(xiàn)實中不被人了解、理解,甚至被人誤解,確實是一件令人郁悶的事情??鬃拥囊簧?,就完美詮釋了“人不知而不慍”這句話??鬃咏K其一生都在嘗試、探索“治學報國”、“經(jīng)世致用”的理念。但終其一生,無論是其學說的推廣,還是在政治方面的實踐都不是很成功。他的一生基本都是在不被人了解、理解,甚至被人誤解中度過的??鬃幼约阂膊唤袊@:“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還會安慰自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現(xiàn)實中,不被理解,不被認可時有發(fā)生,小到家長里短,大到治國理民。遇到這樣的情況,圣人確實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當我們不幸遭遇到“人不知”的境況,不妨稍微灑脫達觀一些,稍微有些耐心,急于自辯、慌于表白,甚或內(nèi)心郁積、言行反常只能適得其反。證明自己的正確和別人的錯誤,單靠口舌之利是不行的,更要靠行動,而這必須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我們不是圣賢,辦不了他們那么偉大的事情,也沒機會駕馭宏大的情勢。本來就是芝麻綠豆點兒小事,就更應該靜靜心,緩緩神,在等待時間檢驗的過程中做些正經(jīng)事,別把時間精力荒廢在怨天尤人的無用
功上。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④,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字子若(一說為子有)。有史料記載,孔子去世后,學生們思念孔子,因有若似孔子,曾以師禮事之。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基本上直稱其名或字,只有曾參、有若、冉有和閔子騫四人被尊稱為“子”。

②弟:同“悌”,敬愛兄長。

③鮮(xiǎn):少。

④務:致力于。

【譯】

有子說:“一個人孝敬長輩、敬愛兄長,而好冒犯居于上位者的,極少有;不好冒犯居于上位者,而好發(fā)動叛亂的,根本不存在。君子悟道修持致力于探求其根本,根本確立則道油然而生。孝順長輩、敬愛兄長,是修持仁德的根本呀!”

【評】

中國古代有以孝治家、以孝治國的傳統(tǒng)。孝悌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肯定,而不孝悌則是對一個人最徹底的否定。在這里,我們拋開不同時代對所謂“綱?!钡氖欠菭幾h,即使以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習慣而論,絕大多數(shù)中國家庭在教育晚輩子女擇友時,仍然會將是否孝悌作為最根本的標準原則?!安恍⒕锤改傅娜瞬豢山弧敝惖慕陶d始終貫穿于中國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按照中國人的思維,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連自己兄弟都不友愛的人,是斷然不會真誠善待旁人的。同時,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我們自己短短幾十年的人生閱歷,也在反復不斷地印證這一真理的顛撲不破。至于“犯上作亂”,我們再次拋開不同時代的需求性評價,則關系到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用人法則。比如,你是某機構(gòu)的領導,有這樣一個下屬,才華高下暫且不論,但為人處世別別扭扭,有“犯上”傾向,這個人用不用?怎么用?曹操在《求賢令》中說:“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碑斎?,前提是這個人得有用,同時得能用。這就是個格局問題了,這個格局首先是所處機構(gòu)的格局,其次要看用人者個人的格局。如果這兩種格局的容量都足夠,化解問題則有余地;如果有一方面格局不足,必然產(chǎn)生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以著者的人生經(jīng)驗看,用人者需有容才之量和御才之術,二者缺一不可。容不了的,或駕馭不住的,最終只能放棄。這又觸發(fā)我們另一個思路,一個用人者如果想如唐太宗李世民那般豪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必須將這兩個格局都
擴容。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

①巧言令色:花言巧語、態(tài)度諂媚。

【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態(tài)度諂媚者,絕少仁德?!?/p>

【評】

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老祖宗教導我們的識人之術。按說,“禮下于人,必有所求”也是人之常情,但“巧言令色”所傳達的,卻是虛偽外表掩蓋下的一絲絲惡意。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發(fā)現(xiàn),越是有能力的人話倒不多;而夸夸其談、巧舌如簧之輩,往往華而不實。要小心身邊這樣的人!著者要把捷克作家伏契克在紀實文學《絞刑架下的報告》(蔣承俊譯本)篇末的一句話送給廣大讀者:“人們,我是愛你們的。你們可要警惕唉!”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③?”

【注】

①曾子:孔子的學生。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被認為是最得孔子思想真?zhèn)鞯膶W生。

②?。▁ǐng):反省。

③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譯】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謀劃辦事是否做到了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做到了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并有所實踐?”

【評】

自省精神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是一種自我糾錯的方法,因此能經(jīng)常反躬自省的人必然少過?!盾髯印駥W》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自省也包括孟子所說的“反求諸己”思想,就是說,遇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不是先找別人的毛病。自省還有換位思考的含義,很多時候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慮事議人,往往凝滯,甚至走進死胡同,而一旦換位思考則立即豁然開朗。自省,是德行,也是器度與雅量。

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p>

【注】

①道(dǎo):領導。千乘(shèng)之國:代指規(guī)模較大、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乘,古代以四匹馬拉的兵車。

【譯】

孔子說:“領導千乘之國要做到以下三件事:處理國事敬謹勤勉而事事誠信,節(jié)省用度而愛惜民力,根據(jù)耕作時令役使人民。”

【評】

這是中國古代社會對統(tǒng)治者最基本的期望和要求。即使在今天,也是對一位領導者優(yōu)劣的基本評判標準。這一標準包含了以下幾個內(nèi)容:敬業(yè)、誠信、勤儉、愛民。作為任何一級的領導者都應該常常自省,自己有沒有偏離這個標準。

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②。行有余力,則以學文?!?/p>

【注】

①弟子:泛指年輕人。

②泛:廣泛。親:親近。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能孝敬長輩,在外敬愛兄長,為人處世嚴謹而誠信,廣施愛心,且親近仁德之人。如果他在能夠做到上述事情的前提下,尚有剩余精力,就可以學習文章典籍了?!?/p>

【評】

孔子認為,仁德、善良、愛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這些本性的修持并不依靠文化知識的多寡。換句話說,書讀得多,人不一定好。這也是被歷史反復證明過的。

有時候讀書人壞起來,更壞!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這樣的識人、用人之術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注】

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②賢賢:尊敬賢者。易:輕視。色:指女性的容貌。

③致:奉獻,貢獻。

【譯】

子夏說:“一個人選擇妻子時,看重其賢德而輕視其容貌,侍奉父母能竭盡全力,侍奉君上勇于奉獻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學習過,我也認為他學過了?!?/p>

【評】

本章與上章異曲同工。讀書為明理,但明理的人未必讀過多少書。我們要警惕身邊讀過書的壞人。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①,學則不固。主忠信②。無友不如己者③。過,則勿憚改。”

【注】

①重:穩(wěn)重,莊重。威:威嚴。

②主:注重。

③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歷來有兩種解釋,一是不與不如自己的人(水平低于自己的人)交朋友;二是不和與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朋友。著者取第二種解釋。

【譯】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則沒有威嚴,即使學習了也不會牢固。注重忠誠信義的道德品行。不和與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交朋友。有過失不害怕去改正。”

【評】

在工作生活中,必要的莊重是必需的。整天嘻嘻哈哈、沒正形兒,容易被人輕視,被人冒犯。另外,這種莊重也反映在人的原則性上,過于隨性隨意,容易隨事遷性,喪失原則??鬃诱f:“道不同不相為謀?!痹诋斀裆鐣?,與各種性格、風格的人合作共事是人安身立命的必需能力,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合作共事是權宜,堅守自己為人處世的底線是原則。而說到知過能改,著者想給廣大讀者講講漢武帝的故事。

漢武帝是西漢雄主,在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功績。但到其晚年,窮奢極欲和窮兵黷武帶來了政治上的動蕩、經(jīng)濟上的拮據(jù)和軍事上的失敗。特別是“巫蠱之禍”,逼死“戾太子”劉據(jù)和衛(wèi)皇后(子夫),受株連者達數(shù)萬人;貳師將軍李廣利敗降匈奴。這一系列打擊使暮年的漢武帝對自己過往的施政方針進行了反思。征和四年(前89),桑弘羊等人上書漢武帝,建議在輪臺(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輪臺)戍兵以備匈奴,卻遭到漢武帝的拒絕。在《輪臺罪己詔》中,漢武帝深刻反省了自己多年來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種種錯誤,并表示:“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敝螅瑵h武帝重拾漢初黃老無為而治政策,與民休息,遏制了日益嚴重的政治和社會危機。

曾子曰:“慎終追遠①,民德歸厚矣?!?/p>

【注】

①慎終追遠:謹慎地對待父母之喪,追祭先祖。

【譯】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之喪,追祭先祖,老百姓的德性就會逐漸醇厚?!?/p>

【評】

這還是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以孝為第一仁行的體現(xiàn)。

子禽問于子貢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論語注疏》引鄭玄注:“子禽,弟子陳亢也?!钡妒酚洝ぶ倌岬茏恿袀鳌肺摧d此人。子貢:孔子的學生。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據(jù)記載,其家境比較富裕。

【譯】

子禽問子貢:“夫子到一個邦國,很快就會了解這個邦國的政治情況,是夫子找人詢問得來?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子貢說:“夫子以其溫和、善良、恭敬、節(jié)儉、謙讓的為人得來。夫子的詢問得來,應該不同于別人的詢問得來吧?”

【評】

溫、良、恭、儉、讓也稱“君子五德”,是儒家君子的標志性品行,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一個人的極高評價。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我們也希望多遇到一些溫、良、恭、儉、讓的謙謙君子,和他們相處,如沐春風。

子曰:“父在,觀其志①;父沒②,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p>

【注】

①其:他的。這里指兒子。

②沒(mò):通“歿”,去世。

【譯】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在世,觀察其志向;父親去世后,觀察其行為;如果這個人三年沒有改變其父的正道,就可以稱之為孝。”

【評】

這是儒家思想“父為子綱”的具體體現(xiàn)。而本章的原始含義則是指“有國有家”的上層人士(諸侯國國君、卿、大夫),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官位,不要輕易更改父親在世時的政令政策。在現(xiàn)代,我們應該繼承父輩的志向、事業(yè),將他們光明正大的品行發(fā)揚廣大,同時應兼具“揚棄”精神,孔子也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有子曰:“禮之用①,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③,亦不可行也?!?/p>

【注】

①用:作用。

②先王之道: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③節(jié):節(jié)制,約束。

【譯】

有子說:“禮法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使社會和諧。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高妙之處正在于符合禮法,無論大事小事都遵循符合禮法的原則。如果遇到行不通的時候,而為了所謂的和諧而求和諧,又沒有禮法加以約束和節(jié)制,和諧是達不到的?!?/p>

【評】

古人講禮法,我們現(xiàn)代人講公平正義,講法治??梢赃@樣說,公平正義和法治是當今中國的“禮法”,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石。沒有這個基石,“知和而和”,最終“亦不可行也”。從這一點上看,古人亦深諳和諧必須以某種被廣泛認可且遵行的秩序為前提和基礎,任何破壞這一秩序的行為,都將對和諧產(chǎn)生負面影響。

有子曰:“信近于義①,言可復也②;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③?!?/p>

【注】

①近:接近,靠近。

②復:履行,實踐。此處引申為兌現(xiàn)諾言。

③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歷代對這句的解釋分歧頗多。著者在這里采納楊伯峻先生的解釋:依靠關系親近的人,才能靠得住。

【譯】

有子說:“承諾符合道義的標準,諾言才能兌現(xiàn);恭敬符合禮儀的要求,才能不受羞辱;依靠關系親近的人,才能靠得住。”

【評】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這樣好輕許諾言的人。老子《道德經(jīng)》下篇第六十三章中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边@句話的意思是說,輕易許諾者必然缺乏誠信,把事情想得很容易的人必然在實踐中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困難。三國曹魏劉劭在其《人物志·八觀》中更進一步闡發(fā)了這一理論:“輕諾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訐施似惠而無成,面從似忠而退違?!贝笠馐牵p易許諾貌似豪爽實際卻少有誠信,認為事情都很簡單貌似能力很強實際卻總是沒有實效,推進事情很積極貌似很有進取心實際很快就會退縮,喜好責備別人貌似很公正實際總是招惹麻煩,假意施舍貌似恩惠實際從不兌現(xiàn),當面奉迎貌似忠誠實際陽奉陰違。至于“恭近于禮,遠恥辱也”,請讀者參閱本篇“巧言令色”一章,態(tài)度諂媚者一般沒安好心,此類人應當遠離。這些都是老祖宗教導我們“識人”的方法,且操作性很強,當謹記!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①,就有道而正焉②,可謂好學也已。”

【注】

①敏:勤勉。

②有道:有德行的賢人。正:匡正,修正。

【譯】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說話謹慎,親近有德行的賢人以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這樣可以稱得上好學。”

【評】

孔子在這里并不是說君子應該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弄得居無定所。而是說,君子對于物質(zhì)生活并不渴求過分的富足安逸,只要滿足基本需求即可。一個人如果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過于追求奢侈,其格局必然低下,能成大事者自然不多。把大多數(shù)精力都用在“飲食男女”這類本能需求上,大概也就沒什么時間去考慮人生、社會、國家和民族了。當然,當今社會分工不同,如果有志于大格局,還是要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少花些精力和時間。

子貢曰:“貧而無諂①,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②,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

①諂:諂媚。

②貧而樂:南朝蕭梁皇侃本《論語義疏》作“貧而樂道”,清貧但樂于道義。

【譯】

子貢說:“清貧但不諂媚,財貨富足卻不驕縱,這樣的人怎么樣?”孔子說:“還可以。但不如清貧但樂于道義,富足而崇尚禮法的人?!?/p>

子貢說:“《詩》中說‘與同道中人研習學問如切如磋,自己內(nèi)心揣摩問題如琢如磨。’您說的是這個意思嗎?”孔子說:“賜呀,我現(xiàn)在可以和你討論《詩》了!你已經(jīng)能做到舉一反三了。”

【評】

著者有一位做投資的朋友,還有一位做學問的朋友。這兩位朋友都個性十足,且相互也認識。做投資的朋友身家億萬,但為人謙和沉穩(wěn),從不張揚。他的幾個子女知書達理,待人非常有禮貌,穿著普通,如同工薪家庭的孩子,言行上沒有一點驕縱奢侈的痕跡。他的長子中學時都是騎自行車上下學,上大學后住校,每次回家也是坐公交車或地鐵。這位朋友在投資圈大名鼎鼎,口碑人緣極好,事業(yè)也蒸蒸日上。他是“富而好禮”的代表,至少是“富而無驕”。而那位做學問的朋友,多年來甘于清貧,每次坐而論道指點江山,意氣風發(fā),瀟灑自如,從不和投資圈的朋友們發(fā)生任何利益糾葛,始終保持其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其學術成就有目共睹,是國學研究領域中的佼佼者。他是“貧而無諂”的代表。著者在和這兩位朋友的交往中,于工作和精神兩方面都深得裨益,受教良多。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注】

①己知:知己,了解自己。

【譯】

孔子說:“不被別人了解和理解不足為患,不了解和理解別人才值得憂慮。”

【評】

這是一句傳吟至今的名句。孔子在本篇首章中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倍菊聞t是對那一章的延伸。那么如何理解孔子的這句話?著者竊以為,對身邊的其他人,對自己所處的小環(huán)境,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的準確認知,是一個人安身立命、施展才華的基礎,這也是一門大學問。我們自己對其他人和環(huán)境的誤判,為人處世不合時宜,也極可能導致自己被不理解、不了解甚至誤解。這里也有個換位思考的問題,也有個“反求諸己”的問題。此處,著者想拿兩位明代的大名人舉例。

第一位是海瑞。海瑞的清廉耿介是不爭的事實,人稱“海青天”。但終其一生,他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特立獨行,與所有關聯(lián)方不斷沖突,水火不容。黃仁宇先生在《萬歷十五年》中稱之為“古怪的模范官僚”,并說“海瑞卷入了大量這樣的紛爭之中,孤軍奮斗,遂使自己陷于不能自主之境”,“從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糾紛。他的信條和個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這就是說,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他的一生體現(xiàn)了一個有教養(yǎng)的讀書人服務于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他可以和舞臺上的英雄人物一樣,在情緒上激動大多數(shù)的觀眾;但是,當人們評論他的政治措施,卻不僅會意見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極大。在各種爭執(zhí)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個共通的結(jié)論,就是他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為全體文官們辦事的準則”。這一論斷是中肯的。而從真實的歷史事實而言,海瑞的一生都在斗爭,但在政治上并沒有太大作為。著者竊以為,這正是海瑞對自己、對環(huán)境、對社會的不了解和誤判(或者說絕不妥協(xié),絕不轉(zhuǎn)彎兒,絕不權宜),使得自己的境況始終艱難。海瑞的行動,更像是一場“賭氣”式的抗爭,但是他失敗了。

第二位是王陽明(守仁)。應該說,王陽明所處時代的暗弱與海瑞比有過之無不及。武宗正德元年(1506),王陽明因觸怒權閹劉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今貴陽修文境內(nèi))做驛棧驛丞。在龍場期間,王陽明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潛心學習,“陽明心學”初具規(guī)模,史稱“龍場悟道”。之后,隨著謫戍期滿和劉瑾的倒臺,王陽明的韜光養(yǎng)晦和蟄伏待機終于有了回報,正德十一年(1516),在兵部尚書王瓊的極力舉薦下,被任命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ㄖ荩?、漳(州)等地。在此期間,王陽明帶兵一舉蕩平了當?shù)財?shù)十年的嚴重匪患。正德十四年(1519),南昌寧王朱宸濠叛亂。當時,王守仁正在趕往福建平叛的路上,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時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征討。經(jīng)激戰(zhàn),朱宸濠戰(zhàn)敗被俘。之后發(fā)生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王陽明深知當時已出發(fā)“親征”的武宗身邊的復雜形勢,將朱宸濠交給太監(jiān)張永以阻止武宗繼續(xù)“南征”擾亂地方。太監(jiān)張忠在當時居守南京的武宗面前構(gòu)陷王陽明,說:“王守仁肯定會叛亂,不信您招他來,肯定不來?!倍鴱堉抑霸鴶?shù)次矯詔召王陽明,太監(jiān)張永都私下告知,王陽明都沒去。王陽明后來知道此次真是武宗的命令,就立刻進南京,令張忠的陰謀破產(chǎn),但因為權閹阻隔沒有見到武宗。王陽明之后入九華山佛寺靜修,武宗的眼線偵知后,武宗說:“王守仁是學道之人,聽到召喚馬上到了,怎么會反叛?”于是命令王陽明還鎮(zhèn)南昌,而王陽明也非常識時務地重新奏捷,把平叛的功勞都攤到“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武宗自稱)及其身邊佞倖的頭上,至此才躲過一劫?!睹魇贰ね跏厝蕚鳌氛f:“當是時,讒邪構(gòu)煽,禍變叵測,微守仁,東南事幾殆。”可見當時情勢是如何兇險,而王陽明的軍事才能、政治智慧和權宜自保是何等高明。至嘉靖初,王陽明因平叛功受封新建伯,這是有明一代少數(shù)幾位因軍功受封伯爵的文官。王陽明后辭官在紹興、余姚一帶創(chuàng)建書院,宣講“心學”,大收門徒,可謂桃李滿天下。之后,王陽明又被任兩廣總督兼巡撫,一舉平定盧蘇、王受叛亂,并幾乎全殲肆虐半個多世紀的斷藤峽叛軍。王陽明的一生不僅政治、軍事功業(yè)顯赫,其學術地位更是獨步海內(nèi)。王陽明“心學”不僅成為當時的顯學,學生遍布朝野,且不乏位居高位者;而其本人也成為自宋儒朱熹之后最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影響至今不衰,甚至在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也擁有無數(shù)門徒。對于所處時代的不滿,王陽明想必不會比海瑞少。但他對己、對人、對環(huán)境有著極其精準的判斷,且深諳權宜之計,委曲求全,而不是一味對抗,最終成就不世之功。

如果我們自認不為人所了解和理解,想一想上面兩位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我想,咱們再難也難不過王陽明,再險也險不過王陽明,只要審時度勢,而不是怨天尤人或一味對抗,很快就有出頭之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