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不免為蒼生】
若是將大唐盛世看作一部群星璀璨的超豪華大戲,它大概可以分作三部曲?!柏懹^之治”是第一部,由唐太宗李世民領銜;第二部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攜手出演的“永徽之治”;第三部“開元盛世”,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傾情主演,女主角是楊玉環(huán)。
除卻領銜的皇帝主角之外,還有一些主演也不得不提,譬如那些盛世名臣——沒有他們披肝瀝膽,鼎力相助,不可能有真正的盛世輝煌。
羞愧地說,如果不是讀《全唐詩》,翻到《述懷》,我想我可能已經(jīng)遺忘了魏徵也是一位詩人。他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位以直諫著稱的大臣,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無懼帝王的權威,單這一點,已足以成為后世讀書人的表率。
與他作為政治家的重要地位相比,魏徵作為詩人的身份是十分次要的,但他的詩仍值得一讀?!妒鰬选肥沁@樣寫的: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策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述懷》
后來,王維用“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來贊張九齡,這個贊譽,魏徵也是當之無愧的。
俗語說:“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陜西的黃土埋皇上。”然而我發(fā)現(xiàn),唐代時,河南、河北、山西才是人才輩出的地方,許多詩人、文豪、政治家都出自那里。彼時的中原文化強過東南文化,要到宋室南渡,江南文化才真正興盛。
魏徵祖籍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州西),魏家是當?shù)赜忻氖考掖笞?,魏徵因此受到很好的教育。?jù)傳,早年間魏徵曾從隋末大儒王通治“河汾之學”。
了解“河汾之學”,才能了解“貞觀之治”輝煌的原因。所以請先容我花點筆墨,說一說這個在思想高度上不遜于明代王陽明“心學”的重要學說,隆重介紹一下魏徵的老師王通先生。
王通字仲淹,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如果“河汾之學”我們不知道,他的弟弟王績也讓我們稍感陌生,他的孫子王勃卻一定叫人如雷貫耳。
王通早年深懷濟世之心,曾西游長安,上書隋文帝,呈《太平策十二條》,未被采用。后見隋朝綱紀敗壞,已是無藥可救,遂隱居于河汾,躬耕自養(yǎng),講學授業(yè),他所傳的學說,被尊為“河汾之學”。
“河汾之學”重申了先秦儒學的要義,糾正了漢儒的君權神授說,其基本思想是人性本善、天賦人性平等,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河汾之學”的“民本思想”主張民貴君輕,民的地位要高于君主。
先秦儒家主張君權有限(與限制君權不盡相同),認為君王有道為合法,無道為不合法,可以諫,可以易位,可以誅(革命),有道無道,體現(xiàn)為人民生活狀況的好壞。這一思想,與現(xiàn)代民主所強調的,政府執(zhí)政為民,人民有權選擇執(zhí)政者大致也是一樣的。
“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見多了歷史上草菅人命的暗黑政權,王通這話說得真是振聾發(fā)聵!讓我?guī)缀跤胁桓蚁嘈诺母杏X。真是怒贊??!毫不夸張地說,這可能是最接近現(xiàn)代民主思想的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
王通強調執(zhí)政為民,不要以所謂的天下為由,輕賤任何一個百姓,充分肯定個體之民的生命權利至高無上——這與美國《獨立宣言》所倡導的不謀而合:“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不證自明: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應該時刻牢記這簡短的話語,它凝聚了先賢的智慧。不要輕易被欺哄,被擺布。民主和自由不是與己無關的事情,它事關每個人的生存權益。
而今,凡是受過正經(jīng)教育的人都能認同上面這一段話,在當時卻不是那么理所當然。
先秦儒家鼓勵民眾理性辨別,鼓勵合理反抗,君王無道,可以廢除。這太“嚇人”了,明顯不符合統(tǒng)治者的口味。沒過多久,就被漢儒改造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的君權神授說,主張絕對君權,屈民申君。這一坑人的思想,經(jīng)過代代強化,幫助統(tǒng)治者完成了愚民的把戲。從此中國的老百姓,不到生不如死,貧無立錐之地的絕境,決不起來反抗。
“河汾之學”成為被后來的朝代有意淡忘的學說,原因是它實在太先進了,先進到如果后來的朝代都依此施政的話,中國恐怕早就自我進化成現(xiàn)代民主國家了。
王通在隋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十五日過世,這一天,正是李世民太原起兵的日子。王通雖未來得及親自參與隋末的起義,但他的很多高徒都秉承了他的理念,積極入世,由隋至唐,成就了“貞觀之治”,魏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以說,李世民只是操盤手,而王通才是“貞觀之治”背后的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