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江右、閩中、嶺南等地的詩文作家
明初,除浙、吳兩地外,江右、閩中、嶺南以及其他地區(qū)都出現(xiàn)了不少詩文作家,說明當時詩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有著廣闊地域和人數(shù)眾多的特點。這是文學史上少見的文化現(xiàn)象,這似與大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不少地區(qū)的相對平靜,許多人專心于詩文創(chuàng)作有很大關(guān)系。
第一節(jié) 劉崧及江右其他詩文作家
明初,江右地區(qū)也出現(xiàn)不少詩文作家,如劉崧、危素、甘瑾、龔敩、劉紹、劉炳、梁蘭、陳謨。其中劉崧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不少人宗其詩,人們稱之為江右派。
劉崧(1321~1381),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屬江西)人。七歲能賦詩,元末舉于鄉(xiāng)。洪武三年(1370),以人材舉職方郎中,遷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尋放歸。洪武十三年,征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致仕歸。洪武十四年,復征為國子司業(yè),卒于位。著有《槎翁詩集》八卷、《槎翁文集》十八卷。[1]
劉崧的詩作能較廣泛地反映元末大動亂中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這在明初詩人中是不多見的現(xiàn)象。從《采野芹》、《養(yǎng)牛嘆》可以看出下層人民生活的困苦:
采野菜,行且顧,野田雨深泥沒路。稚男小女挈筐籠,清晨各向田中去。茫茫四野煙火絕,去年秋旱下年雪。草根凍死無寸青,卻攬枯荄淚流血。水邊蒲荇未作芽,甘薺出泥先放花,長條大葉瘦且老,得似家園松韭好??菽c暫滿終易饑,酸苦螯人還自知。采野菜,行且哭,貧家食菜苦不足,寨軍掠人還食肉。
——《采野芹》
田家養(yǎng)牛如養(yǎng)子,愛惜皮毛少鞭箠。一冬霜雪無青草,還鹽羹龁糠秕。全家性命系一牛,牛肥即喜瘦即愁。木闌土屋護干暖,出入更防人夜偷。亂來買牛如買馬,典盡春衣酬買價,寸田尺土未得耕,軍來牽牛誰敢爭!攔街號哭送牛去,青草空余舊眠處。君看新來山寨軍,前日亦是耕鋤人,即今打量不耕土,身著牛皮食牛脯。
——《養(yǎng)牛嘆》
選取“野菜充饑”、“養(yǎng)牛送軍”來表現(xiàn)下層人民生活困苦,頗具典型意義,而且形象生動。至于上層富裕階層在動亂年代也不安寧。生前造的大屋,正如《東家嘆》所描繪的那樣被迫離去:“全家遠去無遺屧,日落鼪鼯嘯飛葉。離離煙草門蒼空,時有鄰兒拾檐鐵?!彼篮笤斓母邏?,正如《后掘塚歌》所描繪的那樣遭到盜掘:“邱墳已見遭掘伐,棺槨還聞被椎剖。錦衾繡袂顏色新,玉珥金環(huán)光照人。前年幽鬼窖中物,去作誰家富貴春?!眲⑨聦Ω麟A層在動蕩戰(zhàn)爭年月里各種不同狀況的描繪,是他善于接觸現(xiàn)實題材的表現(xiàn),是其詩作的一大特點。
劉崧是轉(zhuǎn)益多師、兼師眾長的詩人,他在詩集自序中曾說過:“年十六,得臨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詩,誦之,晝夜不廢。益求漢魏而下盛唐以來號為大家者,得數(shù)百家,遍覽而熟復之,因以究其意之所在,然后知體制之工與夫求聲之妙,莫不隱然天成,悠然川注,初不在屑乎一句一字之間而已?!蓖ㄓ[其詩,他較善于七言,七古歌行、七律、七絕皆有不少較好的作品。他的七古、歌行能努力學習杜甫,在沉郁頓挫處用意。如《告天鳥》通過小鳥告天的失勢以及鳳凰的勸慰,寄托著某種寓意,就頗有跌宕之勢:
江南有小鳥,群飛上天入林杪。黃茆嶺頭拾蟲蟻,聲聲告天鳴不了。山前山后春雨晴,啾啾千聲連萬聲。瞥然飛出不可見,失勢一落猶哀鳴。鳳凰南飛顧之笑,何不遠引為娛嬉。謂爾軀體陋,羽毛無鮮奇,徑寸之茆可以營爾棲,一粒之粟可以充爾饑,胡為躑躅苦抱憤,奮首上訴鳴聲悲。勸爾勿多言,多言生間危。吻弊吭絕徒爾為,天門九重深不知。
他的《嘆息行贈別胡思齊》、《醉歌行贈周仲常歸九江兼柬許天啟湯又新二山長》、《題吳教授所藏黃大癡畫松江送別圖》、《題邊長文為黃子邕畫雪舫齋圖》、《題堵郎中畫湘漢秋色圖》、《寄贈萬德躬時在清江》等詩皆具有這樣的特長。劉崧的七律清雅工巧,如《入東坑》:
東坑石路入云堆,東岸人家倚岸隈。半沼紫萍風乍過,一林黃葉雨初來。澗寒野鳥還爭聚,山暖巖花只自開。卻望松楸生暮色,重來悵望使心衰。
他的“水分彭蠡溶溶綠,山送匡廬冉冉青”(《湖口縣》),“一春時少催花雨,二月偏多擺柳風”(《海子橋午憩》),“茶煙出戶自明晦,花雨拂檐時有無”(《觸事》),“啼猿虛疑近翠壁,飛鳥劃恐回高岑”(《題山水畫》),“野猿引子溪藤綠,山麝眠香石作紅”(《感愧寄李子翀鄧子益》),“水落寒潭魚可捕,草肥秋隴兔堪罝”(《水口田家》)等詩句,狀景皆見一定工巧,頗能體現(xiàn)其律詩的特長。
劉崧也善文。黃宗羲評其文“峭厲轉(zhuǎn)折”(《明文授讀》),的確如此。例如《虎咥木偶人記》最后的一段:“嗟乎!虎之毒人甚矣,乃有乘以肆奸者,彼寧復知有天道哉。方虎之咥木偶人,誤也,然冒冠衣而據(jù)非其所者,卒能致禍,偶人其假冒而失其所據(jù)者歟。及虎之隕于窩也,若有使然者,然貪得不已,自足以喪其身,不必神之所為,而偶人以毀喪之余,邂逅虎斃,遂食厚報,亦過幸矣,彼悻悻然不勝于得喪之末,而反覆繆迷以逞媚于鬼神者,豈非愚且惑哉!”從虎、盜、木偶、人四方面縱橫議論,行文搖曳多姿。又如《送畫史李約紀序》從畫工與史官的關(guān)系入手議論,筆力也峭拔靈活。其文有一定功力,在明初散文中占據(jù)一定的地位。
危素(1303~1372),字太樸,金溪(今屬江西)人。元翰林學士承旨。明洪武初,召至京,授翰林侍講學士,坐失朝罷。尋復故官,兼弘文館學士,后謫佃和州卒。著有《說學齋稿》、《云林集》。[2]危素善詩,流麗之中有勁健清剛之氣,如《游廬山棲賢寺》:“弱冠好山水,朅來廬阜陽。憩澗微雨至,入林春風香。載經(jīng)三峽橋,地籟聞鏗鏘。解帶緣石磴,愛此泉流長。泄巖凝素乳,灑樹見飛霜。泠泠轉(zhuǎn)空曲,湛湛流清光。五老九千仞,絕天中央。紫煙射仙壑,白云冠僧坊。幽思稍愉快,良朋共翱翔。訪古慕宗向,悟元愧裴楊。超然色界游,圓靈大無方。弱當畢吾志,混跡麋鹿行?!泵鑼憦]山精麗的圖畫,表現(xiàn)游者愉快的心境,皆寫得凝練厚重。他如《崈山游》、《小孤山歌》、《寄張?zhí)覐垥r留江淛》、《送鄭復常歸三山省親》等詩皆有這樣的特長。所以,《四庫總目提要》說:其詩“氣格雄偉,風骨遒上,足以凌轢一時”。評價是相當高的了。
甘瑾(生卒年不詳),字彥初,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明初為嚴州同知。詩集已散佚,詩存在《列朝詩集》、《明三十家詩選》等總集中。他處于元明相交的年代,因而有著各種復雜的情緒和感慨,他往往像左思一樣,借詠史來抒懷。如《讀文丞相傳》:“萬里胡天泣楚冠,南云歸計路漫漫。尚圖一旅興王易,不念孤兒立國難。樓櫓海門西日暗,劍歌江介朔風寒。九原負痛遺編在,朔雪殘燈掩淚看?!毖跍I翻看過去悲壯的歷史,其中有多少感嘆。他如“欲從故老詢遺事,斗酒難澆磊磈愁”(《錢塘懷古》),“西風一劍英雄淚,已逐寒江日夜聲”(《題余忠宣公請援兵書卷后》),“一自鼎湖龍去后,小臣何地泣遺弓”(《讀靖康遺事》),皆是如此。甘瑾善于律體,詩風清僻流麗,如:
跡不到城市,逢人無厚顏。一瓢風外樹,雙屐雨中山。流水春喧礁,歸云暮掩關(guān)。憂時心未已,只蓋鬢毛斑。
——《題何梅閣山居》
輕寒天氣半晴時,隴麥畦桑綠漸肥。誰與試煙傳蠟燭,且謀沽酒典壽衣。東風門巷桐花落,流水池塘燕子飛。吟罷不堪搔短發(fā),杜鵑只解促春歸。
——《清明》
鑄景煉詞,頗具特色。汪端《明三十家詩選》曾評說其詩:“彥初初攻律體,辛酸婉麗,繞故國舊君之思,殊近玉溪、江東風格?!卑阉穆稍娬f成接近唐代李商隱、江東三羅的風格,評價也是不低的了。
龔敩(生卒年不詳),字文達,鉛山(今屬江西)人。元末以明經(jīng)分教廣信。明洪武初,征為四輔官,以老乞歸。復起為國子博士,遷司業(yè),再遷祭酒,坐放諸生假不奏聞免。著有《鵝湖集》六卷。[3]龔敩的詩風特點是清婉諧暢,其表現(xiàn)隱逸之情的《題蒼云軒》是如此:“滿谷筼筜綠未干,古苔深鎖萬瑯玕。無心隔斷千山曉,不雨翻成六月寒。碧干初齊猶繞繞,清明如染自漫漫。渭川煙景今猶昔,誰復相從賦考槃?!逼湓亼压袍E的《過赤壁》也是如此:“赤壁爭雄又幾秋,江波不斷古今愁。風腥遠水魚龍混,草沒荒城鹿豕游。樊口斜暉穿樹出,漢陽孤嶼接天浮。年光不逐豪華去,剩有殘碑記竹樓?!彼闹T體詩作中,還是七律較見功力,以上引詩已足以說明這一點了。他也能文,文筆清新軒爽,如《瀫江秋色序》描寫江景頗有抒情色彩,而且干凈利落:“余聞瀫江之景,至秋為最佳,平波粼粼,鴨綠如染,天光云影,回映青空,霧嶂晴巒,倒浸沉碧,與夫斷煙疏柳、古木寒鴉、紅蓼白萍、丹楓黃菊,所以遠連江滸、近匝水湄者,不可盡述,此固丹青之所不可描,綺紈之所不能及者,謂之瀫江秋色,不亦宜乎?!庇秩纭睹酚颜f》,通過論辯,說明梅友的意旨,其文筆也有朗爽清逸的特點。
劉紹(生卒年不詳),字子憲,后以字行,號緯蕭野人,新城(今江西黎川)人。明洪武中,官翰林應奉。有人以為他是元遺民,將其詩編入《元音遺響》中。劉紹擅長于五言,他的《秋懷》組詩頗似阮籍的《詠懷詩》,反映著他身處元明之交的各種復雜的情緒。如:“大化日旋運,曦娥去悠悠。俛仰宇宙間,身命誰能留。迷復眚在己,不耕寧有秋。雞鳴起為善,思與大德儔。朝露竟幾何,悵望日增憂。”這種人生之嗟正是那動蕩時代的曲折反映。劉紹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都有詩詠嘆,如《涿州》、《真定城》、《滹沱河》、《磁州市》、《鄴下書懷》、《清化鎮(zhèn)》、《福昌塞在宜陽西》、《宜陽洛南山二十里楚家莊》、《邯鄲》等。這些游歷詩不單純是寫景,往往是將景物、情懷、理趣融為一體,同樣反映那動蕩時代的特征,如《涿州》:“抱介恥儇媚,離光滋慨慷。叩閽道無由,惻惻辭帝鄉(xiāng)。寒冬百卉腓,驅(qū)馬踐嚴霜。晨過涿鹿城,驚飚恍沙場。息徒用稅駕,遐眺臨空荒。群山從西來,千里橫青蒼。倚劍事悲咤,令人憶軒皇。蚩尤今則無,戰(zhàn)伐何茫茫。落日笳鼓發(fā),連營旌旆揚。吾行竟何之,流止嗟殊方。”劉紹五言,風骨勁特,頗有魏晉風格,在江右詩人群中,很是引人注目。
劉炳(生卒年不詳),字彥昺,鄱陽(今屬江西)人。明初獻書言事,授中書典簽,出為大都督府掌記,后除東阿知縣。閱兩考,引疾歸。洪武末,他尚在,未知歿于何年。著有《春雨軒集》。[4]劉炳詩頗注意學習楊維楨,因而多樂府,詩風也顯得繁麗奇崛。例如:
奉君五彩鳳凰之綺幄,七寶鴛鴦之錦床,博山氤氳之水屑,金盤沆瀣之瓊漿。春風無情不相待,朱顏綠鬢年年改。姑蘇臺上鼓如雷,四時歌舞百花開。當年意氣今安在,鬼火如燈秋似海。
——《行路難》
月來愁亦來,心憐月去愁應改。樓高月轉(zhuǎn)遲,停箏坐倚熏籠待。月落卻成眠,誰知枕冷愁仍在!
——《寒夜怨》
不難看出,其詩頗多哀怨之音、凄楚之調(diào)。這種情緒,不僅表現(xiàn)在他寫作的眾多的哀悼朋友的詩作上,而且其他類型的詩作也有強烈的表現(xiàn),如贈答詩《和九日韻寄朱見中》也貫穿著哀傷之情:“野樹荒臺帶晚陰,昔年歌舞憶登臨。桃花紈扇而風冷,蔓草銅夕露深。舊夢青云連館閣,多情華發(fā)老山林。江南庾信傷秋倦,疏雨簾櫳怯暮砧?!眲⒈娮骺傄旧弦粚雍窈竦谋瘎∩?,這是值得注意的特色。
梁蘭(生卒年不詳),字庭秀,又字不移,泰和(今屬江西)人。田居不仕,故以畦樂自號。著有《畦樂詩集》一卷。[5]由于梁蘭終身未入仕途,所以他能日與友人尋山水之樂,也得隱居鄉(xiāng)間之趣,其詩也多為山水田園詩。這些詩主要表現(xiàn)其游玩山水、隱居田園的閑情逸致,例如:
武姥樓閣山之巔,數(shù)家茅屋依山前。棲巖白云晴冉冉,繞林碧筱寒娟娟。仙子索詩請題壁,樵叟黃茶呼引泉。憑高騁懷極幽賞,使君佳句令人傳。
——《游武山和韻》
云生幽谷中,任情自來去。高舉會飄風,旋陰結(jié)芳樹。寄語谷中人,白云有深趣。
——《云谷》
守拙一圃間,衡從五畝余。芝麻在高邱,雜以果與蔬。春至百草生,趁晴聊荷鋤。筋力豈不勞,蕪穢亦已除。家人會知我,慰以酒滿壺。偶坐斟酌之,日落西山隅。歸來北窗下,我心一事無。
——《西畦自適》
從藝術(shù)上看,其詩風清雅和粹,所以人們紛紛用“攄其悠遠之思著為歌,曠然有古高士之節(jié)”(王希范)、“出于自然,默契靖節(jié)千載之上”(王達善)、“蕭散閑澹之趣,悠然于篇詠之間”(相若思)、“沖澹閑雅,有自得之致”(鄒仲熙)、“翛然存陶、韋之致”(《四庫總目提要》)來評論其詩??梢姡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對其詩風的形成往往有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
陳謨(1297~1388),字一德,泰和(今屬江西)人。明洪武初,召赴闕,以疾辭歸。后屢聘為江浙考試官。著有《海桑集》十卷。[6]由于陳謨同梁蘭一樣,主要隱居在鄉(xiāng)間,因而也較多山水田園詩。這些詩除有一些表現(xiàn)其煉丹學道的消極情趣(如《題隱者山房》)外,主要是表現(xiàn)與自然為伴的愉悅心情,例如:
小隱清江上,無心競白鷗。蓼云團竹屋,蘆雪點羊裘。放鶴歸何晚,看花醉即休。底須終日苦,三百六魚鉤。
——《清江釣隱》
結(jié)構(gòu)秀峰下,清江長在門。吟看輞川樹,眠借武夷云。白石種成玉,癭藤刳作尊。誰為知己者,竹祖與桐君。
——《題段氏山房》
詩風恬淡舂容,但詩味不夠濃郁。他也善文。其文不少也是表現(xiàn)隱逸者一種生活情趣,如《一篷春雨軒序》、《竹間記》、《篷窗記》、《東湖隱居記》、《龍山小隱圖記》等文皆是如此。這些文章文氣舒緩,文筆簡潔,有一定文學色彩。楊士奇是陳謨的外甥,《海桑集》即為楊士奇所編?!端膸炜偰刻嵋氛f“東里淵源實出于是”,從文風特點看,確有一定道理。
第二節(jié) 林鴻及閩中其他詩人
在以林鴻為首的“閩中十才子”出現(xiàn)之前,閩中已出現(xiàn)了三位較有成就的詩人,他們是張以寧和藍仁、藍智兄弟倆。
張以寧(1301~1370),字志道,古田(今屬福建)人。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四年(1327)以春秋舉進士,博學強記,有俊才,人呼小張學士。明洪武二年(1369)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還,道卒。著有《翠屏集》四卷。[7]
張以寧是明初善于七古的詩人之一。他寫的七古雄麗遒勁,如《嚴州大浪灘》:
東來亂石如山高,長江斗瀉湍聲豪。蛟鼉奔走亡其曹,青天白云揚洪濤。舟子撐殺白木篙,長牽百丈嗟爾勞。側(cè)身赤足如猿猱,舟中行子心忉忉,山木杜鵑號。
又如《登大佛嶺雨中,云在其下》、《閩關(guān)水吟》等描寫山水,《長江萬里圖為同年汪華玉賦》、《題李白問月圖》、《題趙子昂書杜少陵魏將軍歌贈錢雪界萬戶》、《題郭誠之百馬圖》等題寫書畫,皆具有這樣特長。所以,汪端《明三十家詩選》評論說:“(張以寧)七古骨力遒勁,才氣排宕,發(fā)源杜陵,出入遺山、道原之間,可以獨張一軍。”張以寧也善近體,寫得清新雅潔,頗見功力:
野性夙所忻,青山無垢氛。落花一夜雨,幽樹滿川云。鹿跡間行見,松香獨坐聞。殷勤招白鶴,予亦離人群。
——《題劉君濟青山白云圖》
馬首桓州又懿州,朔風秋冷黑貂裘??蓱z吹得頭如雪,更上安南萬里舟。
——《有感》
張以寧提倡作詩要有靈“悟”。他在《山林小景詩序》中說:“夫為詩者,非模擬摽掠以為似也,非雕琢剞劘以為工也,非切摩聲病、組織纖巧,以為密且麗也。必也渙然而悟,渾然而來,趣得于心手之間,而神溢于札翰之外,是則詩之善也?!痹凇饵S子肅詩集序》中又說:“古之為詩者,發(fā)之情性之真,寓之賦比興之正,有常有變,隨感而應,一是悟言而已矣。”所以,總的看來,張以寧詩作較富有才情。
藍仁(生卒年不詳),字靜之,崇安(今屬福建)人。元末,杜清碧隱居武夷,崇尚古學,他與其弟智,一同前往拜師。其師授以四明任松卿詩法,遂謝科舉,一意為詩。明初內(nèi)附,隨例徙濠,居瑯琊者數(shù)月。放歸,以老壽終,著有《藍山集》六卷。[8]
其詩主要描述他隱居山村的生活,如《暮歸山中》突出了“暮歸”的情景:“暮歸山已昏,濯足月在澗。衡門棲鵲定,暗樹流螢亂。妻孥候我至,明燈共蔬飯。佇立松桂涼,疏星隔河漢。”又如《雪中偶成》則突出了冬天的生活情景:“背部茅堂早閉門,天寒獨戀缊袍溫。琴書散漫無賓客,稼穡艱難有子孫。作杖稍能扶病力,梅花強欲惱吟魂。蹇驢踏雪如堪借,行盡溪南數(shù)里村?!倍?,其詩反復地表現(xiàn)了他那病、憂、愁、苦的心志:“惆悵閑窗巾悅在,孤墳宿草已青青?!保ā洞喝諔浾峦凸示印罚巴瑲獾駳埶バ嘣冢倌旯饩八瞥啃??!保ā额}西山庵》)“衰年無思獨棲棲,月旦何勞更品題?!薄捌缴俑袕颓n,老景如登海上舟。毒霧不知何處盡,颶風空說有時休。”(《述懷》)“燈影背窗愁作伴,雨聲喧枕夢驚還?!保ā恫≈小罚熬湃掌鄾鏊嫉苊?,十年憂患信乾坤?!保ā冻钊諘鴳选罚包S花寂寞憎詩瘦,白發(fā)凄涼畏酒醒?!保ā毒湃瘴髑f懷弟》)“年光唯老我,世事更愁人?!保ā陡睢罚翱駚碓娪信d,愁極酒無功。”(《非昔》)“故人憐病起,稚子笑行遲?!保ā恫∑稹罚┛磥?,這位曾流放一段而后一直隱居山村的詩人對新興的明王朝并無多大興趣,感情也不那么融洽,故而嘆病抒愁之作也就翩翩而至了。正因為多抒寫愁苦之辭,所以感情深沉一些。陳田《明詩紀事》評藍仁詩是“骨格老蒼”,原因大概就在于此。
藍智(生卒年不詳),字明之,一作性之,仁之弟。元末棄去科舉學,與其兄師杜清碧,倡和為詩。明洪武十年(1377)以薦授廣西按察司僉事,著廉聲。從劉炳《挽藍氏昆季》詩中“桂林持節(jié)還,高風振林谷”來看,其晚年又嘗謝事歸里。著有《藍澗集》六卷。[9]
藍智的七古歌行寫得豪健爽朗、頓挫瀏亮,具有一定氣勢。陳田《明詩紀事》評其詩“音節(jié)高亮”,大概就指此。如《丹崖歌,崖在大花灘之上,西去零陵五十里,望之若云錦然》:
斷崖千尺云錦懸,芙蓉薜荔搖空煙,珊瑚鐵網(wǎng)相鉤連,赤豹下搏蒼龍淵。旁有石穴凝可穿,洞門深鎖朱陵天。我欲徑入求神仙,丹光出林夜赫然。紅葉如雨墮我前,青鳥飛去何時還。我方持節(jié)西南偏,石壁有路無由緣。赤松黃石書可傳,桃花一笑三千年。
又如《書銅雀臺瓦》詩,受到徐《筆精》褒揚,認為可“泣鬼神”。他如《送閩縣史邱子胤回三山》、《赤壁》、《相逢行贈徐剛中之建寧兼柬黃彥美總帥》、《老君洞》等詩皆有這樣長處。他的律詩熔煉俊逸,這是其注意學唐的結(jié)果。如五律《雨中同孟原僉憲登嘉魚亭》:“高閣流鶯外,荒城駐馬前。江寒三月雨,春老百蠻天。折柳悲橫笛,飛花落釣船。乾坤總羈旅,把酒意茫然?!逼呗伞夺Mし濉罚骸皟裳码x立陰陰然,上有喬木高參天。仙家樓臺雞犬靜,石潭云霧蛟龍眠。漁人樵子時相見,水鳥山花亦可憐。九曲棹歌誰和得,千年遺響墮蒼煙?!苯跃哂幸欢ǖ墓α?。
與林鴻同時或稍后于林鴻的詩人群中,有所謂“閩中十才子”之稱。除林鴻外,他們是:高棅、王恭、王偁、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在這十人當中,林鴻、高棅、王恭、王偁是較有影響和成就的詩人。[10]
林鴻(生卒年不詳),字子羽,福清(今屬福建)人。少任俠不羈,讀書能強記。明洪武初,以人才薦,授將樂儒學訓導。居七年,拜膳部員外郎。性脫落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歸三山。周玄、黃玄、林敏、陳仲宏、鄭關(guān)、林伯璟、張友謙、趙迪諸人,皆是鴻的弟子,可見他作詩的影響。著有《鳴盛集》四卷。[11]
林鴻論詩,崇尚盛唐。他認為:“漢魏骨氣雖雄,而菁華不足,晉祖玄虛,宋尚條暢,梁以下但務秋華,少秋實。惟唐作者,可謂大成,然貞觀尚習故陋,神龍漸變常調(diào),開元、天寶間,聲律大備,學者當以是為楷式。”(《明史·文苑傳》)因此,林鴻自身也很注意選詞煉色,注意學習盛唐詩的格調(diào)和意境,如“夜來滄海寒,夢繞波上月”(《金雞巖僧室》),渲染僧室周圍的陰森氣氛,頗為傳神;又如“天青海氣滅,地古寒煙濃”(《無諸釣龍臺懷古》),將時間與空間有機聯(lián)系起來,烘染在鉤龍臺的懷古之情,也很出色;再如“魚風葦上起,蚌月波中光”(《同鄭二宣江上泛舟》),描寫泛舟水上的綺麗風光,別是一番情味;還有“苦霧沈旗影,飛霜濕鼓聲”(《出塞曲》),以“苦”狀霧,以“飛”描霜,生動地勾人聯(lián)想,“沈”、“濕”二字形容旗影、鼓聲,也很易引人想象。林鴻這方面功力,引起不少詩論家的注意和評點。胡應麟《詩藪》舉出林鴻“珠林積雪明山殿,玉澗飛流帶苑墻”,“諸天日月環(huán)龍袞,九域山河拱象筵”,“衲經(jīng)雁宮千峰雪,定入蛾眉半夜鐘”,“云邊夜火懸沙驛,海上寒山出郡樓”等詩句,認為是“氣色高華,風骨遒爽”。陳衎《槎上老舌》舉出“人分滄海色,江轉(zhuǎn)白云痕”,“山鐘知寺遠,海月憶家貧”,“落日扁舟去,秋風萬里心”,“重關(guān)逢雪度,走馬見星移”,“郢樹侵吳近,淮流入海長”,“古柳垂青蔓,沙河急暮流”,“三軍隨虎竹,萬里度龍沙”,“古戍冰成壘,春湟雪作花”,“谿橋寒吐月,驛樹晚藏煙”,“關(guān)云遮越斷,海雨入?yún)巧睢钡仍娋洌J為是“五言佳境”;又舉七言“云邊夜犬鳴沙驛,海上寒山出郡城”,“殘煙野戍聞寒笛,落日楓林見驛梅”,“南粵云來螺渚北,東甌天接虎門巷”,“蘇小門前人散后,灞陵橋上燕來時”,“寒山月落青楓晚,野戍霜白雁晴疏”,“亂山背水孤城晚,獨樹臨關(guān)一葉秋”等詩句,認為是“如此蒼辣警策”。詩論家之所以有這樣審美感受,與林鴻注意學習盛唐很有關(guān)系。林鴻從理論到實踐都倡導學習盛唐,使他成為“閩中十子”之首并開一時風氣的詩人。當然,他學習盛唐過程中,有時模擬有痕,所以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批評他說:“循行矩步,無鷹揚虎視之姿,此猶翡翠蘭苕、方塘曲渚,非不美觀,未足與量江海之大。”
王恭(生卒年不詳),字安中,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少游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廬,歸隱于七巖之山,凡二十年,自稱皆山樵者。永樂四年(1406),以儒士薦起,與修大典,年已六十余。書成,授翰林典籍,居頃之,投牒歸。著有《白云樵唱》四卷、《草澤狂歌》五卷。[12]
《白云樵唱》、《草澤狂歌》皆是王恭未仕時期的作品。其詩多凄涼之調(diào)。如其詠物詩總有一種愁緒怨情:
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xiāng)!
——《春雁》
西風昨夜灞陵秋,千樹蕭條帶驛樓。莫道離人空有恨,暮蟬寒雀也關(guān)愁。
——《衰柳》
百戰(zhàn)沙場老此身,長楸宮草幾回春。只分棄擲寒郊路,猶自悲鳴戀主人。
——《老馬》
又如他的山水詩也常有愁苦之情,《舟過彭蠡》在秀麗的“匡廬色”中卻引起他的“凄然念鄉(xiāng)國”的思緒。再如他的送人詩更有催人淚下的相思之情:
橫笛對離亭,扁舟越江口。月下何人最斷腸,天涯怨別吹楊柳。楊柳繁音愁復愁,棓桐蕭瑟江楓秋。長林半夜葉皆脫,積水三江云不流。長夜漫漫聽未了,變羽回宮猶嫋嫋。越海天邊鳥不飛,閩關(guān)月暗猿聲小。須臾一曲更凄清,零落梅花滿楚城。楚城迢迢接河磧,邊客聞之淚俱滴。黃埃積雪暗長關(guān),絕城窮荒草根白。此夜愁心獨對君,明朝悵別又離群。單于城上吹羌管,只知相思不忍聞。
——《聞笛歌送人之塞上》
至于他的懷古詩,更多用“春寂寂”、“草蕭蕭”、“斷碑”、“古苔”等意象,造成一種冷寒的凄涼氣氛,如以下二首:
姑蘇城下刺蘭橈,卻憶吳王古市朝。香輦路邊春寂寂,館娃宮外草蕭蕭。千年往事空啼鳥,半夜疏鐘自落潮。明發(fā)不堪回首處,螟煙秋雨過楓橋。
——《吳城懷古》
野廟大江干,蕭蕭樹色寒。斷碑荒草沒,畫壁古苔乾。龍去春潮在,猿鳴海月殘。英雄那可問,東逝正漫漫。
——《題無諸廟壁》
所以,顧起編《國雅》評論王恭是“思多凄怨,托喻頗深”,的確抓住了其詩的特點所在。
王偁(生卒年不詳),字孟揚,永福(今屬福建)人。元潮州總管翰之子,翰于明初抗節(jié)死,其母教之讀書。洪武二十三年(1390)領鄉(xiāng)薦,乞歸養(yǎng)母。成祖即位,征至京師,授國史院檢討,充《永樂大典》副總裁,后坐解縉黨,下獄死。著有《虛舟集》五卷。[13]
王偁能轉(zhuǎn)益多師,所以《四庫總目提要》批評他說:“故集中若《感遇》諸作,規(guī)撫拾遺;《詠史》數(shù)篇,步趨記室,《將進酒》、《行路難》等亦頗出入于李白。雖未必盡合古人,而意度波瀾,時復具體,固不比于優(yōu)孟衣冠矣?!彼摹陡杏觥分T詩的確似陳子昂那樣,感悟人生,體認哲理,如:“團魄載陽焰,終古無虧盈。因人示朏朓,側(cè)見死與生。蟾蜍薄陰來,顧兔潛其形。何當凌倒景,一睹天地精。”又如:“太白夜食昴,流輝燭天街。精感動穹漠,君心寧見懷。白璧忌暗投,徒使按劍猜。所以狂接輿,風歌歸去來?!倍摹对伿贰吩娪窒褡笏寄菢樱钤⒓耐?,如:“狐白僅一腋,勝彼千羊皮。壯士出片言,萬諾空奚為。毛生奉平原,自脫囊中錐。提攜十九人,咤彼猶嬰兒。一語定從盟,不待日昃時。英風被廣座,磊落誠可奇。知人豈不難,長鋏聲同悲?!敝劣谒摹秾⑦M酒》、《行路難》,顯然具有李白那矯矯不羈的氣勢。
王偁雖如陳田《明詩紀事》所說,“以跌宕馳才”,但其創(chuàng)新精神仍然不足。
高棅(1350~1423),一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長樂(今屬福建)人。永樂初,以布衣召入翰林為待詔,后遷典籍。著有《嘯臺集》二十卷、《木天清氣集》十四卷等。[14]
高棅雖然筆力較為纖弱,但是他的五言短古寫得較好,頗有韋應物、柳宗元的風韻,如:
瀛洲見海色,潮來如風雨。初日照寒濤,春聲在孤嶼。飛帆落鏡中,望入桃花去。
——《嶠嶼春潮》
大江白露下,秋氣橫滄浪。夜色不映水,微風忽吹裳。孤舟待明月,時聞蘭杜香。
——《衡江夕露》
林下云水香,幽亭識花氣。相看話所思,春色令心醉。之子尋幽期,孤琴入空翠。
——《春澗幽亭》
有一股自然、清新的氣息。當然,高棅主要影響并不是在創(chuàng)作上,而是編選了一部《唐詩品匯》。這部詩選編成于洪武年間。高棅對以前唐詩選本頗有微辭,在總序里說:“載觀諸家選本,詳略不侔,《英華》以類見拘,《樂府》為題所界,是皆略于盛唐,而詳于晚唐。他如《朝英》、《國秀》、《篋中》、《丹陽》、《英靈》、《間氣》、《極玄》、《又玄》、《詩府》、《詩統(tǒng)》、《三體》、《眾妙》等集,立意造論,各該一端。惟近代襄城楊伯謙氏《唐音》集,頗能別體制之始終,審音律正變,可謂得唐人之三尺矣,然而李、杜大家不錄,岑、劉古調(diào)弗存,張籍、王建、許渾、李商隱律詩,載諸正音,渤海高適、江寧王昌寧五言,稍見遺響,每一閱讀,未嘗不嘆息于斯?!庇谑?,他要編選這部《唐詩品匯》,“以為學唐詩者之門徑”。在這部選集中,他能看出唐詩演變,論詩推崇盛唐,標舉體格氣象,這些自然是本于林鴻,但要推其更遠的淵源,那就是根源于宋代嚴羽了。這部書對明代前后七子頗有影響。
第三節(jié) 孫
及嶺南其他詩人
明初嶺南的詩人群中,有“南園五先生”之稱,他們是孫蕡、黃哲、李德、王佐、趙介。他們共結(jié)詩社,他們互相唱和,但其詩風的特點和個性并不完全一致。[15]
孫蕡(1338~1393),字仲衍,南海(今廣東廣州)人。他于書無所不讀,文思又較敏捷,為詩文常不屬稿。早年與王佐共結(jié)詩社于南園,開抗風軒以延一時名士。時人稱其為西菴先生。洪武三年(1370)中進士,授工部織染局使。后出任虹縣主簿,饒有政績。又被選入為翰林典籍學使,預修《洪武正韻》。洪武九年,官平原主簿。洪武十一年,以失職被罰修南京城垣。不久,罷歸鄉(xiāng)里。洪武十五年,召拜為蘇州府經(jīng)歷。洪武二十二年,又被謫戍遼東。洪武二十六年,大將軍藍玉恃功驕恣被殺,蕡曾為其題畫,受株連處死。著有《西菴集》。[16]
孫蕡善寫歌行。徐子云評論其詩“清圓流麗,如明珠走盤,不能自定”(轉(zhuǎn)引自《明詩綜》)。正可說明其歌行的特點?!扼P山老姬行》,婉轉(zhuǎn)流暢,雖然是著意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詩中也稍嫌猥冗,但其描寫聲音有自己的特色:“初聽乍如風雨至,再彈還作鳳凰鳴,清如玉女鈞天奏,壯似雕戈出塞聲。澗水帶冰時哽咽,春雷震石忽憑陵,憑陵未已旋清悄,清悄漸凝聲漸小。四座無言俱寂寥,余音已斷猶縈繞,溶溶宛宛復悠悠,切切凄凄還窈窈?!边\用頂真、疊詞等修辭手法,將聲音的變化很好地表達出來。孫蕡描寫“老姬”身世,錯綜恍惚,頗有小說家的氣息,這也是其歌行寫得較長的原因之一?!赌暇┬小吩诿鑼懞佬邸斑h勝秦中與洛中”的南京景色時,具有一定的氣勢,也烘染出較為瑰麗的色彩。而《送翰林典籍張敏行之官西上》描寫的“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頭無六月”的塞上風光,被人譽為是“嘉州(岑參)遺韻”。由此可見孫蕡歌行的筆力的縱橫變化。另外,他在贈送友人的歌行中,能充分運用鋪排藝術(shù)手法,描寫各人的身份和特征,如《贈皇甫隱士文遠》中的隱士形象:
先生風度與人殊,面如玉仍禿須。侯門不掛一步腳,厭殺人間呫囁儒。蔣陵白下清溪曲,垂柳疏疏數(shù)椽屋。蕓窗磊落一萬卷,客去自倚風軒讀。秦淮買竹起高樓,興未酌酒樓上頭??祁^舉白亂浮客,胡琴羌笛聲啾啾。朋賓自飲還自散,先生醉眠忘早宴。蒲葵巨扇醉不醒,人定鐘闌始知飯。沉酣本以陶性靈,有人兀坐還惺惺。屯蒙火足金母嘯,卦氣白白升黃庭。看君出處有妙策,為人不遷亦不激。隨時無怪互隱顯,意欲不遣人人識?!?/p>
他如《贈關(guān)元帥景熙》、《往平原別高彬》、《寄訶林長老明靜照》等詩皆具有這樣的特長。
曹潔躬曾指出:“仲衍善言風景,于廣州則云,‘丹荔枇杷火齊山,素馨苿莉天香國’;于羅浮則云,‘紫極房櫳倚日開,蕊珠樓閣中天起’;于云南則云,‘蠻官見客花布襖,村婦背鹽青竹籃’;于武昌則云,‘武昌城頭黃鶴樓,飛檐遠映鸚鵡洲’,‘漢陽樹白煙景濕,行人如鷗沙際邊’;使未至其地者,誦之亦當神往?!保ㄞD(zhuǎn)引自《明詩綜》)可見,孫蕡善于抓住各個地域和景觀的不同之處和特點進行描繪,這也是他作詩的又一長處所在。再比如他的《下瞿塘》,不僅將瞿塘灘險流急的情景描繪出來,而且將詩人“下”的情況也勾畫了了,是一首很善言風景的舟行詩:
我從前月來西州,錦官城下十日留?;卮抵鼐殴?jié),巫山巫峽風颼颼。人言滟滪大于馬,瞿塘此時不可下。公家王事有程期,敢憚微軀作人鲊?人鲊甕頭翻白波,怒流觸石為漩渦。長年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擲如飛梭。灘聲櫓聲歷亂聒,緊搖手滑櫓易脫。沿洄劃轉(zhuǎn)如旋風,半側(cè)船頭水花沒。船頭半沒船尾高,水花作雨飛鬢毛。爭牽百丈上崖谷,兩旁捷走如猿猱。停船把酒酹蒼昊,因笑吾生真草草。吟詩未解追謫仙,萬里經(jīng)行蜀中道。巴東東下想安流,便指歸州向峽州。船到岳陽應漸穩(wěn),洞庭霜降水如油。
這里有人們的勸慰,有自己的決心,有行途驚險的直接描繪,有間接感受的著意渲染,最后作者想象過了瞿塘的平坦之路,以與瞿塘形成鮮明對照,真可謂寫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孫蕡除歌行外,其七律、七絕皆有一定的功力。他的七律有的高華壯闊如《懷四川》:“草堂煙樹入青霄,漢殿荒臺秀黍苗。宇宙大名今尚在,風云霸氣未全銷。寒星夜落支機石,錦水春明駟馬橋。花柳舊游今幾載,西風蓬鬢影蕭蕭?!庇械那妍惖溲湃纭督稀罚骸敖锨鄺鞒踔?,客帆和月宿蒹葭。過云疏雨數(shù)千點,臨水小村三五家。風起漁船依釣石,潮回歸雁認平沙。秋懷已向南云盡,又是滄州閱歲華?!彼钠呓^往往是景、情交融,令人回味:
綠楊陰下玉驄嘶,絲絡銀瓶帶酒攜。夢入南園聽夜雨,不知身在蔣陵西。
——《寄王彥舉》
白帝秋高木葉黃,蜀中長是雨浪浪。瞿塘水落漩渦小,一路看山到岳陽。
——《出蜀》
蔣山山頭秋月明,龍江江上暮潮生。行人又是金陵客,臥聽西風鼓角聲。
——《龍江夜泊》
另外,他的《昭君》詩一反悲昭君的調(diào)子,獨辟蹊徑,不同凡響:“莫怨嬋娟墮胡塵,漢宮胡地一樣春?;始胰羝鹆锜熼w,功是安邊第一人?!逼漕}旨與近來曹禺劇作《王昭君》可謂不謀而合。綜合上述,不難看出,孫蕡是嶺南詩人群中的佼佼者。
黃哲(?~1375),字庸之,番禺(今廣東廣州)人。性好山水,結(jié)廬蒲澗,往來羅浮、峽山、南華諸名勝,以為未足,辭家度庾嶺,游吳、楚、齊、燕。明太祖為吳王駐師金陵時,李善長、張昶、汪廣洋交薦之,拜為翰林待制,入書閣侍太子讀書,尋兼翰林典簽。洪武初,奉使青、徐,尋出知東阿縣。洪武四年(1371)升東平府通判,上疏陳時務,明太祖怒其狂妄,罷歸。歸家后,授徒數(shù)百人。洪武八年,以他事詿誤,竟置于法。他著有《雪蓬集》十卷,已佚。其詩在《廣中五先生詩選》和《廣州四先生詩》中。[17]
黃哲同孫蕡一樣善寫歌行,胡應麟《詩藪》續(xù)編卷一曾指出,黃哲的歌行比起孫蕡來,“才情少劣,氣骨勝之”。這的確說明了兩人歌行的差異。從《醉歌行為鄺復初雄飛昆仲賦》詩作可體驗到黃哲歌行“氣骨勝之”的特點:
昨日風雨中,我來自西山,不知春早暮,花落長林間。林間幽人心事閑。相逢一笑開云關(guān)。問我別來春幾度,五見飛花滿行路。黃橙丹荔繞池栽,水清離離照芳樹。登高酌我黃金罍,傾情寫意無嫌猜。攜觴復就花下飲,鳥啄余花鋪綠苔。我惜落花君莫掃,乘興即來坐芳草。江山如此多閱人,與君相期恨不早。君家伯仲多才雄,白眉更是人中龍。東山還著謝松屐,百世行藏安得同。爾曹曾辭鶴書召,予亦蹉跎走荒嶠。華發(fā)盈簪已自慚,烏中折角從人笑。悠悠行路心,惟君可知音。南冠發(fā)楚奏,拂拭瑤華琴。商聲凄凄夜沈沈,酒酣風悲月出林。終然苦調(diào)不可聽,為君更賦還山吟。他年訪我桃花洞,洞口花殘春正深。
真可謂感情跳蕩,文氣游走。他如登臺覽景的《臨高臺》,描寫水情的《河渾渾》,暢敘友情的《王彥舉聽雨軒》,祝賀成功的《費將軍凱還歌》,贈送朋友的《將進酒贈彭生秉德》、《短歌行與藍山陳彥中》等詩,皆具有這樣的特長。當然,比起孫蕡來,黃哲的歌行常有粗硬之處。此外他的律絕詩中也有一些清雋勁健之作,如七律《舟泊龍灣寄孫仲衍》:“吳檣楚柂十年間,又度秦淮虎豹關(guān)。眼底故人成寂寞,夢中塵業(yè)負高閑。九州風雨東南會,七澤波濤日夜還。江上思君云路杳,掀篷愁對蔣陵山?!闭Z語雙關(guān),耐人尋味。又如七絕《游洪范池與劉文正》:“洞門斜日照金潭,千尺藤蘿掛石龕。騎馬獨來高處望,滿山松柏似江南。”用筆疏朗,意境清新。總的看來,黃哲的詩作成就不如孫蕡。
李德(生卒年不詳),字仲修,自號采真子,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元末讀書家中,深于經(jīng)學。洪武三年(1370)被薦至京師,授洛陽長史,繼遷濟南、西安二郡幕,自陳不能吏,原就教官,得湖廣漢陽教諭,秩滿改廣西義寧教官。晚年倦游南歸,卒于家中。著有《易庵集》,已佚,詩存于陳暹輯的《廣中五先生詩選》和《廣州四先生詩》中。
李德與嶺南其他詩人不同之處,就是他著意學習李賀。他也想通過奇特的想象和濃重的色彩,造成幽冷凄艷、華麗怪誕的藝術(shù)境界,如:
青樓春酣鸚鵡杯,孔雀屏風錦繡開。銀鸞玉鳳嬌未歇,楊柳斜飛舞回雪。越娘含醉弄絲桐,十纖宛恨哀絲中。裁成白雪惱芳容,長卿茂陵發(fā)如蓬。
——《青樓曲》
金井鳥啼風槭槭,桂樹團團江月白。洞房秋思滿嬌娥,淚滴珊瑚眠不得。玉臺塵鑒少光輝,彷彿孤鸞彩翼垂。蓮枯蕙折無人惜,露濕綺疏生網(wǎng)絲。
——《房中曲》
只是這部分詩作摹擬痕跡較重,又缺乏新鮮的感情和意旨,并非是成功之作。李德倒是一些抒寫情懷、述說友情的近體詩,尚寫得精警圓美,頗見功力,如:
社燕西飛節(jié)物過,年華世事兩蹉跎。晴天白鳥來無數(shù),落日浮云看漸多。黃菊何人歸短棹,紅蕖秋水淡洪波。寂寥多恨憑誰遣?搖落無心奈爾何。
——《社后漫興》
湖山興不淺,而我亦淹留。得罪緣微祿,懷君屬早秋。淡云鄉(xiāng)樹遠,孤月旅情幽。借問衡陽雁,何時到廣州?
——《立秋日登漢陽朝宗樓懷鄉(xiāng)中諸發(fā)》
兩首皆將景觀與心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了。
王佐、趙介在當時都甚有詩名,但他們現(xiàn)存的詩歌都不多了,已較難看出他們詩作的個人特點。
王佐(生卒年不詳),字彥舉,家世本河東(今山西永濟),元末,侍父宦南雄,遂占籍南海(今廣東廣州)。早年與孫蕡共結(jié)詩社于廣州南園,開抗風軒以延一時名士。其詩與孫蕡齊名,“時謂構(gòu)辭敏捷,王不如孫;句意沉著,孫不如王”。洪武六年(1373),征至京師,拜給事中。居官二載,辭歸鄉(xiāng)里。他著有《聽雨軒》、《瀛洲》二集,今均佚。王佐數(shù)首近體詩,頗具情韻,如《憶舍弟彥?!罚骸巴ゲ萸锶跃G,江楓晚漸稀。年光隨水去,事業(yè)與身違。遠海猶傳箭,殊方未授衣。翩翩南去雁,故作一行飛。”《書所見感舊》:“小小銀箏壓坐偏,曾將古調(diào)寄新弦。芙蓉綠水秋將老,鸚鵡金籠語可憐。兩鬢秋霜明鏡里,十年春夢夜燈前。湖山隱約人如畫,空負當年罨畫船?!彼材芨栊校纭蹲韷糗帪殄X公鉉賦》傾吐“我亦醉夢”的感想,《唐仙方伎圖》題寫一幅圖畫,但無甚顯著的特色,時人說其歌行可“伯仲高、岑”,顯然是過譽之辭。
趙介(1343~1389),字伯貞,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少時博通群籍,見元末政治混亂,不愿出仕,種二松于屋旁,名所居軒曰“臨清”。性狷介,不喜結(jié)交達官貴人。唯與詩人往還酬唱而已。明初屢為有司所薦,皆苦辭不就,洪武二十二年(1389),以家人有事坐累,逮赴京師,病卒途中,著有《臨清集》,已佚。他存詩雖然不多,但其詩很注意表現(xiàn)對象的特征,如《聽雨》突出從“聽”落筆:“池草不成夢,春眠聽雨聲。吳蠶朝食葉,漢馬夕歸營?;◤郊t應滿,溪橋綠漸平。南園多酒伴,有約候新晴?!薄赌蠘菍υ隆酚种貜摹皩Α碧帩娝骸耙股夏蠘强丛律?,水晶簾卷銀河碧。冰輪倒射滄波寒,對此清光是何夕。舉酒邀月真吾儔,夜長不用秉燭游。萬里涼風滿襟袖,洞庭七澤涵清秋。秋聲冷拂珊瑚樹,湘娥鼓瑟鮫人語。試吹玉管遏行云,曲中彷彿霓裳舞。霓裳舞罷回明珰,北斗已掛西山傍。但愿清尊長對月,今人古人何足傷?!币皇浊逖?,一首繁麗,但“聽”、“對”都傳神表達出來了。
第四節(jié) 其他地區(qū)的詩文作家
明初,安徽、湖南、河南、山西、河北等地也出現(xiàn)了一些取得一定成就的詩文作家,如陶安、唐桂芳、詹同、朱同、宋訥、王翰、李延興等人。
陶安(1315~1371),字主敬,當涂(今屬安徽)人。元舉人,為明道安節(jié)書院山長。入明,累官至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著有《陶學士集》二十卷。[18]在元明之交這個動蕩的年月里,陶安的詩作經(jīng)常抒發(fā)一種歸隱的情緒,如《三湖》:“三澤茫茫一碧連,白蘋風起棹歌傳。樹頭煙浪浮沈日,水底星河上下天。葦長新沙留雁夢,草腥殘箔濕蛟涎。何當結(jié)尾瓊瑤窟,買取臨堤二頃田?!庇秩纭都呢S叔良》之二也有這種聯(lián)想:“阿咸九月到,寄我尺書看。盡日不釋手,空江頻倚欄。鄉(xiāng)山微雨外,客夢一窗寒。遙想林泉勝,無憂寢食安?!币蚨麑ι剿刑厥獾挠H切感情,如《當門小山》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小山”視為“知己”:“山腳踏墻頭,全身盡呈露。殆類知己人,豁達吐心腑。秀色排闥入,意多默無語。晚來白霧起,對面不得睹。夜坐虛檐下,惆悵失佳侶。曉翠忽舒顏,為爾早開戶。”又如《江色》描寫富有動感,也頗有藝術(shù)感染力:“竹屋晨啟關(guān),江色直飛入??毡虊簬装福庩幩谋跍?。玻璃作天地,泠然手可挹。萬象隨升降,元氣動呼吸。臨岸步觀漲,石階沒千級。岷巴與湘漢,眾水大會集。合流去東北,海水亦起立。”陶安詩盡管寫得爽朗清淺,但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原因就在于他描寫山水的親切性和情趣性。陶安也善文。他的一些散文和其詩歌一樣,有對山水的親切之情。如《樂山齋記》則說明人所樂不僅要樂物之形,而且要樂物之德。山之形是巍峨秀攏,山之德是高厚靜重。只有“巖耕而谷處,撫泉石之幽美,覽林壑之清邃”、“游則忘歸,愛則成癖”的人,才能真樂山,就是既樂山之形,又樂山之德,否則就是玩物喪志了。又如《槎溪記》先述槎溪的由來,后聯(lián)系到張騫乘槎事,具有濃郁神話色彩??墒?,現(xiàn)在槎溪的主人卻對這些神話不感興趣,他是真隱士,所以作者感嘆道:“先生備一槎之美,逍遙于溪上,其德如泉之有本,其壽如川之方至,其積善之澤,方演而未艾,曾何慕乘槎之空談也哉!”這兩地主人對山水的感情實際就是陶安的感情,所以通篇文章寫得清新暢達。
唐桂芳(1299~1371),一名仲,字仲實,歙縣(今屬安徽)人。元末歷南雄路學正。明初,攝紫陽書院山長。學者稱白云先生。著有《白云集》七卷。[19]其詩多送人之作,有的表現(xiàn)了真摯的情懷,如《送湯生執(zhí)中》:“薄暮云已收,微寒雨還作。居今念暌離,戚戚意不樂。何時竹屋眠,共看燈花落。”有的表達了殷殷的囑托,如《送楊曾之浙東》:“佳麗金陵地,蕭然爾獨居。門無私客謁,座有諫官書。清切登臺久,光華入幙初。浙東勞遠役,民瘼問何如。”從中也可見詩人的為人。唐桂芳詩風清新婉麗,時有情趣,例如:
繁昌縣前白楊樹,隨處柴門傍水開。可是夜深風露冷,流螢一個渡江來。
——《遣懷》
我正無心懶似云,那堪奔走污緇塵。飛花岸柳偏留客,吹浪江豚忽拜人。玉帶暫拋煩轉(zhuǎn)語,楞伽曾寫悟前身。異時好說金山寺,小小漁舟喚渡頻。
——《程仲庸游京口留金山寺》
“流螢一個”、“小小漁舟”好似點睛之筆,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唐桂芳也善文。他曾在《奉陳養(yǎng)吾書》中表達了他仰慕蘇老泉為文的心情:“閉戶探賾,古今上下,融液胸臆,故下筆源源而無艱險窘迫態(tài)?!彼麨槲囊矎娜菖c逶迤,辭氣順暢。如《溪山一覽亭記》說明了“地以山顯,山由人重”的道理,因而勾畫此亭周圍的山脈,充滿著詩情畫意。又如《岑溪清隱圖記》先點明一種特殊情況:“夫水中可居為洲,未聞水中可居為山也?!笨墒?,他寫的恰恰是水中山,層層道來,清晰暢達。再如《游釣石記》先說明幾次游歷,均未注意此石,只有朋友相約飲酒于此才發(fā)現(xiàn)這個釣石的特殊性:“如印,然而不刓,如臺,然而不陂不陭。”由此感嘆:“石之遇舍,固有時哉?!蔽恼乱渤錆M生機。
詹同(生卒年不詳),初名書,字同文,婺源(今屬安徽)人。元末為郴州路學正,仕陳友諒為翰林學士承旨。入明,累官至吏部尚書,與宋濂等修日歷,為總裁官。后以老乞歸。著有《天衢吟嘯集》、《海岳涓埃集》。[20]一個人處在動蕩的年代,其思緒要紛繁復雜得多,作為詩人就應善于把握宅門。詹同也可稱一個。他的詩有的寄托著世事多變的無限感慨,如《蒿里》:“城中市聲如海水,紛紛甲第連云起。自從秦鹿走中原,蓬蒿長遍鳴珂里。夜深鬼語風吹沙,光怪走地圓如瓜。兔葵燕麥芃芃地,盡是當年宰相家?!庇械脑妱t表達一種美好的愿望,如《狹路相逢行》:“上有千丈之崖古鐵色,下有無底之潭水俱黑,中間小道石艱澀。君馬南,我車北,狹路相逢何逼仄。安得來經(jīng)如康莊,兩賢相讓無相阨。”還有的詩表現(xiàn)對未來風波的擔憂,如《公無渡河》:“江上春來風雨惡,大浪小浪江中作,一葦之航何足云,蕩漾中流幾飄泊。人鲊甕,鬼門關(guān),下隔深淵咫尺間,饑蛟食人骨如山。公無渡河當早還。”無論是感慨,無論是愿望,無論是擔憂,皆是當時戰(zhàn)亂所帶給人們的復雜感情。在這樣情況下,人們自然想到歸隱,如《張氏白石山房詩》所描寫的“歸臥山中云”,《松澗亭》所表現(xiàn)的“高人于此構(gòu)小亭”,就是這種感情的最好表現(xiàn)了。詹同的詩風是勁健爽朗。難怪他的詩在當時頗負盛名,能與宋濂文相媲美。
朱同(生卒年不詳),字大同,自號朱陳村民、紫陽山樵,休寧(今屬安徽)人。洪武中,以人材舉,為東宮官,尋進禮部侍郎。坐事死。[21]著有《覆瓿集》七卷。[22]《四庫總目提要》說其詩“爽朗有格”,的確抓住了其詩風的特點。他描寫農(nóng)村清新爽朗,使人油然升起一種親切之感,如《散步至楓林》:“信步尋春不知遠,小徑委蛇繞平。雨余翠滑石磴危,青梅如豆低垂枝。屋上青山壓檐重,風里幽禽時一弄。主人不歸柴門關(guān),山犬認人自迎送?;錇跆浒兹臻e,依微機杼鳴林間。徘徊不覺歸來晚,淡黃落日銜空山?!庇秩纭稓w故宅》則將“筍穿舍北”、“梅倚墻頭”的農(nóng)村看成是避“兵塵”的避風港:“曲曲清溪來往頻,故園又得見先春。筍穿舍北竹繞屋,梅倚墻頭花笑人。泉石幾家供客眼,江山萬里暗兵塵。由來軒冕多翻覆,澗水松風未是貧?!甭?lián)系到他的身世,聯(lián)系到他所處的時代,再聯(lián)系到自號朱陳村民、紫陽山樵,對其詩的理解會更深入一些。朱同不僅描寫農(nóng)村是如此,就是詠古詩也不是給人以凄涼的意緒,而是爽朗的感慨,如《登子陵釣臺有感》:“清曉扁舟維岸陰,百年幾渡來登臨。游人仰扳石磴險,飛臺俯瞰滄波深??托堑圩粫r事,江水云山千古心。哲人去矣不可見,擊劍空作秋龍吟?!敝焱娮鞯拇_有自己特色。陳田《明詩紀事》說朱同“詩格高老,亦明初一作家”,看來是有道理的品評。
宋訥(1311~1390),字仲敏,號西隱,滑縣(今屬河南)人。元進士,官鹽山知縣。明洪武六年(1373)為北平考官。洪武十三年征為國子助教,遷翰林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改國子祭酒卒。著有《西隱集》十卷。[23]宋訥洪武五年秋過元宮,撫今追昔,聯(lián)想翩翩,寫出了著名的《王子秋過故宮》的組詩,共計十九首。第一首云:“離宮別館樹森森,秋色荒寒上苑深。北塞群臣方駐足,中華將帥已離心。興隆有管鸞笙歇,劈正無官玉斧沉。落日憑高望燕薊,黃金臺上棘如林?!币婚_頭就說明人材對王朝興衰的重要性,可見宋訥是有一定政治識見的。其十五首云:“清寧宮殿閉殘花,塵世回頭換物華。寶鼎百年歸漢室,錦帆千古似隋家。后宮鸞鏡投江渚,北狩龍旗沒塞沙。想見扶蘇城上月,照人清淚落胡笳?!逼涫攀自疲骸霸葡鰧m闕錦山川,不在穹廬毳幕前。螢燭夜游隋苑圃,羊車春醉晉嬋娟。翟華去國三千里,玉璽傳家四十年。今日消沉何處問,居庸關(guān)外草連天?!苯詫懙帽瘺鏊岢?,纏綿悱惻,頗有幾分藝術(shù)感染的力量。而且,這十九首詩重布置。這一點宋訥《紀行程詩序》曾強調(diào)過:“昔人論杜少陵以詩為文、韓昌黎以文為詩者,蓋詩貴有布置也。有布置則有得其正、造其妙矣。故學者當學杜,則所學法度森嚴,規(guī)矩端正,得其師焉?!边@組詩從各個不同角度生發(fā)感慨,很有層次性,就是因為匠心獨運的工巧。宋訥也善文。他的《巢云松記》一開始就以抒情的筆鋒說明巢云松的特殊性:“云山,氣也,天下之山皆出之焉。山云磅礴而松生長其下,沐沆瀣之華,薄日月之光,野鶴上棲,石泉下溉,高巖重巒,深培遠護,視生于道途、植于庭院而氣色不振者,蓋屈其戛云之資,撓其凌云之勢也?!彼摹锻茍D記》一開始就以娓娓動聽的語調(diào)敘述了狄仁杰故事與云的關(guān)系,并追溯以云紀官、以云辨色的淵源,這樣來引起讀者的注意??梢姡麨槲暮苌朴陂_頭運筆。這恐怕也是他重視布置的結(jié)果。
王翰(生卒年不詳),字時舉,夏縣(今屬山西)人。元季隱居中條山中。明初,為周府長史。王素驕,有異志,正諫弗納,斷指佯狂去。后起為翰林編修,謫廉州教授,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生暴亂而死。著有《梁園寓稿》九卷。[24]陳田《明詩紀事》評論說:“時舉詩,蘊藉中特饒秀勁之色?!钡拇_如此,他的個人抒懷詩有這樣的特點,如《秋懷》:“秋窗昨夜秋風起,百感心成一寸灰。千里雁來書未至,五更蟲語夢初回。地連洛汭浮云斷,山接滎陽夕照開。何日黃河航一葦,中條山頂望青臺?!薄昂稳铡钡膰@喟實已將其秋懷的意蘊暗暗地揭示出來了。他的題畫詩實際上也有這樣特色,如《陵陽春曉圖》:“陵陽山下林亭好,更有高人為卜鄰。幾個修篁鳴翠雨,一溪流水隔紅塵。靈龍過澗能迎客,幽鳥到窗如喚人。少住梁園驚歲月,春來頓覺歸夢頻。”一個“驚”字,很好地將“春曉”與“歸夢頻”有機聯(lián)系起來了。當然,王翰也有些意旨顯豁的詩作,例如《鑄鏡行》:“妾念嫁時新鑄鏡,鑄成團團秋月色。從夫從軍藏入匣,鏡面已昏妾面隔。紅顏落為霜葉枯,綠發(fā)已隨秋草白。妾顏雖改心不轉(zhuǎn),手攜團鏡情脈脈。昨日書來在桑乾,新衣未寄舊衣單。秋風入戶吹羅幌,妾身未衣念郎寒。何時降王來款塞,罷負長戈卸征鐙。歸來對鏡試春衫,困鏡重磨妾掃黛?!备星槭悄菢訜崃?,意旨是那么明朗??磥恚鹾驳膭?chuàng)作并不是那么單調(diào)。
李延興(生卒年不詳),字繼本,東安(今屬河北)人。元進士,授太常奉禮兼翰林檢討。明初,屬典邑校。著有《一山集》九卷。[25]他擅場長歌,往往寫得激昂慷慨,時有一些怪異之處,如《度居庸》:“歲暮矣風凄凄,車中行客胡不歸。一車南,一車北,南來北去何時息。車行欲近關(guān)上頭,鞭牛不前吁可愁。須臾摧挽在平地,車中兒女歡且謳。短褐蕭蕭風雪里,山徑荒寒多虎兕。呼兒取暖供晚炊,瓦鐺黍米和沙煮。黃昏露宿官道邊,茅店雞鳴載行李。殷勤起謝車中人,萬嶺千山多苦辛。嚴風吹霜皮肉死,一身只有筋骨存。安得筋骨化為山下土,填卻千山萬山無險阻,盡使行人免愁苦!”文氣跳蕩多變。他如《墨竹》、《福源精舍》、《壁間雜畫》、《松雪畫馬歌》、《石鼓歌》等皆有這樣特點。因而《四庫總目提要》評論其長歌說:“長歌縱橫磊落,尤為擅場。中有學李白不成,流為盧仝、馬異格調(diào)者。好奇之弊,其失不免獷而野。然愈于剪紅刻翠、以詞為詩者多矣?!彼粌H長歌寫得縱橫磊落,就是其他詩體,也寫得勁爽磊砢,頗為拔俗。如五律《讀賈誼王粲傳》:“白發(fā)悲王粲,青春羨賈生。萬言辭慷慨,一賦氣崢嶸。吊屈心猶壯,依劉恨未平。懷賢坐長夜,耿耿若為情。”又如七律《別易水諸公》:“一家遠隔萬重山,古道人稀獨自還。夜月屢傾燕市酒,春風又度雁門關(guān)。晴天雨散千峰外,野屋云生半席間。兄弟何時重會面,燈前相對話時難。”這些詩皆具有這樣特長??傊鳛橐粋€北方詩人,其詩確有一股剛勁之氣,這是與不少南方詩人不同的地方。
[1] 劉崧本著有《鐘陵》、《五云》、《鄧溪》、《雙溪》、《鳳山》、《瑤峰》、《墨池》、《東門》、《珠林》、《龍灣》、《北巖》、《龍門》、《戊己》等13個詩集。萬歷二十五年(1597)張應泰合刻為《劉槎翁先生詩選》,凡12卷。今存有此刻本,并有清抄本傳世。當然,其詩更為流行的版本是萬歷三十八年(1610)真如齋刻本,題名《槎翁詩》,凡8卷。今存有此刻本,收入《四庫全書》者也以此刻本為底本。劉崧的文集《槎翁文集》,凡18卷,今存有嘉靖元年(1522)徐冠刻本?!端膸烊珪反婺恐洿思?,但說其集為8卷,誤。